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9期综述与讲座

慢性胃炎湿热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症,其临床特点是病程长、缠绵难愈,给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个别还可发展到胃癌前病变甚至胃癌,危及生命健康。近几年来,现代医学的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动力障碍、碱性液体反流等有关,然而,事实上,采用抑杀幽门螺杆菌、促胃动力和胃粘膜保......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症,其临床特点是病程长、缠绵难愈,给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个别还可发展到胃癌前病变甚至胃癌,危及生命健康。近几年来,现代医学的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动力障碍、碱性液体反流等有关,然而,事实上,采用抑杀幽门螺杆菌、促胃动力和胃粘膜保护等治疗,也不能完全解除症状和根治本病。这是因为慢性胃炎的病因非常复杂,西医药不但缺乏特效的疗法,而且抑杀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或铋剂(较长期使用)会产生副作用和耐药性,病人接受此治疗的依从性差。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有冀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中医药学重视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现代医家采用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慢性胃炎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表明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本病能显著地改善症状,部分萎缩性胃炎或轻度的癌前病变可获逆转。因此,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是确切的。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煎炸油腻、高粱厚味之品的大量摄入使慢性胃炎的发生率成逐年增高的趋势。临床研究发现目前慢性胃炎湿热证较为多见,据调查,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10.55%。且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Hp阳性有高度的相关性,Hp感染率以中医的脾胃湿热证型最高。本文仅就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有关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1 湿热证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
   
  张琳等 [1]  认为湿与热邪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邪。杨春波等 [2]  研究发现,209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患者中浅表性胃炎居多,占67.94%。魏可法等 [3]  临床观察15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发现湿热证者占77.78%。说明湿热证既可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又可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湿热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

  2 湿热证与慢性胃炎胃粘膜像的相关性
   
  陈泽民等 [4]  报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粘膜主要表现为溃疡、糜烂、充血、水肿。柴可夫 [5]  对1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像进行了分析,发现脾胃湿热证的胃粘膜可见红肿、炎性剥脱及粘液斑。韩子岩 [6]  等认为脾胃湿热证主要见于红斑渗出性、出血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周建中等 [7]  把“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作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的参考标准。由此可见,慢性胃炎急性、活动性炎症脾胃湿热证多见,胃粘膜充血糜烂明显。

  3 湿热证与Hp感染的相关性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房静远等 [8]  认为可把Hp作为广义邪气来认识,正气旺盛则可防御、驱除之,反之,Hp乘虚而入,并得以长期寄居。徐建国等 [9]  认为Hp感染属“邪气”范畴,在发病中常见气滞、郁热和中虚气滞。危北海等 [10]  从慢性胃炎的证型演变规律看,肝胃不和是慢性胃炎的早期,肝郁日久阻闭,见血瘀之象,Hp的阳性率居中,正气不虚,邪气较盛,出现脾胃湿热交争,Hp的阳性率最高,病久见脾胃虚弱,或胃阴不足,正气已虚,邪亦不盛,Hp的阳性率低,胃络瘀血型是邪气滞留,正不胜邪,Hp的阳性率仅次于脾胃湿热型,因此中医辨证分型与Hp阳性有高度的相关性,按照Hp阳性率的高低,排列次序大致是脾胃湿热型(12例,阳性率91.6%)>胃络瘀血型(64例,阳性率83.35%)>肝胃不和型(25例,阳性率91.6%)>脾胃虚弱型(50例,阳性率48.10%)>胃阴不足型(9例,33.3%)。张琳等 [1]  依据中医三因致病原理,将1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型(Ⅰ型),脾胃湿热兼血瘀型(Ⅱ型),脾虚湿盛、寒凝血瘀型(Ⅲ型)。Hp阳性检出率以Ⅱ型最高为78.4%,Ⅲ型次之为63.6%,Ⅰ型偏低为56.7%,Ⅰ型与Ⅱ型差异显著(P<0.01)。王长洪等 [11]  对舌苔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Hp阳性患者中,黄苔者最多,达81.9%,中医证型中湿热型的Hp阳性率最高,达93.9%。由此可见,Hp阳性以实证、热证为主,虚证、寒证较少,Hp感染率以中医的脾胃湿热证型最高。说明湿热证与Hp感染密切相关。
   
  4 慢性胃炎湿热证的胃动力学改变
   
  李长生等 [12]  对100例胃脘痛辨证分型的X线征象进行研究,发现脾胃湿热型胃肠蠕动、排空功能减弱,胃张力低,空腹胃内潴留液多。
   
  5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药治疗
   
  危北海 [13]  立清热化湿法治疗慢性胃炎湿热证,方用半夏泻心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王静宇等 [14]  拟三黄汤清热燥湿,荡涤胃肠湿热,治疗脾胃湿热蕴蒸,Hp阳性率较高的慢性胃炎150例,治疗组治愈98例,显效35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6%,Hp转阴率64.0%,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徐建国等 [9]  拟清幽汤清热理气除湿治疗慢性胃炎湿热证,结果发现该药有类阿托品样抗乙酰胆碱作用,可抑制Hp生长。李培君 [15]  用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法治疗中焦湿热证,方拟黄连加味散加减。李锦川等 [16]  治疗脾胃湿热证,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并用升麻与半夏合用,加以除胃脘部胀满之全栝楼。谢云桂 [17]  用平芍胃炎汤(苍术9g,厚朴9g,陈皮6g,白芍9g,黄连6g,公英12g,木香4g,甘草3g)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100例,总有效率93%。谭霞等 [18]  用自拟三焦化湿合剂(藿香18g,石菖蒲、白豆蔻、杏仁、苍术、黄芩各12g,当归、茯苓皮、滑石、赤芍、丹参各24g)治疗湿热型慢性胃炎48例,总有效率91.67%。
   
  6 中医药抗Hp的实验研究
   
  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研究有助于慢性胃炎的治疗:(1)经体外抑菌试验,朱生梁等 [19]  发现幽门螺杆菌对中药黄连高度敏感,大黄、黄芩、五倍子、地锦草、地榆、甘草、厚朴、白芷、麦冬等中药对幽门螺杆菌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2)张琳等 [1]  报道,田七、厚朴、党参对幽门螺杆菌敏感,乌梅、延胡索对幽门螺杆菌中度敏感,黄连、大黄、桂枝对幽门螺杆菌高度敏感。(3)许自诚 [20]  发现虎杖对幽门螺杆菌高度敏感。(4)陈芝芸等 [21]  研究发现黄连、黄芩对幽门螺杆菌有高度的抑菌作用,大黄、地榆、马鞭草有中度的抑菌作用,鹿衔草、旋复花、银花、连翘、丹参、石榴皮、黄柏、干姜、北秦皮、旱莲草、甘草、泽兰、白花蛇舌草、葛根、桑叶、仙鹤草、败酱草、当归、元胡、赤芍、广木香有轻度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5)陈波华等 [22]  研究发现,在纸片法和试管法抑菌试验中,具有清热解毒功用的黄连、大黄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甚至超过某些抗生素;性味为酸味,有养阴生津功用的乌梅也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虽然抑杀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涉及清热、养阴、行气、益气等多个方面,但以清热类药物效果最为显著。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具有广阔的前景。今后还应加强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中医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琳,杨连文,杨李君,等.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关系及防治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9):521.
   
  2 杨春波,柯晓,李秀娟,等.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9(4):1-6.
   
  3 魏可法,杨永,杨春波.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胃湿热证关系的探讨—附153例临床分析.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3,3(4):213.

  4 陈泽民,李道本,翁行善,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像微观辨证施治的体会—附300例临床分析.北京中医杂志,1990,(1):27-28.
   
  5 柴可夫.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像微观辨证施治的体会—附121例临床分析.山西中医,1991,7(3):16-18.
   
  6 韩子岩,韩松岩,韩树颖.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悉尼内镜胃炎分类及Hp感染相关性研究.中医杂志,2001,42(9);556-557.
   
  7 周建中,陈泽民,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319.

  8 房静远,单兆伟,张梅涧.扶正祛邪法治疗幽门弯曲菌感染性胃病的临床与理论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3):150.
   
  9 徐建国,张梅涧,单兆伟.“清幽汤”治疗幽门弯曲菌阳性的胃炎及溃疡病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91,32(7):35.
   
  10 危北海,刘晋生,罗小石,等.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的研究.中医杂志,1990,31(5):30.
   
  11 王长洪,周莹,王艳红,等.胃病与幽门弯曲菌及舌苔观察.辽宁中医杂志,1992,19(8):1.
   
  12 李长生,周祝,于红.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的X线征象.山东中 医学院学报,1994,18(1):30-32.
   
  13 危北海.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现状和展望.中华消化杂志,2000,20(5):295-296.
   
  14 王静宇,王东芳,张立营,等.三黄汤治疗幽门螺旋菌相关性慢性胃炎.四川中医,1993,(11):27.
   
  15 李培君.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00例.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5(8):484.
   
  16 李锦川,卫亚敏,郑宪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治疗350例临床分析.河南中医药学报,1996,11(5):46-47.
   
  17 谢云桂.平芍胃炎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00例总结.湖南中医杂志,1996,12(3):15-16.
   
  18 谭霞,胡一莉.自制三焦化湿合剂治疗湿热型慢性胃炎48例—附西药治疗35例对照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7,32(9):396.19 朱生梁,叶洁星,何玉辉,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2):33.
   
  20 许自诚.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谈.中医杂志,1992,33(3):50.
   
  21 陈芝芸,项柏康,朱林喜,等.100味中药对幽门螺旋菌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时珍国药研究,1996,7(1):25-26.
   
  22 陈波华,邢洪君,张影,等.浅述黄连等中药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试验研究.黑龙江医药,1996,9(2):115-116.
    
  (收稿日期:2004-05-09)

  作者单位:26601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 

  (编辑黄 河)

作者: 李颖 庄安士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