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期中医中药

浅刺针法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浅刺针法以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独特优点,一直为针灸医生所喜爱。《内经》中有相当的篇幅记载了浅刺针法。如《灵枢·官针》中的“半刺”、“毛刺”、“直针刺”、“扬刺”、“浮刺”以及“络刺”、“豹纹刺”、“赞刺”等,均可列入“浅刺”一类,这足以说明古人对浅刺针法的重视。考究历代针灸文献,综合起来,浅刺针......

点击显示 收起

  浅刺针法以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独特优点,一直为针灸医生所喜爱。《内经》中有相当的篇幅记载了浅刺针法。如《灵枢·官针》中的“半刺”、“毛刺”、“直针刺”、“扬刺”、“浮刺”以及“络刺”、“豹纹刺”、“赞刺”等,均可列入“浅刺”一类,这足以说明古人对浅刺针法的重视。考究历代针灸文献,综合起来,浅刺针法的治疗范围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刺皮部,勿出血,取其卫气,以治疗部位表浅的痹症。由于针刺仅及皮肤,故又称“皮刺”。《内经》云:“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治寒气之博大者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即沿皮下横刺,以治寒气之浅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等等。二是刺络出血,以泻血分之实邪郁热。如“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赞刺者,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又如《素问·调经论》中说:“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依照上述原则进行治疗,往往都能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最常用的浅刺针法即以七星针、梅花针或滚筒式的皮肤针进行多针浅刺,再视病情的轻重缓急考虑是否挤压或拔罐放血。皮肤针的应用不单纯是“以痛为输”,仍应以经络学说的整体观点为理论指导。《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同十二经脉有密切的联系,叩击皮部可以疏通经络脏腑之气,从而起到调整机体机能的作用。经络学说以脊柱中行为督脉,督脉为阳脉之纲,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五脏六腑的俞穴都在背部,这些部位常常是皮肤针施术的主要部位。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同时还提出了“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所谓“异病同治”,即患不同的疾病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到日本考察,古典流派的针灸医生在治病时,无论哪种病证,全都用浅刺法,如兽毛一样顺倒在身上,这表明日本对浅刺法的应用,有其独到之处。近20年来我国的一些针灸刊物上也发表了很多有关浅刺方面的文章,如有人采用辨证取穴的原则,沿皮下针刺中极、三阴交、血海、关元、肾俞、足三里等,治疗痛经,有效率达95%,痊愈占60%。有人沿皮下针刺治疗带状疱疹110例,大部分人针刺后疼痛即感减轻,当晚能安静入睡,1~3次痛感消失。还有人应用腹部阿是穴皮下水针治疗胆绞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说明人们对浅刺法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皮肤针的多针浅刺,而是开始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长于浅刺针法治疗多种疾病,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试举例说明之。病例1:患者,男,38岁,工人,初诊时间2001年8月10日。患者自述因抬重物不慎扭伤腰部,当即腰痛难忍,完全不能活动,即来我门诊就诊。检查:脊柱无侧弯,L 4、5  棘突旁压痛明显,L 5 左棘旁压痛。予以“围针”刺法,即以痛点为中心,在四周进针沿皮下针刺,针尖均指向痛点,将痛点“围住”。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腰部,留针30min,取针后腰部疼痛明显减轻,当即步行而归。连续治疗4次,腰部疼痛完全消失。病例2:患者,女,24岁,教师,初诊时间2002年4月8日。患者主诉近2个月来因工作繁忙而感疲倦、烦躁以致彻夜难眠,多次西医诊治,效果不明显,较依赖安眠药。经他人介绍来我门诊就诊。检查: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考虑为阴血两虚,即以梅花针反复轻刺两侧心俞、脾俞、肝俞、胆俞等穴,当晚患者睡眠改善,后连续治疗10次,睡眠基本恢复正常。这里要指出的是,针刺时一定要轻,不要让患者有疼痛的感觉。 

  病例3:患者,女,42岁,公务员。于2003年4月12日就诊。患者右侧周围性面瘫近10个月,虽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满意。来我院就诊时右侧眼睑不能闭合,额纹及鼻唇沟 较左侧明显变浅,不能鼓腮吹口哨。即取阳白、攒竹、四白、丝竹空、童子、太阳、迎香、地仓、牵正、颊车等穴,均以毫针浅刺,配合牵正、合谷、手三里等穴,5次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治疗半月,症状逐渐改善而获痊愈。

    病例4:患者,女,22岁,工人。于2003年6月16日就诊。患者双侧膝关节以下酸软痛着,肌肤麻木,行走乏力。考虑患者所患为湿邪偏重之着痹;采用梅花针叩刺膝关节周围及双小腿外侧,并在小腿外侧加拔火罐,当即可见拔罐部位渗出少量血液和淡黄色组织液的“血水”混合物。1次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感觉轻松舒适,依法续治,隔日1次,5次后痊愈。

    病例5:患者,男,47岁,公务员。于2003年10月8日就疹。患者右侧肩关节酸痛,活动受限半月,伴右项部胀痛,右上臂前缘外侧酸胀重着,肌肤麻木。采用梅花针从右侧风池穴起沿右项逐渐叩刺至大椎穴及肩井、肩穴,并重点叩刺右上臂外侧肌肤麻木处,直至皮肤潮红,并见散在出血点,再在局部拔火罐,即可见拔罐部位渗出“血水”混合物,且水多于血。1次治疗后,患者疼痛大减,续治10次而获痊愈。总之,浅刺针法的临床应用相当广泛。相对于其他针法而言,因其针具短小,疼痛轻微,更易为患者接受。因而,只要我们认真分析,详加辨证,治疗时常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收稿日期:2004-05-08) (编辑罗 彬)


  作者单位:430050湖北省武汉市第五医院一门诊

作者: 何晓玲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