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8期中医中药

生脉散加味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笔者自1999年以来应用生脉散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型心律失常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5~71岁,平均44岁。(2)西医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制定的心律失常分类诊断标准拟定,且均经心电图、彩超或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自1999年以来应用生脉散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型心律失常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2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或者门诊病人,并具有心悸、胸闷、气短、舌质暗红、瘀点、脉促、结代、细数等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的症候。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5~71岁,平均44岁;冠心病18例,风心病5例,病毒性心肌炎7例,高血压心脏病6例,肺心病5例,其它原因9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心房纤颤8例,室性早搏20例,房性早搏1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28年。对照组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0~70岁,冠心病14例,风心病6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高血压心脏病5例,肺心病4例,其它原因7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纤颤7例,室性早搏15例,房性早搏1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病程最短1.5年,最长29年。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中医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型症候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2)西医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制定的心律失常分类诊断标准拟定,且均经心电图、彩超或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口服生脉散加味:红参(另煎)10g,麦冬15g,五味子15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丹参15g,三七10g,大枣10枚,苦参15g(快速型心律失常苦参用至3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5天为1个疗程,连续用4个疗程。

2.2 对照组 采用心律平内服,每次150mg,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两组治疗期间除针对病情给予抗感染、护心、利尿、对症等支持治疗外,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项目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均检查心电图1次,观察心悸、胸闷、气短、舌脉等症象变化。

3.2 疗效标准 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制定的《心律失常疗效标准》,显效为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复查正常;有效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复查好转;无效为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均已明显变化。

3.3 治疗结果 (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显效30 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76.3%,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88%。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71.4%,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治疗组:心悸、胸闷、气短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2%(显效33例,有效14例),90%(显效12例,有效13例),92%(显效32例,有效14例)。对照组的有效率则分别是83.3%(显效20例,有效15例),78.6%(显效18例,有效15例),81%(显效22例,有效12例),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60岁。因心悸、胸闷、气短反复发作5年,加重1周于2000年1月6日收入院,患者近5年来常感心悸、胸闷、气短、头晕、曾多次做心电图示:冠脉供血不足、室性早搏,确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经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近1周来因劳累致使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头晕自汗、舌红边有瘀点、苔少、脉促代。查BP100/60mmHg,心率126次/min,心律不整,杂音不显。心电图:快速性心房纤颤。予生脉散加味:红参(另煎)10g,麦冬15g,五味子15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丹参15g,三七10g,大刺10枚,苦参30g每日1剂,早晚分服,配合吸氧、输液,护心、对症、支持等处理。1周后上症减轻,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偶见室性早搏,冠脉供血不足,继续服药,半个月后,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消失、精神好、饮食正常,复查心电图正常,4个疗程后停药,病情平稳,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 讨论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心律失常防治上,西药虽取得一定效果,但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西药)均有潜在的不良反应。心律失常又往往是心肌梗死、诱发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要求而言,心律失常的治疗是不理想的,如何控制心律失常是预防和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死亡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以求达到最大疗效,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是心律失常治疗的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1] 。

中医药在治疗上虽未取得惊人的发展,但在治疗观念上更趋成熟、合理,趋向全面综合地治疗患者。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病位在心,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心之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气滞、血瘀、痰饮、火邪扰乱心神所致,证属本虚标实,治疗上宜补气养阴,温阳通脉,活血化瘀为原则,方中人参益气生津,麦冬清肺养阴,五味子敛气滋阴通血脉,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益血通脉,丹参、三七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白芍、炙甘草、大枣养血和营、安神配合苦参清热除湿、安神,诸药配合,共奏补心气、养阴血、助心阳、促血运、安心神,使心气充、营血足、神得养。全方兼顾阴阳,气血双补及攻补兼用,补而不滞,祛邪不伤正,从而取得抗心律失常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酸、人参总皂苷、麦冬总皂苷、为炙甘草汤中影响心肌生理特性的主要有效成分 [2] ,而且单味人参对心脏能使其功能正常化,对中枢神经系统和代谢功能有双向的调节作用。桂枝、麦冬能扩张血管,有强心、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3] ,五味子有调节血压的作用,苦参有延缓房性传导及降低自律性、丹参、三七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通过对5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表明该方药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无不良反应,但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蒋文平.安全合理的治疗心理失常.中华心血管病,2002,4:193.

2 陈兰英,陈奇,刘荣华,等.炙甘草汤主要有效成分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中草药,2001,31(3):227.

3 金岚,金若敏,马福良,等.新编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86.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收稿日期:2004-03-08) (编辑海 天)

作者: 宋家驹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