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3期中医中药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及治则概述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1血脂的中医本质中医学原有“血脂”一词,根据现代医学对脂质代谢及功能的描述,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血脂来源于水谷精微,是由水谷精微通过脾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而成,是属营血津液,为五脏六腑及肢体百骸提供能量物质,起营养濡润的作用。2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高脂血症应属痰浊瘀血范畴,发病涉......

点击显示 收起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近年发病呈增加趋势,重视对该病研究,对预防心脑血管及其他多种疾病有重要意义。

1 血脂的中医本质

中医学原有“血脂”一词,根据现代医学对脂质代谢及功能的描述,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血脂来源于水谷精微,是由水谷精微通过脾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而成,是属营血津液,为五脏六腑及肢体百骸提供能量物质,起营养濡润的作用。当血脂中某些成分超出正常高限,在血脉淤积而造成气血在脉道中运行不畅,表现出痰浊瘀血的病理改变,这时应当称之为“浊脂”,实则为痰浊瘀血。“血少黑而浊”(《灵枢·血络》),恰好概括高脂血症的病理特征。现代研究认为,血中CH、TG及LDL升高是高脂血症痰浊的主要特征和生化物质基础。

2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

高脂血症应属痰浊瘀血范畴,发病涉及体内外多种因素,尤以脾肾肝脏关系密切。脾主升,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在血脂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若嗜食肥甘厚味,或脾胃虚损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司,使水谷不化精微,而归于痰浊,输于血脉,成为“浊脂”,浊脂过多,脉道不利,气血运行受阻,则痰瘀并生。现代实验证明脾虚时可引起代谢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脾虚证血液流变学改变可以概括为全血粘度的增加,血沉增快,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有资料认为血液粘度的增加归结于脂质的代谢紊乱,与TG、CH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有重要关系。中医抗衰老研究提示,脾气虚和肾气虚是衰老的重要原因。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人至老年,肾精不足,肾气渐衰,致脏腑气血亏虚,运血无力,而致气虚血瘀。如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得留而瘀。”肾主水,司气化,肾虚气化失常,聚水生湿,湿浊阻滞,痰瘀而成,浊脂乃生。肾阳乃一身元阳,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素问·调经论》),即寒凝而瘀。文献关于肾虚实质的研究认为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改变有关,而血脂的水平受内分泌系统控制,为肾虚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肝藏血,主疏泄,肝气郁滞,气机不利,疏泄失常,脉道不畅,痰瘀从生;或肝血不足,或肝火旺盛,烁津为痰,即所谓“木热则流脂”(《柳州医话》)。有人以疏肝化瘀的方法取得明显降血脂效果,为从肝辨治提供了依据。

高脂血症的发生除与年龄、饮食营养及脾、肾、肝三脏关系密切外,还与先天禀赋即遗传因素相关,现代医学发现所有5种类型的高脂蛋白血症可能有家族性因素。引发高脂血症的原因及机制可以不同,但最终病理产物则都归结于痰瘀,而痰瘀两者既同源异物,又有相互消长、相互依存的关系。

3 高脂血症的中医防治原则

高脂血症由于发病原因及并发症的不同,临床会有许多辨证分型,或脾虚、或肾虚,以及其它脏腑的阴阳失调,但其病机总不脱离痰瘀,因此,痰瘀并治应为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治法,应在辨证基础上予以重点考虑。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许多中药有调整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单位:253013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3-12-10)

(编辑子 萱)

作者: 刘建明杨红军&n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