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7期中医中药

穴位按摩与针灸治疗痛经46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痛经是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少数患者可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等症状,并随月经周期发作,亦称“经行腹痛”。笔者近几年采用穴位按摩与针灸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2治疗方法1。3治疗原则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疏肝理气,补益气血。...

点击显示 收起

痛经是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少数患者可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等症状,并随月经周期发作,亦称“经行腹痛”。笔者近几年采用穴位按摩与针灸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46例,年龄16~25岁,平均年龄20.5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器质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取穴 肾俞、八、气海、关元、期门、肝俞、膈俞、命门、中脘、足三里、太冲、涌泉、太溪、膻中、三阴交。

1.2.2 手法 按压、摩法、擦法、揉法、提拿法。

1.2.3 治疗原则 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疏肝理气,补益气血。

1.2.4 方法 (1)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一旁,先以一指禅推法反复施于气海、关元穴各1min;再用掌根揉小腹部,以局部有痛胀热感为度,拇指按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各0.5min。按摩大腿内侧,以得气为度,持续3~5min。分推两侧肋弓,按揉章门、期门、中脘各0.5min。(2)患者取俯卧舒适位,医者先用掌揉法后用掌擦法后复直擦背部督脉、背部膀胱经约5~10min;再以一指禅推法施于肝、膈、脾、胃俞各0.5min,拇指按压腰骶部两侧敏感点或痛点,以得气为度,持续操作共3~5min;然后擦摩肾俞、八、命门以透热为度,拇指点八穴约3min,再用揉法缓解局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据情况辨证施治加减手法。

1.2.5 取穴 大肠俞(双)、次(双)、气海、水道(双),合谷、三阴交左右取穴,用捻转补泻手法,泻大肠俞,次不留针,气海加灸,留针25min,在经前10天开始治疗。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腰腹酸痛症状已除;好转: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腰腹微酸痛;无效:月经周 期、腰腹酸痛未改善。

2.2 治疗结果 1个疗程痊愈5例,好转30例,无效11例;2个疗程痊愈30例,好转11例,无效0。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1岁,未婚,学生。于2001年2月5日前来就诊。周期性的小腹痛1年。每次月经来的前几天,心情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同时胸胁、乳房胀痛。经量少、色暗、夹有血块,排除不畅。面苍白,大汗淋漓,舌质有散在紫点,小腹胀痛,拒按,脉沉弦。诊断为气滞血瘀型痛经。经上述按摩手法治疗10次,针灸5次,临床症状消除,随访患者月经恢复正常。

4 讨论

痛经的主要机制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经水为血所化,血随气行,气冲血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无疼痛之患。若气滞血瘀或血虚血少,则使经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气血不畅的原因,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按摩针灸治疗的原理是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疏肝理气,补益气血;疏通任、督两脉,调理经络,致使血气运行畅。另外经期注意保暖,避免寒冷;适当休息,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暴露忧郁。

作者单位:518048广东深圳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医院

(收稿日期:2004-02-20) (编辑 青山)

作者: 骆大富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