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期综述与讲座

重度颅脑损伤后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yperosmolarnonketoticdiaˉbeticcomaHNDC)的命名种类较多,如:高渗性非酮症难治性糖尿症(HyperosmolarnonketoticuncontrolleddiabetesstateHNUD)。糖尿病高渗状态(DiabeticHyperosmolarstate,DHS)。非酮症高张状态(NonketoticHypertonicity,NKH)。非酮症高血糖性高渗性昏......

点击显示 收起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yperosmolar nonketotic diaˉbetic coma HNDC)的命名种类较多,如:高渗性非酮症难治性糖尿症(Hyperosmolar nonketotic uncontrolled diabetes state HNUD);糖尿病高渗状态(Diabetic Hyperosmolar state,DHS);
非酮症高张状态(Nonketotic Hypertonicity,NKH);非酮症高血糖性高渗性昏迷(Noketotic 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coma,NHHC)等 [1,2]  由于发生率较低国外报道也少,且病死率极高。

  1 临床回顾

  HNDC的患者于前2/3无糖尿病史,发病时通常先是多尿、多饮、发热或贪食,旋即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幻觉、定向障碍、偏盲、上肢搦动或癫痫样抽搐等,最后患者陷入昏迷状态,实验室检查特点是: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如高血钾、高血钠、高血氯),不伴或伴有轻度的酮血症。化验诊断:有效的渗透压≥320mOsm/kg·H 2 O,血糖≥33.3mmol/L(600mg/dl),动脉血pH≤7.30 [3]  。

    国外文献报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中,HNDC约有10%发病率,HNDC的病死率极高,国外的各种临床资料综合都在50%以上,其病死率高达95.5% [4]  。一般来说,该症多为其他临床疾病的并发症,如严重烧伤、尿毒症、胰腺炎、长期营养不良等 [5]  ,是非常棘手和难以处理的问题。

    2 机制探讨

  重度颅脑损伤,GCS≤8分,常合并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干损伤、丘脑损伤等,总之脑内各处都有可能损伤。需提出的是视丘下部损伤,众所周知,视丘下部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等结构是调节水盐代谢的中枢,主管其摄入和排出,机制是该中枢合成抗利尿激素,沿丘脑垂体束进入神经垂体,它的减少可造成尿崩症;丘脑下部还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当颈内动脉注入高渗盐水后,视上核的某些神经元细胞有放电增多的现象;另外,丘脑下部还产生许多释放和抑制激素,经轴突下至正中隆突,通过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调节激素的分泌或抑制,上述多种激素和胰岛素相拮抗,调节机体的血糖代谢 [6~8]  。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常规限水、激素、脱水等治疗,以期减轻脑水肿反应和降低颅内压。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大剂量应用甘露醇、预防癫痫用苯妥英钠或管喂高糖流食,以及手术治疗等诱因,均可诱发HNDC。

    重度颅脑损伤后,病人的应激性增高,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使血糖升高以适应机体分解代谢增加的需要,如刺激糖皮质激素分泌降低血糖的利用,促进糖异生;提高生长激素水平以增加脂肪组织的分解等 [9]  。神经外科病人血糖明显高于其他科术后病人原因是脑性昏迷状态时,体内胰岛素水平偏低。因此有人认为外源性糖摄入不一定是导致高血糖症发生的直接原因 [10]  。Pentelenyi对130例经严格筛选无糖尿病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伴随血糖增高,许多激素水平均有相应的变化,包括控制碳水化合物平衡的重要激素,主要内容有:基础胰岛素水平极低,胰高血糖素和皮质激素水平极高,也可能略低,主要与受伤后时间长短呈相关性 [11]  。

    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在神经外科用量较大,主要是在于脱水和防止颅内压增高,但其副反应能促使HNDC的发生,机制如下:(1)促进葡萄糖异生;(2)增加胰岛素耗竭;(3)降低周围组织对葡萄糖利用。长期运用糖皮质激素,即可以引起糖尿病的发生,某些作者认为糖皮质激素有抑制酮体的产生,或将HNDC病人未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归因是高血糖和严重脱水 [12]  。

    众所周知甘露醇是不能被机体吸收的,仅存在于血液循环中,由肾脏排出体外,长期使用此药后机体失水明显多于失钠,血液中钠离子增多,同时血浆中渗透压增高,血液循环中的高渗状态,必然继发组织细胞内呈高渗状态,与其他因素协同作用,致使病人出现意识障碍,最终陷入昏迷状态。苯妥英钠可以预防和治疗癫痫的发作。文献报告在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该药后均观察到有血糖增高现象;苯妥英钠用后可能出现低血压反应,因而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和葡萄糖的利用;而且还降低组织对糖的摄取;另一项研究表明,增高血糖的效应是重病者远高于轻者 [13,14]  。

    当患者病情严重到不能进食状态,则需鼻饲,或胃肠道补充营养为主要能源提供途径者,营养液中多系高糖、高脂、高蛋白等成分,呈高渗状态,以期达到高营养目的,但是病人的胃肠道无法完全吸收或消化,常发生腹泻,营养分子进入血液后起着高渗性渗透压利尿作用,二者均导致细胞 外水分丢失,继而产生高血糖和高钠血症,促使HNDC的发生。HNDC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延髓至大脑皮层各节段水平均可受累,加上手术因素表现更加复杂。单纯由于HNDC引起的神经症状的原因仍不十分明了,各种假设如下:脑组织脱水、神经递质水平变化、微循环血栓形成等 [15]  ,昏迷被认为是与血浆渗透压水平密切相关,超过350mOsm/kg·H 2 O即发生 [4]  ,与高钠血症更呈相关性,血糖作用并不明显 [16]  。局灶性神经症状在HNDC的病人中多见,酮症酸中毒者少有,因血浆粘滞度增高,症状发生的部位,通常在脑血管供应不足的区域或陈旧性瘢痕灶周边的脑组织,局灶性神经症状常常在纠正血浆高渗透压后就消失,若继续存在,则暗示有器质性损伤或感染灶的存在 [17]  。癫痫的发生率为25%,可为局限性,也可表现为全身性大发作 [18]  。HNDC的病人对抗癫痫药物是不敏感的,苯妥英钠不仅不能有效的控制发作,还因增高血糖的作用而加重癫痫状态或诱发。和酮症酸中毒相比较而言,其发生率明显增高,或许后者因酮体有抑制癫痫发作的作用在上述10种情况下,三羧酸循环代谢受到抑制,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产生能量,HNDC的病人通过琥珀酸循环消耗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产生能量,而GABA的消耗可以诱发癫痫发作。酮症酸中毒的病人则通过酮体产生能量,故不存在GABA减少,也许可以解释发生癫痫较少的原由 [19]  。因此,治疗这类病人的癫痫发作最好手段是控制血浆渗透压,症状性治疗成功后亦勿须再用抗癫痫药物或其他方法预防 [6]  。HNDC的特征是大量体液和电解质丢失,细胞内液及外液丢失量约为22%~25%。渗透性利尿导致水分丢失量为电解质的1.5倍,因为乳酸、酮体积累,病人可有轻度的代谢性酸中毒(pH>7.3)。由于酸中毒的存在,细胞内钾离子转移到细胞外,血清钾可能是正常或稍低或稍高,掩盖体内缺钾的状态。病人未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原因是基于以下3种状况:(1)胰岛素拮抗激素虽有增高,如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但是未达到酮症酸中毒水平。(2)HNDC的病人渗透压极高,可抑制脂肪分解,因而,无足够多的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作为酮体的底物;(3)病人胰岛素水平亦较酮症酸中毒时为高,抑制了酮体生成 [20]  。

    HNDC病人血清酶学的改变主要是转氨酶低。HNDC的治疗包括液体疗法,不仅可以达到降低高血糖的目的,还可排出大量的胰岛素拮抗激素 [2]  ,同时消除各种诱因。降低渗透压和纠正酸碱失衡等措施,病人血压不稳定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启用低渗性盐水(0.45%)。肾功能正常者即使病人血钾水平不低亦应补充适量的钾;至于钙镁磷的丢失,稍迟点时间补给亦无妨。因胶体液可增加血浆的粘滞度,故不宜荐用。唯当大量晶体液仍无法维持血压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方可酌情适量应用 [3]  。

    近来,有人主张使用小剂量的胰岛素,而且是作为补充液体的辅助方法,有报道单独运用补液疗法来治疗HNDC,未加用胰岛素获得较好的效果。当患者血容量不足时,胰岛素降低血糖可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势必加重低血容量性休克;同时,过快的降低渗透压可诱发脑细胞水肿,因此,推荐使用胰岛素的用量为0.1~0.15U/(kg·h),并且必须充分补充液体的用量。

  参考文献

  1 Dreschfild J.BR Med J,1986,2:358.

    2 Carrollp,Matz R.Diab Care,1993,6:579.

  3 Lorber DL.Endocrinologist,1993,3:29.

    4 Daniel Lorber.Med Clin North Am,1995,79(1):39.

    5 Schwartz TB,Appfelbaum RI.Yearbook of Endocrinology,Yearbook,Medicalpublishers.Chicago,1996,170.

    6 Ainglis,J Hinnie,et al.Ametabolic complication of severeburns,1995,21:212.

    7 Potter DJ.Am Intern Med,1996,64:399.

    8 Bert EP,William FM,et al.J Keurosurg,1976,44:409.

    9 Ultman MC,Hoffman GE,Nelson PB,et al.Neuroendocrinolog,1992, 56:803.

    10 Daniel FK,Edward RL,et al.J Neurosurg,1996,83:363.

  11 Pentelenyit,Kamererl,et al.Injury,1979,10:201.

  12 Flanigan WJ,et al.Am J Surg,1970,120:652.

    13 Gault MH,Dixon ME,et al.Ann Intern MED,1968,68:778.

  14 Maccario M.Arch Neurol,1968,19:525.

  15 Metz S.Anesthesiology,1991,75:912.

    16 Guisado R,Arieff AL.Metabolism,1975,24:665.

  17 Breaten JT.Geriatrics,1987,42:83.

    18 Fleckman AM.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1993,22:181.

  19 Lustman CC,Guerin JJ,et al.Diab Care,1991,14:146.

  20 Ellis E.Pediatr Clin North Am,1990,37:313.

  (收稿日期:2004-05-26) (编辑毅 文)


  作者单位:071000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作者: 谢 滨(综述) 王春生(审校)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