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9期其他

电热针治疗浅表肿瘤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1998年1月~2000年2月,2年内我院先后收治以浅表肿瘤为主的72例患者,采用电热针治疗,取得了可喜的疗效。本组均为单发的浅表肿瘤及皮肤癌,无其他组织转移,一般情况较好者。(4)症状与体征:①疼痛与瘙痒:本组患者有29例感到病灶局部疼痛和瘙痒,13例只觉病灶局部疼痛,其余30例无痛痒。④肿瘤外观:本组患者有26例病灶......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传统医学针灸中的热疗“燔针”、“刺”(即火针)是针灸的重要方法之一,《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曰刺,刺者,刺燔针则取痹者也”。在《灵枢·经筋篇》中,凡属十二经筋的疾病都有“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论述,并有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前人的成就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1998年1月~2000年2月,2年内我院先后收治以浅表肿瘤为主的72例患者,采用电热针治疗,取得了可喜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希同道予以指正。

  1 临床观察

  1.1 临床资料

  1.1.1 观察对象

  本文共观察72例患者,其中52例为住院患者,20例为门诊患者。本组均为单发的浅表肿瘤及皮肤癌,无其他组织转移,一般情况较好者。

  1.1.2 一般资料

  (1)性别、年龄与职业:72例中,男54例,女18例;年龄38~75岁;工人39例,农民5例,干部7例,市民21例。(2)发病部位:本组发于头颈者32例,背部者16例,胸部者14例,手部者6例。足心及踝关节部各2例。(3)癌前病变:72例中,有发热史继发增生溃疡者2例,外阴白色病变者4例。(4)症状与体征:①疼痛与瘙痒:本组患者有29例感到病灶局部疼痛和瘙痒,13例只觉病灶局部疼痛,其余30例无痛痒。②臭味:36例患者病灶都有恶臭味,破溃越重,臭味越大。③溃烂:本组患者有36例有溃烂创面,呈慢性过程,经久不愈。创面有淡黄色渗液,时与血混合,色浊难辨。创面可逐渐增殖扩大,有接触性出血。④肿瘤外观:本组患者有26例病灶呈现菜花样增殖型,凹凸不平,呈血肉色,表面多有乳白色颗粒或坏死组织。38例无溃疡,8例是转移病灶。⑤病灶表面温度:本组对2例患者进行了肿瘤表面测温,结果发现,肿瘤表面温度比同体对侧相应皮温低1.3~1.4℃。(5)舌苔与脉象:本组有68例淡红舌,4例红舌;38例白腻苔,33例薄白苔;仅有1例舌边有瘀斑。沉细脉58例,细弱脉6例,弦细和沉涩脉各4例。

  1.2 辨证诊断

  本组患者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均诊为恶性肿瘤,阴证。病机为寒湿毒结,气滞血瘀。活组织检查,其中18例是皮肤鳞状细胞癌,22例原位癌,2例基底细胞癌,4例黑色素瘤,18例浅表肿瘤,8例转移癌。

  1.3 治疗方法与观察指标

  1.3.1 治疗方法

  设备采用DRZ-1型电热针仪和北京1412所制造的半导体型测温仪。方法:根据肿瘤的大小,在肿瘤局部以2支/cm 2 分别采用单针刺、傍针刺、齐刺、扬刺或丛刺。进针前局部常规消毒,用2%利多卡因1~4ml局 麻。进针后,接通电源,电流强度控制在100~140mA之间,留针40min。根据病情,每日或间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进针20min开始测量肿瘤表面温度,基本控制在43~50℃之间。    患者在观察期间,有其他疾病者,必要时给予中、西药对症处理

  1.3.2 观察指标

  (1)肿瘤大小变化:每例于治疗前后均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直径,以2个直径相乘的积加以说明。(2)活组织检查。(3)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的观察:于治疗前后均详细检查记录其症状、舌象和脉象的情况。(4)免疫功能检测:均于治疗前后检查E-玫瑰花结形成率和IgG、IgA、IgM含量。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法行显著性检验。

  1.4 治疗结果

  1.4.1 治疗标准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实体瘤的疗效定义评定

  (1)完全缓解(CR):治疗期间肿瘤的迹象全部消失。(2)部分缓解(PR):肿瘤的缩小超过50%(2个直径的乘积)。(3)改善(I  m P  r ):肿瘤的缩小少于50%(2个直径的乘积)。(4)治疗期间肿瘤大小无变化(NC)。(5)治疗期间肿瘤体积增大或出现新的肿瘤(P)。

  1.4.2 肿瘤大小变化

  本组患者肿瘤大小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治疗后有27例肿瘤完全消退,11例肿瘤缩小已超过50%(2个直径的乘积),21例肿瘤有改善,12例肿瘤大小无变化,1例于治疗期间肿瘤体积增大。

  1.4.3 活组织检查治疗前后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前均经活组织检查诊断,治疗后有56例复查病理,其中27例未见癌细胞,29例同前。

  1.4.4 临床症状变化

  临床症状主要以疼痛、瘙痒为指标。54例中有13例疼痛、瘙痒较甚,41例只痛不痒。治疗以后其痛痒苦楚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有39例患者痛痒完全消失。

  1.4.5 舌象与脉象治疗前后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前的白腻苔于治疗后多为薄白苔,脉之涩细象有7例不再出现。1例舌边瘀斑消失。可是,亦有1例舌边反而出现了瘀斑。

  1.4.6 免疫功能检查 (1)免疫球蛋白测定观察 见表1。(2)E-玫瑰花结形成的观察 见表2。

  表1 免疫球蛋白定量观察 (略) 由表1可知,治疗前后的IgG、IgA、IgM差异有显著性。表2 E-玫瑰花结形成率观察 (略)表2所示,治疗后E-玫瑰花结形成率的均值高于治疗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1.4.7 浅表肿瘤属实体瘤,国际抗癌联盟的实体瘤疗效定义是以瘤体大小变化为依据的。从本文中得知,72例中完全缓解者27例,部分缓解的11例,改善者21例,无变化者12例,加重者1例,总缓解率为82.0%(见表3)。电热针的止痛解痒效应基本与瘤体缩小成正比。但在无变化的13例病人中,有9例瘤体局部痛痒病人,经治疗后痛痒明显减轻。说明电热针除使瘤体缩小外。在改善症状和某些体征方面仍有一定意义。

  表3 电热针局部治疗疗效(略)
    
  2讨论

  2.1 关于浅表肿瘤病因、病机的初步认识 浅表肿瘤以其形态特征和病理检查为依据,诊断基本明确。但对其病因、病机的看法,古今不同。盖而言之,有3种观点:(1)外因说:风毒与血气相搏。(2)内因说:脾失健运、痰结湿阻;肝郁气滞、阴血不足。(3)内外因说:脾失健运,湿痰内生。与风毒相搏合而生病。我们通过临床和实验观察,初步认为,翻花疮可能由于寒湿毒邪客于皮部,闭阻络脉所致。

  皮部是人体最表露的组织,通过经络与内脏相联,不断受脏腑之经气的温养,其中与心、脾、肺较为密切。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卫气营血都有温养皮部组织的功能。《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又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容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津也是润养皮部的重要特质之一,收脾之转输,经络之传送而注入皮部。正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以实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卫气属阳,营血津属阴。阴阳调和,阳温阴濡,共同维持皮部组织的生理功能。皮部直接与外界接触,最易感染外邪。当寒湿毒邪侵入某一皮部时,可使这一皮部之络脉阻滞、经气不达。卫营血津不得注入,而该部气血又不得流出,结滞于内,邪气独盛,恶肉增殖,发为本病。

  寒邪属阴,其性凝滞、收引。侵入皮部,使络脉闭阻,气血瘀滞。临床表现为疼痛、皮色变白,舌质暗,舌边有瘀斑、脉沉涩。湿亦属阴邪,客于皮部,困耗阳气,壅滞络脉,使经气不达,津液不布。临床以病灶溃烂,创面渗液不净,舌苔白腻,脉沉细为特征。寒湿同性,合而为患,使患病皮部阴邪偏盛,故病灶表面温度偏低。其病恶肉翻出,渐大有限,推之不移,气味恶臭,是感染毒邪之故。寒湿毒邪蕴结皮部,使该部阴相对偏盛导致阴阳失调,络脉阻闭而致气结血滞,是本病病机所在。

  2.2 电热针治疗浅表肿瘤作用机制的初探 电热针治疗浅表肿瘤按“外者外治,盛者守之,衰之以属”的原则,以其针热效应直接作用于肿瘤局部,重点在于祛寒湿、解毒邪、协调阴阳、温通络脉、理气活血。

  祛寒湿、解毒邪:本组病例主要是寒湿毒邪蕴结皮部所致,以邪盛为主。所以治疗以电热针直接刺入瘤体祛寒燥湿,解毒散结。临床和实验观察所见,经电热针局部治疗后,实体瘤可完全或部分缓解(表3)。同时,其疼痛和瘙痒均得到改善,创面渗液减少,并逐渐结痂、脱落,臭味消失。这些都是祛寒湿、解毒邪效应的客观反映。

  协调阴阳:如前所述,本组病例由于寒湿毒邪为患,寒湿为阴邪,侵入皮部,与阴相关。使该部阴相对偏盛,阴阳失于平衡。我们对健康和荷瘤小鼠的初步测温观察,结果发现:健康鼠左右腑皮温差异无显著性,说明总体和局部均气血调和,阴平阳秘。荷瘤鼠右腑肿瘤表面温度比同体对侧相应(左腑)部位和健康鼠右腑相应部位的皮温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临床对2例患者的测量结果亦显示肿瘤表面温度相对偏低,这就客观的反映了肿瘤局部阴相对偏盛,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电热针局部加热可使肿瘤组织的温度上升,以肿瘤表面温度为指标可知:其升高的程度超过了健康鼠相同部位的皮肤温度,肿瘤局部阴偏盛现象得到纠正,从而使阴阳趋于新的相对平衡。

  温通络脉、理气活血:寒湿毒邪,客于皮部及其继发的阴邪偏盛均可导致该处皮部络脉阻闭,气结血滞。因气血得温则行,故用电热针局部治疗,以其温热效应既可直接温通络脉,理气活血,又可间接通过祛寒湿,协调阴阳的作用达到疏通络脉、活血理气的目的,从而使气血得以流通,疾病即可完全或部分缓解。

  在电热针局部治疗的整体作用方面:临床以免疫功能检测为指标做了初步观察,结果:对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定量观察,治疗前后差异显著,而E-玫瑰花结形成率治疗前后比较,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表1、2)。动物测温所见:实验与对照两组左腋皮温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这都说明,电热针除局部外,似乎还有一定的整体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整体卫气不受影响。2.3 直接刺法的应用与体会 针灸学中的刺法极为丰富,经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产生了许多适应各种不同疾病的刺法。一般来说,内科疾病或外科疾病等多从整体调整入手,或远端取穴,或就近取穴,或远近结合取穴进行针治,而外科疮疡、创伤类或部位局限、明显的疼痛性疾病,多从局部论治,如有“阿是穴”和“天应穴”等。

  《灵枢》记载了许多针刺方法,王岱将灵枢刺法分为直接刺法和间接刺法两种。直接刺法即以局部疾患和阿是穴为施治部位的方法,如单针式的毛刺、刺、直针刺等和多针式的扬刺、傍针刺、齐刺等10余种。在局部治疗的具体应用方法。如医疗节风,“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

  本文电热针局部治疗浅表肿瘤根据肿瘤大小分别采用单针刺、傍刺、齐刺、扬刺或丛刺,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个人以经验而运用的。临床疗较为满意,动物实验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直接刺法局部施治对于某些疾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应用,故应系统观察研究,明确直接刺法的适应证。另外,通过临床和实验观察。发现直接刺法不单具有局部效应,可能还有整体效应,对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阐明。

  2.4 电热针对浅表肿瘤疗效的评价及分析 电热针是新型针具。“具有针刺与温灸之共性。”“燔针”又名“刺”、“烧针”、“火针”。其适应证很多,但《伤寒论》认为:对于外感热病或阳盛之体不可妄用,强调证治结合。

  浅表肿瘤属于阴证,电热针治疗恰合其证。因此,我们临床观察的72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的27例,部分缓解者11例,改善者21例,肿瘤大小无变化者12例,治疗期间肿瘤增大者1例。其总缓解率为82.0%。电热针对小鼠Liwis肺癌的抑制率,两次实验结果分别为96.08%和87.02%。病理复查结果,在完全缓解的27例中,有24例病理转为正常皮肤组织,16例未复查病理。动物实验方面:其实验组小鼠肿瘤结痂下干酪样坏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有80%几乎全部呈凝固样坏死,未见癌细胞,20%只能在局部边缘区域见到癌细胞。

  本文通过观察研究,初步认为:电热针治疗浅表肿瘤对原发的未经其他方法治疗的病人疗效较好,对术后复发尤其放疗后的患者疗效差。如本组有22例复发病人(其中复发20例,放疗2例),其治疗结果,12例无效,另有1例放疗后肿瘤反而增大。在治疗方面我们对观察中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电热针要有足够治疗量,足够疗程及恰当刺法方能取效,其中以治疗量为主。

  治疗量:包括电流量和留针时间。在临床和实验中我们发现,电流低于100mA和留针少于30min时疗效不佳,有时会使肿瘤组织增生更快,趋向恶化。电流在120~140mA和留针40~50min时效果较好,肿瘤组织可见坏死、结痂、脱落,个别病例在治疗时即可见到肿瘤萎缩、体积变小。疗程:我们以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一般至少观察2个疗程以上。否则治疗次数少,难于见效,本组72例中13例无效患者分别治疗7次和8次,不足1个疗 程就终止了治疗,而其他患者多坚持了2个疗程以上,其中有1例黑色素瘤治疗214次后,效果非常显著。

  刺法:我们临床根据肿瘤大小分别采用不同的直接刺法,将针距控制在0.3~0.5cm。这种可以使瘤组织受热均匀,杀伤力强,疗效较佳。否则针距过大,就会出现此坏死脱落,彼处增生活跃现象,影响疗效,甚至有恶化的可能。实践证明:电热针治疗浅表肿瘤及皮肤癌是有效的。尤其对增殖型皮肤癌疗效较好,且电热针治疗,在肿瘤消退以后,局部愈合良好,不留疤痕,病理亦可转为正常皮肤组织,这些特点,适合颜面及外阴等部位的皮肤恶性肿瘤,结果既能使癌瘤完全缓解,又可保护器官功能、容貌或外形美观。在观察期间尚未发现有因电热针局部治疗而促使肿瘤转移现象。因此,电热针可作为一种治疗浅表肿瘤及皮肤癌的有效方法。应用于临床。

  3 结论

  本文报告了电热针对浅表肿瘤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进行的初步探讨。

  (1)电热针治疗浅表肿瘤72例患者,其中27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改善者21例,无变化者12例,肿瘤增大者1例。总缓解率为82.0%。初步认为:电热针治疗浅表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有完全缓解后,局部正常皮肤组织修复,不留疤痕的优点。(2)临床和实验病理检查结果:电热针治疗以后,肿瘤组织可呈凝固样坏死,约有60%~80%的病例找不到癌细胞。并且在观察期间尚未发现有其他组织转移现象。(3)观察分析表明:电热针治疗浅表肿瘤要有足够治疗量,足够疗程和恰当刺法,方能取得显著效果。否则,疗效不佳甚至病情恶化。(4)本文对电热针治疗浅表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电热针治疗浅表肿瘤的效果,可能是通过其针热效应而祛寒。

  (收稿日期:2004-05-07)

  作者单位:1741306甘肃省武山县中医院    2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

  ( 编辑黄 杰)

作者: 裴 鑫 夏玉清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