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6期综述

对中医理论中“命门”概念的现代认识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从前人对命门的论述出发,借助现代医学知识探讨命门的实质,笔者提出命门之火并非肾阳,而是肝内相火的观点,指出肝脏内蕴藏着巨大的生命能量,其能量的来源是其所含的丰富的线粒体。1众说纷纭的“命门”概念“命门”,顾名思义,乃生命之门。然而,自《灵枢》提出“命门”概念以来,中医界对此一直模糊不清,使这一概念......

点击显示 收起

 

从前人对命门的论述出发,借助现代医学知识探讨命门的实质,笔者提出命门之火并非肾阳,而是肝内相火的观点,指出肝脏内蕴藏着巨大的生命能量,其能量的来源是其所含的丰富的线粒体。现论述如下,与同道探讨。

1 众说纷纭的“命门”概念

“命门”,顾名思义,乃生命之门。可见其在人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自《灵枢》提出“命门”概念以来,中医界对此一直模糊不清,使这一概念成为千古疑案。人们至今对如此重要的命门,究竟是什么具体物质?其位置又在何处?一直是众说纷纭。对“命门”的实质至今仍未明了,同时也阻碍了中医理论的发展。今天我们有必要对此重要概念加以重新认识。在中医文献中,《难经》首先提出右肾为命门。明·赵献可则在《医贯》中提出命门在两肾之间。清·陈念祖的《医学实在易》又认为命门在女为产门,在男为精关。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命门即是“肾阳”,称之为“命门之火”,无非是突出肾阳的重要性而已。如清·唐大烈的《吴医汇讲》中有一位名医周省吾就说:“命门者,人身之真阳,肾中之元阳是已,非另是一物也”。这似乎已成为中医界的共识。但说来说去,命门究竟为何物,仍无人说得清楚。这反映出,对微观世界一无所知的传统中医学已没有能力破解这一疑案。只有借助现代医学对人体微观结构的认识,才能使“命门”的真象水落石出。

2 命门的功能

主要是命门之火在机体内的温煦、化生作用。《灵枢·根结篇》最先提出命门概念:“命门者,目也”。《难经·三十六难》则首先指出了命门的功能:“命门者,诸神精之所合,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认为命门关系人体精、气、神以及生殖等各个重要方面。“其气与肾通”也说明命门并非在肾。

到了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进一步发挥了《难经》对“命门”功能的认识。他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命门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气也”。又说:“命门有火候,即元阳之谓也,即生物之火也”,“命门有生气,即乾元不息之机也,无生则息矣”,张景岳认为命门与人体五脏阴、阳二气的产生皆有关,但更强调命门是人体阳气的发源地。他又说:“命门有生气,即乾元不息之机也,无生则息矣……至若人之生气,则无所不在,亦无所不察。如脏腑有生气,颜色有生气,声音有生气,脉息有生气,七窍有生气,四肢有生气,二便有生气,生气即神气……生气者,少阳之气也”。在这里,张景岳又认为命门之中藏有少阳生发之气。若没有这一生发之气的鼓动,则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也就停止了。

清·陈士铎甚至认为“命门”的作用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心”,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命门之中含有生命之火,人体五脏六腑全靠这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如他在《石室秘录》中说:“人先生命门,而后生心,其可专重夫心乎?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使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肺得命门而能治节;大肠得命门而能传导;小肠得命门而能布化;肾得命门而作强;三焦得命门而能决渎;膀胱得命门而收藏,无不借命门之火以温养之也”。后世医家,对于命门的作用,主要说的就是“命门之火”对全身组织器官的温煦和化生作用。

3 命门

指肝而非肾,命门之火即肝阳———肝内生发之阳气早在《灵枢·根结篇》中就指提出:“命门者,目也”。肝开窍于目,可见《灵枢》早已将命门与肝联系在一起了。明·张景岳说:“命门有生气……夫生气者,少阳之气也”。肝与胆互为表里关系,中医认识人体内的脏器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故实际上张景岳也将命门与肝联系上了。可见,古人早就隐隐发现命门之火与肝有关。只是没有能够坚持这一认识并加以深化,反倒因受重视先天之本的肾的影响而误将命门之火视为肾中阳气。早在《难经·三十六难》中,作者就主观臆想道“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而《素问·刺禁论》中又有“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之语,明代医家吴昆便解释说“此言七节,脊椎中部第七节也,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相火也,相火代君行事,故曰小心。”这全是古人的解剖知识粗糙所导致的误会。因为,“七节之旁”,虽有肾所居,但亦是肝脏所在之处。元代滑伯仁就指出,肝“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著脊第九椎”。因肝与肾所在位置前后重叠,又有中医经典《难经》解释在前,而且中医又一直极强调肾为元阴元阳之宅,故前人将本为肝内相火的“命门之火”误认为是肾中之阳气。这里我们看到,缺乏对微观领域认识的中医学在其认识已接近真理的时候,又离开了真理而走入误区。

认为命门之火即为肾阳的观点,导致中医学家在强调肾阳的同时忽视了肝阳的作用。谈肾阳,都是生理性的,易衰弱的,补之唯恐不及,谈肝阳,都是病理性的,易过亢的,泄之唯恐不速。今天,我们借助现代医学对人体微观的认识,完全可以认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指肝内相火,即命门之火。是正常的、生理性的、不可或缺的肝中之阳,谓之“命门火”,也正是强调肝脏中这种巨大潜能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我们从目前临床医生治疗阳萎的指导思想从重点补肾到重点调肝,也可以看到人们从实际工作中已体会到肝脏能量的重要。肝中的相火是一种能够左右生命的能量。《素问》曾比喻说:“肝者,将军之官”。认为肝脏是人身中最具生命活力的器官。后人对肝脏的生命活力亦大有阐述。如清·李冠仙《知医必辨》中说:“人之五脏,惟肝易动而难静”,清代大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亦说:“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从“将军”、“相火”、“用阳”、“主动”这些词语来看,可知中医学者早已知道肝是一个蕴藏着巨大生命能量的脏器。说它为生命之门,毫不夸张。

4 现代医学证实了肝脏中蕴藏着“命门之火”

肝内相火(命门之火),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有温煦和化生的作用。此“火”从何而生?由于古人在微观认识上的空白,便只能用五行学说中“木”的生发之性来解释,这种取类比象的说理虽然形象地指出了肝脏所具有的生发之机,但显然缺乏科学性。今天,我们借助现代医学对微观领域的认识,完全可以对“命门之火”作出科学的解释。

首先要说明,中医学中的“肝”的概念,虽然比现代医学的肝脏概念的含义要广阔得多,不能与现代医学实体肝脏的概念划等号,但也并非完全与现代医学中肝的概念无关。实际上,中医学中“肝”的概念是包括了现代医学肝脏的实体的。现代医学认为,肝脏中巨大能量的来源,乃是肝细胞内的一种重要细胞器———线粒体。线粒体是产生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产所,而ATP是一种高能化合物,是生物界普遍的供能物质,因而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80%直接由线粒体所提供,因此,ATP有细胞的“动力工厂”之称。这无疑对“命门有生气”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微观证据。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生物氧化产生能量的一个主要场所,一般来说,含线粒体丰富的细胞,其功能也旺盛。肝细胞中约有2000个线粒体,而在肾细胞中仅有大约400个线粒体。正是肝细胞内丰富的线粒体,为肝脏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场所,临床上,肝硬化患者在早期即可见明显的疲乏无力,也反映体内能量的耗损。

线粒体是细胞内含酶最多的细胞器,因而肝细胞含酶特别丰富,多达数百种。而酶是由生物体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在生命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化学反应———物质代谢几乎全部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故肝脏有“人体化工厂”之称。这又印证了前人“命门为化生之源”的 观点。再看体内营养物质代谢所释放的化学能,其中50%以上以热能形式用以维持体温,而其余不足50%的化学能(自由能)则载荷于ATP分子之中,经过转化与利用,最终也变成热能。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也最大,是人体内主要的产热器官之一。这也在微观上证实了中医学者的看法。早在北宋时期的《圣惠方》就提出“肝虚则生寒”的观点,清代叶天士则强调肝中“有相火内寄”。可见中医从临床实践出发,通过宏观的观察和整体思辨,所得出的结论与现代医学从实验出发通过微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完全吻合的。

值得一提的是,肾阳与肝阳(肝内相火)都与机体热能有关,故中医常统称为“龙雷之火”,似乎两者并无多大区别,其实不然,肾阳多与泌尿、生殖功能有关,即主水、主藏精、主生长发育;而肝内的“命门之火”则更多地与机体整体生命能量有关,生命能量就是气的运动,故中医说肝主疏泄气机,有生发之性。即便是在产热方面,“肾阳”的产热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下丘脑来进行;而肝脏本身就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由于产热器官的直接产热与体液神经因素对产热的调节之间有密切关系,古人分不清二者的区别,故常以“肝肾同源”、“龙雷之火”来笼统解释。古代中医学家还提出“肝体阴而用阳”,认为只有有了“体阴”(肝藏血)的物质基础,才能发挥“用阳”(释放能量)的功能。这一观点也是十分正确的。从现代解剖可知,肝脏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入肝血管有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双重血液供应,从而使肝脏可以获得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充分的氧气,这就为肝脏进行物质代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命门是对肝而言的概念,命门之火即是肝阳,也就是肝内相火,是肝脏所蕴藏的巨大生命潜能。而这种生命的能量来源于肝内丰富的线粒体。

作者单位:430056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中医系

(收稿日期:2004-01-16)

(编辑使 臻)

作者: 章恪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