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1期综述与讲座

活血化瘀法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瘀证的一种独特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妇科领域中与瘀血学说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很多,因此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妇科的临床实践,并广泛用于妇科各种病证,为许多妇科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1瘀血在妇科疾病的表现疼痛:疼痛是瘀血证的症状。《血证论》指出:“瘀......

点击显示 收起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瘀证的一种独特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妇科领域中与瘀血学说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很多,因此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妇科的临床实践,并广泛用于妇科各种病证,为许多妇科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1 瘀血在妇科疾病的表现

    疼痛:疼痛是瘀血证的症状。《血证论》指出:“瘀血枉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而痛。”其特点是痛处固定,久痛不愈,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其性质多呈锥刺刀割样,疼痛拒按,或兼形肿,局部青紫,或小腹绞痛,用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如痛经宫外孕、盆腔炎、产后腹痛、妇科肿瘤等等。

    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包括新鲜出血),如内脏出血引起的瘀血,外伤后血肿。其血色多为黯红或紫黑,或夹瘀块。如功血、子宫外孕,恶露不绝等。

    肿块:《内经》有“积聚”、“石瘕”的记载,此指瘀血内结,气血凝滞,久积而成之肿块。其特点是扪之有形,推之不移,压之疼痛,可结合妇检,以明确诊断。

    舌质瘀紫:舌质紫黯或舌体瘀斑、瘀点,是中医诊断瘀血症的传统依据,也是血瘀的重要体征。临床特点是舌质紫暗、紫胀甚至紫黑;也可见紫蓝或舌边瘀块、瘀点,舌苔少。月经紊乱:可见月经周期改变,以及经色、经质异常,经量过多过少等。

    2 活血化瘀方法的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应用广泛,由于瘀血的新久深浅,病者体质的强弱、病邪与正气的消长,以及疾病的轻重缓急等,按中医之灵活理论,辨证施治给予分清标本虚实、辨明正邪消长等情况而给口服、外用、灌肠、注射等不同形式和途径进行选择。同时,可根据伴随不同症状,而与其它治则配伍,临床选择如下。

    病轻瘀少者,治以和血为主,以选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鸡血藤之类,常用于一般的血流不畅所致的月经少、闭经、痛经。

    瘀已形成者,治以活血化瘀为主,选以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三七、益母草、泽兰。用于瘀滞之痛经、闭经、子宫内膜剥脱不全、胎盘滞留、产后腹痛等证。

    病情重瘀滞时间长者,则以活血攻瘀为主,如三棱、莪术、地鳖虫、水蛭、大黄、虻虫、干漆、刘寄奴、鳖甲、山甲珠之类,用于瘀结之闭经、盆腔组织增厚粘连及包块、子宫肌瘤等证。根据部位不同选药,在头部者,选川芎、白芷、白蒺藜配桔梗、升麻。如用于经前、经期头痛

    在胸胁部者,选以赤芍、川芎,配旋覆花、柴胡、郁金。如用于经前经期乳房、胸胁胀痛者。

    在脘腹部者,选以乳香、没药、丹参,配以木香、青皮、陈皮。如用于经前、经期脘腹胀痛。

    在少腹部:选以五灵脂、蒲黄、牛膝,配以大茴香、香附。如用于经前、经期少腹疼痛经行不畅者。

    根据妇科特点选用调冲任之类:当归、川芎、王不留行、泽兰、丹参,配以香附、小茴香、木香。温冲任之类:艾叶、肉桂、巴戟天、紫石英。补冲任之类:龟版、鹿茸、熟地、菟丝子。根据临床兼证和瘀血形成之机制,活血化瘀法常同养血法、益气法、理气法、温经法、清热法、止血法、止痛法、软坚法、养阴法、润燥法配合运用,可提高其临床效果,亦不失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法则。

    3 妇科常用的活血化瘀治法及方剂选择

    由于瘀血有新久深浅、病体又有寒热虚实,活血化瘀药也有寒、热、温、凉不同性能。因此,活血化瘀治法和方药配伍就有多种多样。

    行气化瘀: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气滞血瘀证。如肝气郁结的痛经、瘕、经前紧张症等,常用方药有膈下逐瘀 汤(《医林改错》)、乌药散(《妇人良方》)。

    温经通瘀:适用于寒邪与血相搏,或气虚血弱,阳气不运,血运艰涩而形成的寒凝血瘀证。如痛经、闭经、慢性盆腔炎、瘕、产后腹痛等。采用温经散寒、助阳逐瘀的方药。如金匮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和生化汤(《傅青主女科》)以及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等。

    活血止痛:瘀血阴滞经脉,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如痛经、产后腹痛、瘕、宫外孕等。常用活血止痛方如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血府逐瘀汤、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

    破瘀散结:适用于瘀血日久,积聚成瘀积,顽固坚实之瘕肿块,且形体壮实可以攻逐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外孕等。代表方有鳖甲煎丸(《金匮要略》)、桃仁承气汤(《伤寒论》)、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抵当汤、丸(《伤寒论》)等。清热祛瘀:适用于瘀热内结,煎熬津液,使血液稠、粘、聚,血液流变性改变。如热性闭经、急性盆腔炎、瘕、产后发热等,常用方剂有清热固经汤(《古今医鉴》)、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等。

    祛瘀止血:适用于瘀血引起的各种出血,如月经过多、崩漏、产后恶露不绝、宫外孕等。代表方剂,花蕊石散(《和剂局方》)、失笑散、血府逐瘀汤等。

    补气活血补血:适用于气虚气弱,瘀血内阻各症。如月经过少、痛经、闭经、恶露不绝、胎衣不下等证。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4 几种常见妇科症的应用

    痛经: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以原发多见。《诸病源候论》指出:“风冷客于经络,搏于血气,血得冷则壅滞,故令月水来不通利也。”尚有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各因,但临床以气滞血瘀和寒湿凝滞多见,比较棘手者,西医称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气滞血瘀、恶血久积、阻滞胞中、冲任失调、胞脉失养,则往往导致月经过多或不孕症等;发作期以理气行滞、活血化瘀为主,恢复期以健脾补肾或温经散寒佐以调理气血巩固。选用失笑散、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气滞者选加乌药、香附、木香、枳壳、青皮、茜草等;偏血瘀选加赤芍、川芎、丹参、茜草、鸡血藤、益母草、延胡索、没药等;偏寒湿选用温经汤、少腹逐瘀汤加减化裁。

    病案1:患者,女36岁,教师,于2002年4月25日初诊。原发性不孕10年,痛经10年。患者1992年结婚至今未孕,月经初期15岁,周期基本正常,初潮始偶有痛经,婚后痛经加剧,经潮第2天为甚,伴腰骶痛、恶心呕吐、手足冰冷、头面汗出,甚则欲大便,不能坚持上班,需服去痛片或注射阿托品方能止痛,月潮前轻度水肿,口腔粘膜及舌糜烂,舌淡暗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加味失笑散,药用五灵脂10g,蒲黄10g,当归15g,川芎15g,川续断15g,甘草6g,6剂,每天1剂。上方服18剂后,于5月13日四诊,本次月经来潮,量减少、色鲜红,瘀块减少,痛经明显减轻,仅见下腹部胀闷隐痛,而腰骶疼痛、头晕恶心呕吐诸症消失,脉沉细略弦,舌淡暗红边有齿痕,苔薄白。继予上方选加益母草、桑寄生、延胡索等巩固治疗,随访5个月,痛经消除。闭经:排除生理性闭经,或先天性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月经不来之外,导致闭经的原因有虚有实:虚证宜补不属此文所讨论,实证所致闭经,宜通宜攻。如《万病四春》曰:“妇人体盛经闭者,此血实气滞,宜专攻也。”基础方为桃红四物汤加茺蔚子。若气郁血瘀加香附、乌药;腹痛加元胡、失笑散;胁痛而胀加郁金、丹参;寒甚加肉桂、干姜、吴茱萸。

    病案2:患者,女,21岁。2003年11月20日初诊。自诉3个月前,正当行经之际,在河边洗衣不慎跌入河沟内,腰以下均湿透,次日月经即止,而少腹冷痛,腰酸四肢不温,以至停经4个月不行,诊舌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经。药用当归20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2g,红花10g,茺蔚子10g,干姜10g,吴茱萸6g,细辛3g,元胡15g,怀牛膝15g。经治疗半月经行,色紫暗夹血块,后以益母草膏配当归片调理治愈。

    崩漏:症见漏下淋漓不止,或骤然下血甚多,色紫黑而有瘀块,少腹疼痛拒按,舌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治宜活血化瘀,止崩潜心。以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加减。

    病案3:患者,女,36岁,客运公司工人,自述于停经2个月后,曾在门诊部行人工流产,术后一直阴道流血,20余日不止,前往复诊,经检查,诊断为“不全流产”,建议再次清宫,患者不愿,故求中医中药治疗。来诊时症见阴道流血,色暗量少,腹痛腰酸,伴头昏乏力,苔薄白质紫暗,脉细。方用生化汤、桂枝茯苓丸加减,药用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2,炮姜10g,焦山楂12g,益母草12g,党参12g,茯苓15g,丹皮12g,甘草6g,服5剂腹痛甚,出血增多,排出膜样物如蚕豆大3块。后阴道流血减,腹痛止,继以补养气血化瘀之品的八珍益母丸而收功。

    盆腔炎:本病为感染性疾患,其主要病变多局限于输卵管、卵巢和盆腔结缔组织,局部可发生充血、水肿、炎性渗出,使其与临近器官发生粘连,炎症发生在输卵管、卵巢的称为附件炎,炎症扩展到子宫周围结缔组织或临近器官的称为盆腔炎。

    盆腔炎虽系西医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多属祖国医学的“带下”、“瘕”范畴。本病病因,《巢氏病源》曰:“带下者由劳伤过度、损伤经血,致令风冷入于胞络,搏其血所以成也。”指出本病系体虚感寒、寒入胞宫,血为寒凝,瘀结不化, 气机不畅所致。由于此类患者内邪未净,病邪反复感染,经脉气血瘀阻,以致形成包块,故治疗上必须清除病邪与活血化瘀同用。口服与保留灌肠并举,以促进组织血液通畅,改善组织营养,而使炎症吸收。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兼清热利湿。方用血府逐瘀汤及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g,川芎15g,丹参20g,乳香8g,赤芍12g,丹皮12g,桃仁12g,红花10g,香附15g,枳壳12g;另配用红藤20g,莪术12g,益母草15g,煎水100~15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

    若患者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包块日久不消,舌有瘀斑,脉细涩,是寒凝,治以温阳化湿,活血化瘀,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桂枝8g,茯苓15g,丹皮15g,桃仁12g,赤芍15g,三棱12g,莪术12g,乌药15g,川牛膝15g,元胡15g;若患者输卵管积水,可活血化瘀,通络行水,药用丹参15g,当归15g,川芎15g,川牛膝15g,元胡15g,红花10g,桃仁12g,木通12g,肉桂5g,防已12g,香附15g,甘草6g,车前子12g,赤小豆20g。病案4:患者,女,42岁,营业员。于12年前,末次分娩后腹痛经常发作,每至经期痛势加重,有时甚至须服止痛片,月经量多,用卫生纸4包,伴腰酸尿频急。但尿检查无异常,曾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盆腔炎,用过抗生素及理疗,但腹痛时有。2003年来我部经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活动受限,有压痛,双侧附件增厚,明显压痛。且左侧附件可扪得4cm×3cm囊性肿块。用上述活血祛瘀通络行水之方内服,经治疗2个月余,腹痛消失,经量减少,经妇科医师检查阳性体征消失。

    5 体会

    瘀血学说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它包括了瘀血症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也颇为广泛,笔者仅初步摸索了一些规律,对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凡证都是瘀血,凡出血都是瘀血”,同时,要处理好气与血、血与风、活血与温经、血虚瘀证与血实瘀证、活血与止血、温经活血与清热活血等关系,结合患者体质、病情,分别用药,体虚者用药不宜过大;血虚者,可加入补血养血药,而且,活血化瘀药不可久服,应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免损正伤阳。

     作者单位:841000新疆库尔勒农二师库尔勒医院 

作者: 李 阳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