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7期中医中药

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的周期疗法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由子宫内膜异位所引起的经期腹痛称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以下简称内异性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之一。1审证求证明辨机理内异性痛经以经期及行经前后下腹胀痛剧烈难忍,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特点,类似于古人所述之血瘕:“血瘕之聚,……腰痛不可俯仰,……小腹里急苦痛,背旅疼,深达腰腹”。妇科检查多见:子宫正常大......

点击显示 收起

由子宫内膜异位所引起的经期腹痛称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以下简称内异性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之一。由于本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加剧之经期腹痛,发作时小腹疼痛剧烈,甚则导致晕厥,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家知名老中医裘笑梅涉身岐黄七十载,医术精湛,对本病的诊治,匠心独运,治验颇丰。笔者有幸侍诊案例,受益良多,现就裘老诊治本病之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 审证求证 明辨机理

内异性痛经以经期及行经前后下腹胀痛剧烈难忍,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特点,类似于古人所述之血瘕:“血瘕之聚,……腰痛不可俯仰,……小腹里急苦痛,背旅疼,深达腰腹”。本病临床症见:经行小腹疼痛剧烈难忍,痛引腰骶,甚则头昏厥逆,常在月经来潮前1~2日开始,多数患者于月经第1天小腹疼痛最剧烈,疼痛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部;可伴有经量增多,色暗夹块,或经期延长、淋漓难净等症状。妇科检查多见:子宫正常大小,质偏硬,活动欠佳,或可于附件处触及块(卵巢巧克力囊肿),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苔薄或黄,脉弦涩。本病多为经产余血瘀滞胞脉,逆流脉外,从而出现周期性的腹痛拒按。“胞络者系于肾”,“腰为肾之腑”,胞脉瘀阻,气机不畅,则痛引腰骶,不可俯仰。裘老历经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并非单纯血瘀之症,由于经血泛溢于子宫之外,瘀阻于经脉胞络之中,无路可出,久而久之,必化为热,热与瘀结,则瘀阻更甚,遂病变逐年加剧,而至疾病迁延难愈。这正与现代医学研究的“异位子宫内膜不易吸收消散,停留于局部组织中,引起炎症反应和周围组织的纤维化、紧密粘连,致使经期腹痛常常经久难愈”之说不谋而合。

2 病证结合 综合施治

综上所述,内异性痛经之病理实质为瘀血内阻,瘀热互结,流注经脉,蕴结胞络、肌肉之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治疗当从邪实立论,然而临床上单用一般清化祛瘀之药物,往往疗效不佳。先师认为此与女子生理特点有关,古人云:“命门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经水出诸肾”,子宫经血依赖于冲任胞脉的输注,而阳气有助于血水之运化,本病虽为瘀血内阻,瘀热内蕴,然“久病及肾”,肾阳不足则冲任之脉通畅乏力,经血运行不畅,更易结聚,如此循环往复,病难向愈。先师集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清化逐瘀、行气止痛的基础上兼用温肾通络、活血祛瘀等诸法,综合施治,使温阳与清热并施,扶正与祛邪并举,通补并用,邪正兼顾,又各有侧重,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3 周期治疗 标本兼顾

在临证治疗中,先师告诫学生:内异性痛经由于病机复杂、病程长久、迁延难愈,切不可仅仅经期见痛止痛,经后放任自流,而应根据女性月经周而复始的生理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周期调治,方能药到病除。先师根据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月经周期性调节的共同认识,提出了本病的中医药周期疗法:以行经为动态周期,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选用活血行气、清化逐瘀、温肾通络等不同的治法,适时调整,收效甚著。具体方法如下:

行经期以活血祛瘀为主,兼用行气止痛之法以解除经期腹痛、肛门坠胀等主要症状,药用:香附、木香、当归、川芎、赤芍、乳香、泽兰、苏木、元胡、川楝子、川断、狗脊,随症加减。方中元胡、苏木、乳香活血行气,散瘀止痛;泽兰入血分,活血祛瘀而不伤正;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川断具有“补中有行,行中有止,补而不滞,行而不泄”之特点,合狗脊以温补肝肾,通利血脉;香附、木香、川楝子疏肝理气,行滞止痛,据近年来药理研究发现:香附所含挥发油能直接抑制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并提高机体对疼痛的耐受性,从而达到理气止痛的目的。全方妙在通补并用,气血两调,补而不滞,行血不伤血,为行滞散瘀止痛之良方,临床收效甚佳,多能迅速减轻经期疼痛的程度和疼痛持续的时间。

经后期则拟清化逐瘀为主,兼用软坚散结之法,药用半枝莲、忍冬藤、红藤、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白毛藤、制元胡、紫丹参、威灵仙、大麦芽、炒山楂、香茶菜、山海螺。方中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清热解毒,消痈止痛;白毛藤、忍冬藤、红藤增强清化逐瘀之功;制元胡活血通络,行血中之滞;大麦芽、炒山楂舒肝行气,散瘀止痛;威灵仙温通经脉,辛散能走,通达十二经络,能引领诸药直达病所;香茶菜、山海螺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紫丹参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古人云:“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故积聚消而瘕破”。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清热解毒药能消炎止痛,解除盆腔粘连;活血化瘀药能使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增生,并促进其吸收消散,从而达到治病必求其本之目的。

经前期(月经来潮前7天)以养血活血、温肾通络为法,药用:当归、川芎、白芍、元胡、川楝子、鹿角片、杜仲、桑寄生、鸡血藤、柴胡。方中:当归、白芍、鸡血藤养血活血;鹿角味咸微温,《本草经疏》云:“鹿角咸能入血软坚,温能通行散邪”,其既能温补肝肾、益精养血,又能通行散邪、行血消肿;杜仲、桑寄生温补肾阳,通利血脉而助经血之运化;柴胡疏肝理气;川芎活血行瘀;元胡、川楝子行滞止痛。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温补肾阳可激发皮质激素释放,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先师针对内异性痛经之病理特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有针对性地遣方组药,依月经周期进行综合调治,寒温并用,通补并举,标本兼顾,使肾阳得助,瘀血得散,瘀热得清,气机得畅,诸症自愈。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39岁,1998年8月5日初诊:经行腹痛2年余,近年来逐月加剧,每于行经时小腹胀痛,痛引腰骶,甚则不能俯仰,双膝酸软,妇科检查:子宫常大,质偏硬,活动欠佳,后穹窿可及黄豆大小结节。B超提示:子宫腺肌症。末次月经1998年8月3日,小腹疼痛伴肛门胀坠,经行量少色暗,舌质紫暗,苔薄,脉弦涩。证属瘀血内阻、气机不畅,治拟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先。药用:元胡12g,香附10g,川楝子10g,泽兰10g,苏木10g,柴胡10g,川断10g,狗脊10g,当归9g,赤芍9g,川芎6g,薄荷5g,乳香3g。服药7剂。8月12日二诊:自述药后腹痛减轻,经量转正常,现月经已净,纳食尚可,大便偏干,夜寐欠安,舌红,苔薄,脉弦。证属瘀热互结。治拟清化逐瘀,软坚散结。药用:紫丹参12g,忍冬藤12g,红藤12g,蒲公英12g,制元胡12g,山海螺12g,夏枯草10g,半枝莲10g,白花蛇舌草10g,威灵仙10g,大麦芽10g,炒山楂10g,香茶菜9g。服药14剂。8月26日再诊:药后无明显腹痛,偶感腰膝酸软,舌质紫黯,苔薄,脉沉涩。现值经前,治当养血活血、温肾通络。药用:鸡血藤15g,鹿角片12g,元胡12g,川楝子10g,柴胡10g,当归9g,白芍9g,杜仲9g,桑寄生9g,川芎6g,薄荷5g。服药7剂。服药后经转9月2日,小腹疼痛明显减轻,经色、经量正常。治疗有效,依上法调治3月而愈。

作者单位:310001浙江省中医院妇科 

(收稿日期:2003-11-10) (编辑 子萱)

作者: 吴燕平王幸儿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