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8期临床护理

哺乳期乳癌2例误诊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哺乳期乳癌临床少见,另因哺乳期乳腺增大,往往合并乳腺炎,极易出现误诊。我院自1999~2001年收治2例,均因各种原因出现误诊,现分析如下。2诊断及治疗来院后,A例乳房呈哺乳期性状,外上象限可扪及2cm×3cm大小质硬包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行B超检查可见实性占位,针刺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限期行乳癌改良......

点击显示 收起

哺乳期乳癌临床少见,另因哺乳期乳腺增大,往往合并乳腺炎,极易出现误诊。我院自1999~2001年收治2例,均因各种原因出现误诊,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例,命名为A例和B例,A例年龄为24岁,哺乳7个月,最初症状为乳房红肿热痛,并可扪及包块,B例年龄29岁,哺乳8个月,乳房红肿热痛,并有皮肤增厚,并有泌乳不畅,在当地医院均未行B超检查,给予抗生素及热敷对症治疗,A例治疗期10天,红肿热痛症状缓 解,包块未消失,来我院;B例治疗期14天,红肿热痛症状反复发作,并有乳房弥漫增大,来我院。

1.2 诊断及治疗 来院后,A例乳房呈哺乳期性状,外上象限可扪及2cm×3cm大小质硬包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行B超检查可见实性占位,针刺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限期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B例检查见:双侧乳房严重不对称,患侧肿大,弥漫性质韧,局部桔皮样变,皮温略高,同侧腋窝可扪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行针刺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术前予CAF方案化疗,然后行乳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髓样癌。

1.3 随诊 A例术后4年健在,各项检查未查见转移征象;B例术后7个月出现骨、肺转移,行放化疗及对症治疗,治疗后3个月死亡。

2 讨论

乳癌发生在妊娠或哺乳期者少见,仅占女性乳癌的5%。发病原因与此两期内分泌失调及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病人多为青、中年育龄女性。因哺乳期乳房肥大,易掩盖肿瘤,故该期乳癌误诊率高,加之此时女性激素分泌旺盛,可能促进乳癌的发展,因此哺乳期乳癌有易误诊,血道及淋巴播散广泛,恶性程度高的特点。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哺乳期炎性乳癌的诊断,炎性乳癌特点是病情来势凶险,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发病率虽低,但误诊率高。综合上述哺乳期乳癌的特点,我们认为对哺乳期有类似急性乳腺炎的病人,需要做到以下工作:(1)常规行血常 规检查,对白细胞不高的病人要尤其引起重视;(2)常规行B超检查,对有包块等可疑征象的病人引起重视;(3)抗生素治疗时间控制在1周以内,到期复查;(4)对个别诊断困难的病例可考虑行钼靶照相;(5)对可疑病例需行针刺细胞学检查(应用细针穿刺,防止出现乳瘘)。另外需重视的是有约2/3的病例自妊娠早期出现包块后由于病人要求或医务人员建议在生产后再处理,由此延误了诊疗。一旦乳癌诊断成立,应立即停止哺乳,回乳时忌用雌性激素及芒硝热敷,可用生、炒麦芽各60g代茶饮。回乳后,即可进入乳癌的治疗阶段,必要时,在回乳的同时可以开始给予术前化疗,可提高5年生存率。

作者单位:250022山东省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4-03-24)

(编辑贝 子)

作者: 薛小萌 马辛 王新玮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