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期中医中药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辨治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与稳定型心绞痛(SAP)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与非Q波心梗(NQMI)合称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祖国医学理论认为本病是胸痹心痛病的范围,早在《内经》中就有“胸痹”的病名,对其病因、一般症状及其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心痛”病......

点击显示 收起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与稳定型心绞痛(SAP)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与非Q波心梗(NQMI)合称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其发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的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原因导致的管腔狭窄,血流减少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 [1]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本病是胸痹心痛病的范围,早在《内经》中就有“胸痹”的病名,对其病因、一般症状及其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金匮要略》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亦有心气不足者,并设有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治疗本病。后世医家也丰富了本病的治疗方法,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应用苏合香丸,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降香,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应用血府逐瘀汤等,对本病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1 病因病机

  中医药理论对本病的病机早有比较精辟的论述,如《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调经论》又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玉机微义·心痛》“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劳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总之,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或因年老体虚,肾阳虚衰而心阳不振,或心气不足,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肾阴不足,心阴内耗,心阴亏虚,脉道失润,血行滞涩;或因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痰浊内生,上犯心胸,气机不畅,心脉痹阻,或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郁气滞血瘀,心脉痹阻;或因素体阳虚,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血瘀,心脉痹塞。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则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且又可因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气血阴阳双亏,甚至阳微阴竭,心阳外越;标实则为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且又可相互为病虚实兼夹,发作时以标实为主,并以血瘀为突出。这与现代医学关于UAP的发病机制,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引起的高凝状态,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与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痉挛等学说极其相似。最终的结局,都是导致心脉痹阻,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发作。

  2 辨证施治
  
  2.1 辨主症 疼痛是本病的主诉,闷痛兼胸胁胀满,善太息,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多属气滞血瘀;胸痛彻背,背痛彻 或遇寒冷而发者,多兼有四肢不温,背部恶寒多属阳虚寒凝;胸痛夜间或静息状态下发作,多属痰浊闭阻,血瘀重症;胸部灼痛、隐痛、因劳累而发作者,多属气阴两虚。

    2.2 辨舌 舌质暗红,苔薄白,舌背脉络怒张,为气滞血瘀;舌质暗紫体胖有齿印,苔白,舌背有瘀血斑点,为痰浊血瘀;舌淡,苔白为阳虚寒凝;舌质红,瘦薄少苔为气阴两亏。

  2.3 辨脉象 脉弦细而涩,为气滞血瘀;脉沉迟细弦或紧,为阳虚寒凝;脉细数无力为气阴两亏;脉弦滑为痰浊闭阻。

  2.4 治疗:针对病机分型施治。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权衡心脏气血阴阳的不足,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的不同,采取理气、活血、温通、化痰、通络的方法进行治疗。由于本病虚实夹杂,相互为病,临床上可按以下四种类型分治。

  2.4.1 气滞血瘀 主症:心痛时作,且伴有胸闷、太息,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舌质暗红
、苔薄白,舌背脉络怒张,脉弦细而涩。治则:理气活血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    方症分析: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气不舒,气机不畅,则血瘀,故胸痛时发、胸闷如窒、善太息、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方中柴胡、枳壳、芍药、甘草乃四逆散,疏肝理气,调畅气机,缓急止痛;川芎乃血中之气药,配当归养血活血;桃仁、红花重在活血通络;桔梗、牛膝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行血上下;生地滋阴养血,逐瘀痹。血脉痹阻瘀痛较重者,加三七、元胡、降香以化瘀止痛,开通心窍。血管痉挛者可参考此型论治。  

  2.4.2 痰浊闭阻 主症:胸痛多于夜间或静息状态发作,阴雨天自觉胸部闷窒加重,形体肥胖,睡眠多鼾声噜噜,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印,苔腻,脉沉弦。治则:化痰降浊,活血通脉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方症分析:痰为阴邪,阻逆气机“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夜、静均属于阴,阴得阴助
,故多于夜间或静息时发作。治当以《金匮》之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方中用
栝蒌、半夏化痰宽胸散结,燥湿;薤白通阳行气止痛,白酒通行气血;加焦楂、茺蔚子、水红
花子、泽兰以活血化瘀、降脂通脉;加川牛膝、三七、元胡、炒桃仁化瘀止痛,标本兼治。高
粘血症、变异型心绞痛可参考此型论治。

    2.4.3 阳虚寒凝 主症:胸痛时作,遇寒冷而发,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背部恶寒,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舌淡苔薄白,脉沉迟,细弦或紧。治则:温阳益气,散寒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合附子人参汤加减。 方症分析:阳虚则寒易袭之,寒凝则血瘀,心脉不通。故方中制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当归、芍药养血活血;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通草入经通脉;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助阳;桃仁、红花、降香通经活血,化瘀止痛,如此则阳气复,寒邪去,心脉通,心痛止。梗塞后心绞痛伴心功能不全者可参考此型论治。

    2.4.4 气阴两虚 主症:胸部灼痛或隐痛,每因劳累而诱发,心悸不安,动则加重,体虚自汗或盗汗,舌质红、体瘦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治则:益气养阴,佐以活血通脉方药:生脉散加味。 方症分析:气阴不足则血行滞涩,脉道不通,劳则耗气伤阴。故方中重用人参、黄芪益气行血;气阴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安,气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故用五味子、寸冬养阴敛气,以使气阳相系,互不耗散;当归、丹参养血活血以通心脉;炒枣仁、远志宁心安神定悸,诸药合用则气阴复、血脉利、心痛解。劳累型心绞痛可参考此证型论治。

    3 结语

  UAP是介于急性心梗(AMI)与稳定型心绞痛(SAP)之 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发病率高、危险性大。基于凝血系统激活及血栓形成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故现代医学除传统的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以外,治疗的焦点集中在肝素的抗凝治疗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而中医药的治疗,则多集中在活血化瘀、通络,再根据气血阴阳的不足、痰浊血瘀、寒凝的轻重来辨证用药。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栝蒌薤白类化痰药有降脂、降压、抗凝、增加冠脉流量的药理作用,而化瘀药有扩张冠脉、降低血氧阻力和心肌耗氧量、缩小梗塞坏死区等药理效用 [2]  。总之,无论采用中西药物何种疗法,关键在于“化”和“通”,临床上不可对号入座,不能偏执一方,重在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 韩凌.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及肝素抗凝治疗.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23(6):321.
   
  2 陈纪藩.金匮要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79.

     (收稿日期:2004-06-12) (编辑一 坤)

  作者单位:271600山东省肥城市中医院
           271000山东省泰安市中医院

作者: 邓永启罗光文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