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9期临床医学

急诊心肺脑复苏7例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新生产模式结构下,急救医学又有了新的概念,即利用科技进步成果,针对生产生活环境下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使其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治理念与技能,以便在社区医院或现场开展急救,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而在......

点击显示 收起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新生产模式结构下,急救医学又有了新的概念,即利用科技进步成果,针对生产生活环境下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使其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治理念与技能,以便在社区医院或现场开展急救,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而在整个急救医学中,尤以心肺脑复苏最为核心。笔者根据多年临床急诊经历,撷取7例典型病案,浅谈在急诊心肺脑复苏中的体会,以期与同仁交流,并愿为祖国急救医学事业有所为。

  1 临床资料
   
  7例病人均经心电图证实为心室颤动的猝死者,全部实行CPR,按ABC程序抢救,并给予电除颤、复苏药物及综合抢救措施。
   
  7例猝死病人经抢救获CPCR成功6例,存活出院。1例4h后恢复自主循环,但最终死亡。

  2 体会
   
  2.1 抢救宜早,注意现场急救 心脏骤停至CPR开始的时间,这是猝死病人预后以及脑复苏成功的关键。时间就是生命,现场急救非常重要。复苏的成功取决于抢救开始的时间,我们抢救成功存活的6例猝死病人,其中有5例发生在急诊科诊查过程中,另1例发生在本院门诊心电图室,由于确诊及时,迅速开始现场急救,抓住了复苏抢救的关键,使复苏抢救得以成功。1例死亡病例,猝死发生在院外,现场目击者未施行现场急救措施,送到急诊科抢救,4h后自主循环恢复,终因呼吸、脑未能复苏而死亡。因此提高院前及现场急救水平,将挽回更
多患者的生命。
   
  2.2 电击除颤是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 现已清楚,心源性猝死大多数为心室颤动所致。迄今为止国内外治疗心室颤动最有效的方法是电击除颤。操作越早转复成功率越大,在来不及用示波器的情况下,可以盲目连续除颤3次,所用能量不少于200J。在1~2次除颤未能成功时,仍不能放弃电击的努力。本组1例风心病二尖瓣换瓣术后猝死病人,我们在常规除颤部位除颤时,出现电出火花,后将除颤电极板移放在远离心脏部位,特别是将心尖部电极板向左下、外侧移放,以避开二尖瓣金属瓣膜处,除颤未再出现电击火花现象,并使心律转复。
   
  2.3 正确有效地进行CPR 在不能即刻电击除颤时,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有节律的胸外心脏按压和放松期间的主动脉与右房间的压力差是CPR期间心肌灌注的主要决定因素,按压力差也是CPR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脑的血流灌注,防止了脑组织灌注损伤及避免了脑以外多系统器官的功能衰竭,无疑为脑复苏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胸外按压的同时,应尽快建立人工气道,不能紧急气管插管时,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其效果较胸式人工呼吸优越。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仍是救护人员首要的复苏手段,给予猝死病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支持,以防器官缺血、缺氧的进一步发展;及时应用呼吸机进行复苏,是提高脑复苏的有利措施,本组有2例应用了呼吸机(西门子90C型)辅助呼吸,并根据动脉血气分析调整呼吸参数,以维持动脉正常氧分压,保证重要脏器组织供氧。1例在未能紧急气管插管时,及时给予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为脑的最终复苏成功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2.4 早期开放大静脉通道 早期开放大静脉,以备及时应用各种药物,保证复苏的顺利进行,必要时可开放2条静脉。在1例抢救过程中,首次电击除颤即转复心律,但由于没能及时开放静脉,未能静脉给予药物除颤配合,病人再次出现室颤,后又给予2次电击除颤复律。因此早期开放静脉,是巩固除颤,维持有效循环的必要措施之一。
   
  2.5 建立监测系统 迅速建立心电、血压、呼吸监测,以利病情观察并及时发现2次心跳停搏及复苏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建立血气、生化指标及其它生命体征的系统监测。

  2.6 合理应用复苏药物
   
  2.6.1 肾上腺素(E) 为CPR首选药物,首次剂量1mg静脉注射,若无效3~5min后可重复用药,并可递增剂量。如1、3、5、7、9mg。
   
  2.6.2 利多卡因 经心电图证实为心室颤动者,在电击除颤的同时配合使用利多卡因,负荷剂量1mg/kg,每5~10min1次静注,心律转复后以2~4mg/min静滴,维持24~36h,以防复发室颤或其它室性心律失常等。
   
  2.6.3 阿托品 当室颤转为心搏停止或心电机械分离时,可应用此药。立即静注阿托品1mg,5min后可重复同样剂量。
   
  2.6.4 碳酸氢钠 如CPR时,通气充分可不必使用碳酸氢钠,主张复苏时宁酸勿碱,宁少勿多,合理使用。心脏骤停10min后需考虑给予碳酸氢钠。对于高血钾或已存在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应给予有力的碱治疗。
   
  2.7 早期脑保护及复苏 心脏骤停会立即引起大脑缺氧及脑细胞损害,导致脑水肿。给予甘露醇、激素、速尿等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避免脑死亡所采取脑复苏的重要手段。此外,头部低温可以保护脑缺血损伤,降低脑代谢率,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以提供脑保护效应。7例病人在抢救开始后即早期给予应用了以头部为主的低温疗法。
   
  2.8 CPCR中的医护配合 在复苏中,医护人员默契的技术配合、医嘱的正确执行、以及各项护理措施的术中实施,是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急夜诊,医护人员少的情况下,这一因素更是至关重要。而医护人员的技术素质是术中良好配合的保证。因此,急诊医护人员应不断强化CPR技术的综合训练,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技能、徒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术以及心电图机、电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抢救设备的使用。在实际抢救工作中,才能具有良好的应急心理素质,术中做到思路清晰、反应敏捷、沉着冷静、运用扎实熟练的技术操作技能,在抢救中做到紧张有序,得心应手,密切配合。因此,急诊医护人员的技术素质与抢救中的密切配合,乃是CPCR成功的重要因素。
   
  2.9 加强社会的急救意识 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仅靠加强院内的急诊急救,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强整个社会的急救意识,普及群众急救和自救意识,提高院前及现场急救水平,使更多的危重病人获得可能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时间和机会。
  总之,在急诊心肺脑的复苏中,及早抢救以及提高现场急救水平,将挽回更多人的生命,急救中治疗心室颤动最有效的方法是电击除颤。正确有效地进行CPR为心脑的最终复苏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早期开放大静脉通道,建立监测系统,合理应用复苏药物,早期脑保护,CPCR中的医护默契配合以及加强整个社会的急救意识,可使更多的危重病人获得再生的机会。
   
  (收稿日期:2004-05-02)

  作者单位:400042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卫生科(作者原在中国石油天燃气总公司中心医院)  

  (编辑日强)

作者: 陈立峰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