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1期中医中药

大黄正伪鉴别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大黄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该药材的商品主流为掌叶大黄,此外,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亦有少量生产,以上为药材的正品。另外,还混杂一些次大黄,如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等,其泻下作用很差或几乎无泻下作用,宜作大黄的伪品看待。1来源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ˉmatum......

点击显示 收起

   大黄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李当之名为“将军”。该药材的商品主流为掌叶大黄,此外,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亦有少量生产,以上为药材的正品。另外,还混杂一些次大黄,如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等,其泻下作用很差或几乎无泻下作用,宜作大黄的伪品看待。

    1 正品

    1.1 来源 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ˉ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tuticum、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两种习称“北大黄”;后一种习称“南大黄”。

    1.2 性状鉴别 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孵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块状。有时可见切割痕。长3~17cm,直径3~10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时可见残留的栓皮以及绳孔,并见粗皱纹,暗红橙色“星点”(异形维管束)及类白色网状纹理。质坚实,不易折断,横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星点环列或不规则散列,正边缘外可见形成层环及多数径向射出的桔红色射线。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并使唾液染成黄色。

    北大黄质坚实,大者常纵剖,常有绳孔穿过,已刮去栓皮者,表面常可见类白色菱形网纹,横断面有多数星点,排列成环圈。

    南大黄药村多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质较疏松,表面颜色较暗,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散列,气味较弱。

    1.3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皮层多已除去。韧皮部筛管明显,形成层环。本质部射线由1~2列排成,内含棕色物质,导管非木化,常一至数个相聚。薄壁细胞内含大形草酸钙簇晶,并含多量淀粉粒,根茎横切面可见髓部宽广,异形维管束散列或环列,其形成层环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粉末棕黄色,气特异,味苦涩。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24~14μm,稀达190μm。异管为网纹、螺纹、环纹及县缘纹孔、管壁非木化。淀粉粒众多。单粒球形成多角形,直径2~25μm,脐点呈星形、三叉形或飞鸟状,复粒由2-3-8分粒组成。

    1.4 理化鉴别 取粉末少量置滤纸上,加氢氧化钠试液,滤纸即染成红色。

    另取粉末少许,经微量升华试验可得黄色棱状针晶,高温升华得羽毛状结晶。结晶遇碱液,溶解而显红色。

    取其稀醇浸出液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下呈棕色至棕红色荧光。

    2 伪品

    2.1 波叶大黄

    2.1.1 来源 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Pheum franzeubachii Munt的根及根茎。主产河北、山西、内蒙等地,曾运售浙江、福建等省。

    2.1.2 性状鉴定 呈扭曲状或不规划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棕黄色,散在棕褐色末去净的栓皮。质地较坚实,难折断。断面棕红色,锦纹稀少,形成层环深褐色,气特异、味涩微苦。

    2.1.3 理化鉴别 取本品稀醇浸液数滴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下呈亮蓝紫色荧光。

    2.2 藏边大黄

    2.2.1 来源 为蓼科植物藏边大黄Rheum enedi Wall的根及根茎,主产四川、云南、西藏,曾在当地误用。

    2.2.2 性状鉴定 根茎类圆锥形,根类圆柱形,长4~20cm、直径1~5cm,表面红棕色或灰褐色,多纵皱纹,横断面新折者多呈淡蓝色至淡蓝紫色,形成层环明显,并见棕红色射线,气弱、味茎微涩。

    2.2.3 理化鉴别 本品新断面在紫外灯下显蓝紫色荧光。

    2.2.4 成分 本品含土大黄甙、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不含大黄酸及芦荟、大黄素,几无泻下作用。

    2.3 山大黄

    2.3.1 来源 为蓼科植物的华北大黄Rheuan frduznbachii Miiut的根和根茎,呈类圆柱形,一端稍粗,另一端较细,长5~11cm,直径1.5cm,栓皮多已刮除,表面黄棕色,具皱纹,质坚体轻,横断面有红棕色射线,无星点,气微香、味苦。2.3.2 理化鉴定 本品新断面在紫外光灯下呈蓝紫色荧光。

    2.3.3 成分 本品含土大黄甙、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通常不含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故无泻下作用。

    2.4 天山大黄

    2.4.1 来源 为蓼科植物天山大黄Rneum wiffrccnu Lanaslr  的根及根茎,曾在新疆等地使用。

    2.4.2 性状鉴定 根茎类圆柱形,长8~12cm,直径2.5~4cm,表面棕褐色,断面黄色,有放射状棕色射线,形成层环明显,并有同心性环液,但无星点,气微、味苦涩。

    2.4.3 理化鉴别 本品新断面在紫外光灯下显紫色荧光。2.4.4 成分:本品含土大黄甙(或类似物)、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泻下作用很差。

    2.5 土大黄

    2.5.1 来源 为蓼科植物土大黄(钝叶酸模)Kumex Obtusiˉfolius L的根及根茎,在民间常混充大黄。

    2.5.2 性状鉴别 本品呈圆柱形、圆椎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有分枝,根茎部顶端有茎基残留,外表面棕黄色,栓皮存在而无香气,味苦涩。

    2.5.3 成分 根含蒽酸衍生物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等。

      作者单位:318050浙江台州医院路桥院区 

作者: 陈巧华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