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4期其他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90例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返流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较难治疗的上消化道疾病,自1996年1月~2003年3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病9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84例对照,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胃镜下见:胆汁返流量多,幽门口松弛,关闭不全,胃窦部蠕动较弱,胃粘膜充血水肿,尤以窦部明显。所有病例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

点击显示 收起

返流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较难治疗的上消化道疾病,自1996年1月~2003年3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病9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84例对照,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74例患者均经纤维内窥镜确诊。胃镜下见:胆汁返流量多,幽门口松弛,关闭不全,胃窦部蠕动较弱,胃粘膜充血水肿,尤以窦部明显。部分病例还可见:皱裂肿胀,胆盐沉着和粘膜糜烂伴小出血点。所有病例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返流性胃炎的诊断条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90例,和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84例。治疗组90例,男38例,女52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4.5年,其中1年以内22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灼痛,呕吐胆汁性液体,其中进食后加重76例,饥饿时加重8例,口苦、恶心、嗳气、吞酸72例,胁痛40例,体重减轻42例,纳气、乏力84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18例,胃溃疡10例,胆道感染8例。对照组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19~62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1.5个月,最长5年,其中1年以内者36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疼痛,其中食后加重66例,饥饿时加重10例,口苦、恶心、嗳气、吞酸64例,胁痛44例,体重减轻46例,纳气、乏力78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14例,胃溃疡10例,胆道感染6例。

2 治疗方法

两组一般治疗均注意饮食规律,不暴饮暴食,避免强烈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停服损伤胃粘膜的药物。

2.1 治疗组 治拟疏肝健脾,和胃降逆。药用: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白术10g,云苓15g,枳实10g,元胡15g,半夏10g,竹茹10g,代赭石30g(先煎),砂仁10g,莪术10g,甘草10g,加减:胃阴不足者加沙参10g,麦冬10g,石斛6g;口苦加栀子10g,黄芩10g;舌暗有瘀斑加丹参30g;大便秘结加火麻仁15g,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予西沙必利10mg,每日3次;雷尼替丁0.15g,每日2次:饭前半小时口服,4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

2.2 西药对照组 单用上述西药治疗,剂量方法,疗程同前。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相应标准确定。治愈:症状消失,内镜复查无返流,粘膜正常或基本正常;显效:症状消失,内镜复查无返流,胃粘膜病变改善;有效:症状好转,内镜复查胆汁返流减少,胃粘膜病变改善;无效:症状无好转,内镜下有胆汁返流,胃粘膜病变无改善。

3.2 治疗效果 治疗组治愈40例,显效2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24例,有效18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59.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 2 =13.6,P<0.01)。

4 讨论

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肠液和胰液)大量返流入胃,使胃粘膜遭到消化液的损伤,从而产生糜烂、炎症和出血等的病变。目前,单纯西药治疗该病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与其错综复杂的发病机制有关。因为十二指肠内容物使胃粘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等;减弱胃粘膜屏障功能,胃腔内的H + 弥散入胃粘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使组胺分泌增加,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症渗出增多和毛细血管淤血,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而长期慢性炎症使屏障功能进一步降低,造成恶性循环。西沙必利是通过肠肌层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增加胃部收缩,增加胃的张力,改善胃窦部和十二指肠的协调作用,加速胃排空。加H 2 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能很好抑制胃酸,提高胃pH值,减轻胃酸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但它难以完全消除十二指肠液返流的成因,故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胃失和降,胆气上逆。根据病因病机,我们治拟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剂,随症加减,针对疾病病因予以治疗。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起协同作用,故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单位:255300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02-09)

(编辑贝 子)

作者: 董建华胡玉珍 200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