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5期中医中药

小儿急性肾炎证治的探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小儿急性肾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儿急性肾炎为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中本病属“阳水”范畴。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易被风邪、水湿、热毒侵袭,使肺气不得宣泄,而致水液通调不利。发汗、利尿、逐水乃为前人治疗阳水的常用方法。...

点击显示 收起

小儿急性肾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以水肿、少尿、血尿、高血压为特征;甚则见小便不通、头痛、眩晕、心悸等症。小儿急性肾炎为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中本病属“阳水”范畴。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易被风邪、水 湿、热毒侵袭,使肺气不得宣泄,而致水液通调不利;风邪毒气客于经络,血涩不通,均可发生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候。发汗、利尿、逐水乃为前人治疗阳水的常用方法。近年来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急性肾炎,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发展了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为主的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根据前人对水肿的论述和近年来中医治疗小儿急性肾炎的新发展、新认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小儿急性肾炎的中医论治进行肤浅的探讨。

1 中医对水肿、阳水(小儿急性肾炎)的传统认识

前贤虽未提及肾炎病名,但在古籍文献中,对水肿“阳水”、“风水”的病因、病机以及证治已有比较全面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治疗小儿急性肾炎提供了理论和治疗依据。(1)病因认识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肘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1] 这就是说风水是由表邪(外感风邪)引起,所以脉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与风水相类,由于水气滞留于皮肤,所以其脉皆浮,故皆“当发其汗”。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通过临床观察而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难能可贵的。

《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说“风水病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 [2] 又云:“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 [3] 。《景岳全书·杂证谟》说:“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腠,亦能忽然浮肿。”此论首从病因病机提出风邪寒热毒气可致浮肿。为后人拟制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治疗小儿急性肾炎,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说:“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 [4] 文中泄风则指身体痒,为风邪外出的现象。《医宗金鉴·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进一步注解说:“名曰泄风,即今之风燥疮是也,故日久不愈,则成痂癞。痂癞、疥癣、疠癞之类也。”篇中明确记述了皮肤、疮癞病与水肿的关系。

由此分析,前人对水肿病因的认识外责于风寒湿热之邪,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急性肾炎90%以上是感染诱发颇多符合。(2)生理病理认识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5] 是说人体内的体液运行和排泄,不仅有赖于脾的运化,还有赖于肺的宣发,才能使水道(三焦)通畅而下输膀胱。《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阴结谓之水” [6] 。三阴是指肺脾两脏,如果肺脾为邪结,水道不利可发生水肿,《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下焦溢为水” [7] 。下焦为肾所居,肾司二便,与膀胱相为表里,膀胱排泄水液,须赖肾之真阳以化气,否则水道不利,水满而溢,发为水肿。由上可知,体液在体内的运输,敷布以至排泄,均和脾的运化、肺的宣化以及肾的气化有密切关系。如果三化失常,就易发生水肿。

明代张介宾的认识更为全面。他在《景岳全书·杂谟》中说:“凡水肿等证分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肌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急,虽分则言之,而三脏务有所主。然而合言之,则总由阴胜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3)分型治疗 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早在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出了:“去苑陈……开鬼门,洁净府 [8] ”的下、汗、利三大法则。《金匮要略·水气篇》更明确指出,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9] ,因此治疗“阳水”常见以下分型治法:①风水型:主要证候:发生水肿前或出现水肿时,往往有外感风邪的证状。如发热、恶风、头痛或见咳嗽,先见眼睑浮肿,甚则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利水。方药:越婢汤加减,亦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偏风寒型则用小青龙汤加减;若肺卫气虚,汗出恶风者,可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治之。②水湿型:主要证候:浮肿比较明显,以下半身为重,小便短少黄赤,身体重而困倦,胸脘满闷,纳食不香,舌苔白腻,脉沉缓。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或胃苓汤、防己茯苓汤等加减治疗。③湿热型:主要证候:始见眼睑浮肿,继则延及遍体并见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治法:分利湿热,通泻逐水。方药:己椒苈黄丸或疏凿饮子加减。体实肿甚者可用浚川散通利大便以逐水邪之峻下剂治之。

2 对小儿急性肾炎证治的新认识

近年来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急性肾炎,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疗法和新的认识。

(1)小儿急性肾炎多是急性感染而诱发,证属实证、热证者居多,清热解毒法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肾炎的常用方法,也是治疗肾炎的一大发展。据现代医学对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的认识,90%以上是链球菌感染诱发,并认为以呼吸道和皮肤感染为主。根据广州儿童医院近10年来收治1649例小儿急性肾炎分析,因扁桃体炎、咽炎、上呼吸道感染、脓皮病感染诱发就有1459例,占发病率的88.5%,其中又以脓皮病诱发最高。根据报道南方地区脓皮病诱发率在61.2%~92.9%之间。因而用清热解毒可祛除病因和解毒,并有致密毛细血管壁减低其通透性和减少渗出的作用。

常用药有银翘散、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小蓟饮子、龙胆泻肝汤等。

(2)血尿是小儿急性肾炎的主要症状,属中医“血证”范畴。临床常见血尿难消,加快血尿消失乃是治疗的关键。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是近年来治疗肾炎的又一新方法、新进展。从肾炎的发病机制看,“邪客于经络,血涩不通”。是由于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丛的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殖,免疫复合物沉积,使毛细血管管腔狭窄、闭塞,结果肾小球血流量减少,滤过率降低,体内水、钠潴留而形成水肿。活血化瘀有对抗其发病机理多个环节的作用,如免疫抑制、增加局部血流量、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管通透性和抗凝等作用,从而减少蛋白漏出及防止血栓形成,达到消除蛋白和止血的目的。常用方剂有小蓟饮子、桃红四物汤、益肾汤等。常用药物有丹参、益母草、生地、茅根、赤芍、桃仁、红花、田七、琥珀等。小儿急性肾炎临床症状错综复杂,绝非一方一法能治一病,须审其病因、病机,灵活运用。有的两个治疗方法同用,有的甚至要多法同用。例如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法往往贯穿在清热解毒或宣肺利水和其他治法之中。所以临床上必须灵活选方用药,不要拘泥于一方一药。

3 讨论

本文主要以笔者几年的临床实践,并参照有关资料,对中医“水肿”、“阳水”(小儿急性肾炎)的传统认识、近年治疗方法的新认识和新治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各种感染病灶是诱发小儿急性肾炎的重要因素。临床实践证明积极清除病灶、及时防治感染病灶是十分重要的。从临床上看,小儿急性肾炎属实证,热证者居多。我们认为其因有二。本病学龄期或学龄前儿童的发病最高,这些年龄的儿童,大多贪玩喜动,故易致外伤虫咬等感染;今之父母过分溺爱小孩,恣食膏粱厚味,辛燥煎炙之品,损伤脾胃,湿热毒气内生,故易触发疔疮、脓肿、脓毒等皮肤感染疾病;加之地处南方,气温高,故临床上我们体会到治疗小儿急性肾炎初期即以清热解毒,祛湿利尿为主,控制感染病灶,阻断病源是提高治疗急性肾炎疗效的良好途径。

(2)血尿是小儿急性肾炎的主要症状,也是作为病变活动或停止的主要指征。临床常见反复难消,故加快血尿的消失乃是治疗的关键。临床体会到治疗小儿急性肾炎血尿,在清热解毒祛湿治疗感染病灶的基础上及早配用活血祛瘀止血药,能缩短血尿的病程,并可达到比较稳定的止血目的。笔者认为田七对治疗急性肾炎血尿,是比较理想的活血祛瘀止血药。并体会到治疗小儿急性肾炎当从中医“水肿”、“血证”两者兼治(血尿属中医“血证”的范畴),以提高疗效。

(3)治疗小儿急性肾炎的成败还要靠合理的善后巩固。从临床上看,水肿消退只能说是急性肾炎的一个症状消失, 并不能说是病已痊愈,这一点从尿常规检查足可证明。故水肿消退后的治疗是肾炎整个治疗过程的关键所在,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忽视这一点,则可造成蛋白尿时隐时现,血尿时止时复,迁延不愈。所以当急性肾炎水肿消退后尚须善后调治,以养阴清热,或健脾固肾、补养气血,则视个体而定。并加强反复的追踪观察,才能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清·吴谦.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

作者: 罗建辉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