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5期中医中药

督脉经手法治疗腰椎肥大性脊柱炎的机制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督脉经手法治疗腰椎肥大性脊柱炎的机制。方法和结果通过对51例腰椎肥大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以督脉经手法为主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此,运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结论督脉经手法在治疗腰椎肥大性脊柱炎方面具有全面、准确、科学和中医特色。关键词督脉经手法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脊柱气血督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督脉经手法治疗腰椎肥大性脊柱炎的机制。方法和结果 通过对51例腰椎肥大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以督脉经手法为主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此,运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结论 督脉经手法在治疗腰椎肥大性脊柱炎方面具有全面、准确、科学和中医特色。

    关键词 督脉经手法 督脉经 足太阳膀胱经 脊柱 气血

    督脉经手法是魏氏伤科治疗腰痛的基本手法,许多治腰手法均是在督脉经手法基础上进行加减的。笔者通过对2002年3月~2003年2月期间的51例腰椎肥大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以督脉经手法为主的治疗,效果满意,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腰椎肥大性脊柱炎患者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40~72岁,病程均较长,数年甚至数十年。

    1.2 诊断要点 (1)患者均主诉有明显腰部疼痛,或有明显臀部和下肢痛。疼痛的部位多数在腰部两侧,臀部的环跳穴、居穴和骶椎两侧的边缘,大腿的内收肌和髂胫束的下部。疼痛以晨起刚开始活动时较重,稍活动后略轻,以后又可加重。(2)体检:脊柱一般无明显侧弯,腰椎棘突一侧出现压痛33例,占64.71%;棘突两侧出现压痛18例,占35.29%。27例直腿抬高试验(+),占52.94%;10例加强试验(+),占19.61%。腰椎前屈大于30°有39例,占76.47%;前屈大于60°有2例,占3.92%;后伸、左右侧屈均不到30°,其中,后伸大于15°有37例,占72.55%;左右侧屈大于15°有26例,占49.02%。(3)腰椎X线摄片:腰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如口唇样,甚者有骨桥形成或椎间隙狭窄,椎间盘有真空现象。腰椎CT、腰椎MR检查均排除有腰椎骨折和占位性病变,仅仅是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改变。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双下肢伸直放松。首先医者双手拇指置于脊柱两侧作点揉,自第1胸椎两侧开始依次而下,经过足太阳膀胱经俞穴,在双侧肾俞穴、环跳穴、承扶穴、命门穴、委中穴、承山穴等停留并加强力量点揉3转,使气血运行,经络舒通,令患者局部有明显的酸胀感。然后医者两手回到腰部患处。医者按照腰腿痛的部位,如在左侧,用右手按住患者,左手提拉患者左足,向健侧后侧方向提拉。如在右侧,则相反地用左手按住患者,右手提拉患者右足。提拉过程中患者腰部已经到过伸体位时,先轻轻晃动几下,再用适当的力量突然一拉,此时患者腰部可闻及“格格”响声,将下肢放平。接着使用叩击法:医者以一手伸平垫于下面,一手握拳频击手指背面,沿脊柱中线督脉经循行路线自上而下不断叩击,当扣至腰椎中部,相当于腰阳关穴时,用重力连续叩击3次。魏氏伤科称为“震击开泄”,可行气活血,滑利关节。最后使用推法:医者用手掌从患者背后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平推,推至腰骶部3次,第4次从肩后沿着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推至足跟,两侧相同。在手法结束后,嘱患者不要立即翻身,以防再扭伤,下床时须脚先着地站稳,上身再缓慢站起,并嘱其两手虎口撑住腰部两侧,竭力向当中卡紧,两目向前平视。

    2 诊疗结果

    经督脉经手法治疗后,患者的腰部疼痛均有明显减轻,仍有明显而固定的疼痛仅有7例,较治疗前减少了86.27%。腰部及下肢活动也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直腿抬高试验仍阳性的有2例,较治疗前减少了92.59%,但抬高度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均>45°;加强试验均阴性。腰椎前屈>30°的有48例,其中,前屈>60°的有22例,分别较治疗前增加了23.08%和100%;后伸>15°的有42例,较治疗前增加了13.51%,左右侧屈>15°的有41例,较治疗前增加了57.69%。

    3 讨论

    督脉是经络系统中具有主导地位的经脉之一。督脉的“督”字,有总督之含义。根据《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记载,督脉的主干,即督脉腧穴的分布线虽然是以脊柱正中为主,但由于其支脉、络脉联系很广,十二经脉中的阳经与督脉又有密切联系,故督脉有主导人体脏腑功能,统率十二经脉的重要作用。考足三阳经脉的分布,可知足三阳经筋或在腰骶部、或在脊背部均与脊柱相连,与督脉经气相通。故督脉的脊背、腰骶部腧穴,包括相应的夹脊穴、膀胱经穴,治疗腰部和下肢痹痛麻木、肌肉萎废均有很好的疗效。督脉与膀胱经的联系,早在《内经》中已有详细的记载。《素问·故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其络循阴器,绕篡后,……与巨阳中络者合。”此“巨阳”,即是太阳膀胱经。该篇又指出: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可见,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气是相互贯通、重合而行的。可以说,督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是结合了足 太阳膀胱经背俞穴而体现的。

    督脉是起源于大脑而主持躯体运动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是起源于间脑而主持内脏运动的经脉。大脑通过督脉统领全身其他经脉,以维持躯体各部功能的发挥;大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内联五脏六腑之俞,以协调统帅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所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是传导机体运动功能的经脉 [1]  。 一般认为腰是人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最大受力部位,其致病原因除了劳累、闪挫、撞跌等损伤原因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老化、腰部软组织的老损可导致组织生物力学平衡的失调、腰椎间盘的变性及局部代谢的障碍进而渐致腰椎椎体结构稳定性的降低,最终导致椎体骨质增生及骨间组织的增生。由于增生组织的压迫,刺激周围神经或神经根、血管等软组织,造成局部血循环障碍而发生局部水肿、无菌性炎症,出现腰或腰腿部痛、麻木及肌肉紧张等一系列症状 [2]  。同时,腰椎椎体本身的血供减少及骨代谢的下降致使骨代偿增加也可以导致脊椎的退行性变和骨质增生及脊神经功能的减退,而脊柱的部位又确是中医督脉经络循行的部位。为此,可以从现代解剖学观点来认为中医的督脉经络与人体脊柱的解剖位置也有关。祖国医学虽无“脊柱退行性变”这一病名,但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早在《内经》中已有描述,将其归属于“痹证”、“骨痹”范畴。《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干于邪,内舍于肾。”张介宾《类经》注曰:“以代踵者,足攀不能伸也。脊以代头者,身偻不能直也。……出内廉贯脊属肾,故为是病。”《难经·廿九难》曰:“尺寸举浮,直上直下,以此为督脉,腰脊强痛,不得俯仰……脉来中央浮直,上下动者,督脉也;动若腰背膝寒。”这说明诸凡脊项强直,腰痛膝寒痛,皆属督脉病变。从尾闾至颈项,由下而上沿脊部正中线,是督脉循行的途径,也是督脉穴位集中的所在,在此部位发生的病变,多与督脉有关,同时由于督脉行于背后和各阳经交会,主人身之阳,故统率诸阳经。按照经络循行路线,颈、胸、腰椎均属督脉循行的部位,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脊柱两侧,与足少阳肾经相互表里。因此,膀胱经气及肾中阳气的盛衰与督脉经气的通利与否也密切相关。 气为阳,血为阴,血的运行要靠阳气的推动,督脉为“阳脉之海”,是储藏和调节阳气的枢纽,阳气必须经过正常的调度才能源源不绝,鼓舞全身机能,运动不息地维护着活跃的生命。故督脉阳气之盛衰及其经气通畅与否对于全身气血运行能否通畅是至关重要的。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肾主骨生髓,肝主筋。人至中老年,肝肾之气日衰,尤其肾中元阳亏损,则督脉之经气及阳气必有衰减。督阳不振,温煦无力,脏腑运化失职,水湿痰浊停聚,且督脉气衰则运血无力,易致气滞血瘀,若日久则会正气渐衰,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血脉凝滞不通,内外相搏,痹阻督脉,聚而成积,故有脊柱骨质及相关组织的增生。如果督脉经气机不利,血行不畅,必致脊项疼痛。因此,脊柱退行性疾病与六淫外邪侵袭或老年体弱,阳气衰微、脏腑运化失职,以致督脉经气阻滞和血运不畅等有关。腰椎肥大性脊柱炎引起的腰退痛根本原因可以认为是“督脉气衰,阳气不振”,督脉经气亏虚为本,瘀滞留着、痰湿停聚、风寒湿邪内侵、经气运行受阻为标 [3]  。督脉的循行部位纵贯整个脊柱,《内经·骨空论》指出:“贯脊属肾”,所以用督脉经为主的手法治疗腰椎肥大性脊柱炎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伤科疾病,不论在脏腑、经脉、或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气血之于形体,无处不到。气血运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外而营养皮肉筋骨,内而灌溉五脏六腑。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也,气凝何处,则血亦凝何处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其治之法,亦必于经络脏腑中间求之,而为之行气,为之行血。……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结则散之,逆则从之。”气血和平,经络通畅,诸症可愈。腰椎肥大性脊柱炎主要是由于腰背经络气血不正常的运行,以致“督脉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等经络的气血循行失常,因而腰痛活动限制,并出现局部的    疼痛。魏氏伤科的“督脉经手法”可以正骨理筋,促进腰背 部经络(主要是督脉)气血流通,症状也就得到减轻或消失。在上述基础上可以这样认为:腰椎肥大性脊柱炎不仅仅是脊椎、椎间盘、血管、神经根、肌肉等某一局部组织,单一结构方面的病变而是整个督脉经络方面的病变,具有一定的整体观。因此,从督脉论治是更全面、更准确、更科学、更具有中医特色。

    参考文献

    1 贾耿.督脉、足太阳、任脉、肾精实质试探.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4):47.

    2 农泽宁.穴位注射腰椎骨质增生症47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8,14(3):43.

    3 林一峰,牛维.脊柱退行性疾病从督脉论治探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5):5.

    (收稿日期:2003-12-21) (编辑夫 凡) 

    作者单位:200235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
            200030上海市瑞金医院

作者: 郭力群李飞跃应 玲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