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期误诊分析

隐球菌脑膜炎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1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诊断:病毒性脑膜炎。5℃,此时化验脑脊液白细胞数150×106/L,分类:淋巴60%、中性粒细胞40%,追问病人有养鸽史,但查隐球菌未见。仍按病毒性脑膜炎治疗,并将地塞米松改为10mg,1周后病人出现短暂意识模糊,二便失禁,但无肢体抽搐,于5月5日查脑脊液白细胞270×106/L,淋巴:55%,中性粒细胞45%,蛋白700mg/L,糖2。......

点击显示 收起

    病例资料

    患者,男,50岁,因发热、头痛11天,伴恶心,呕吐于2001年4月15日入院。入院后查体:T38.2℃,P92次/min、R16次/min、BP135/82.5mmHg,神志清、精神差,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检查:腹壁反射,膝腱反射均正常,颈强(+),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急查脑脊液白细胞数7.0×10 6 /L,蛋白500mg/L,糖2.4mmol/L,氯化物110mmol/L。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给予病毒唑1000mg/d静点,地塞米松10mg/d,应用5天头痛缓解后地塞米松减为5mg,应用3天后头痛进一步加剧,伴发热,体温38.5℃,此时化验脑脊液白细胞数150×10 6 /L,分类:淋巴60%、中性粒细胞40%,追问病人有养鸽史,但查隐球菌未见。仍按病毒性脑膜炎治疗,并将地塞米松改为10mg,1周后病人出现短暂意识模糊,二便失禁,但无肢体抽搐,于5月5日查脑脊液白细胞270×10 6 /L,淋巴:55%,中性粒细胞45%,蛋白700mg/L,糖2.0mmol/L,氯化物108mmol/L,墨汁染色查到隐球菌。故更正诊断为隐球菌脑膜炎。立即停用激素,给予两性霉素B静点及鞘内注射,同时应用5-氟胞嘧啶。治疗1周后体温趋于正常,头痛减轻,二便失禁缓解。继续治疗1个月,体温正常,无头痛及呕吐,二便正常。复查脑脊液白细胞21×10 6 /L,蛋白420mg/L,糖2.4mmol/L,隐球菌定量为7个/ml。后病人要求出院回家治疗,随访半年,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检查正常,隐球菌未见。

    2 讨论

隐球菌脑膜炎是由隐球菌自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所致,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中,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患免疫系统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很容易感染。起病缓快不等,头痛发热为首要症状,伴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膜刺激征,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脑神经受损表现,但病初在临床表现上很难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因两者治疗不同,所以明确疾病之诊断对疾病的转归尤为重要。通过此误诊病例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2.1 要详细询问病史,因隐球菌多存在于鸽粪中,这对早期鉴别有一定参考意义。

    2.2 隐球菌检查并不难,只需印度墨汁染色即可。因地方基层医院很少收治本病,故没有把查隐球菌作为一种常规检测项目,同时隐球菌阳性率在50%~60%左右,有时一次两次检测不到,也不应放弃检查,应反复检测,方可提高检出率。

    2.3 通常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多是免疫力低下者,或长期应用激素,营养不良者。因本病发病前为健康人,故易忽视正常健康人患病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总之,我们应共同增强对少见病的认识,提高医生及化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免再次造成误诊,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收稿日期:2004-06-08) (编辑江 风)


    作者单位:163461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 

作者: 刘春河 胡加元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