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2期中西医结合

针灸药物综合治疗颈性眩晕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表现。现将笔者运用针刺、手法及药物综合治疗颈性眩晕120例结果报告如下。2治疗方法1。1针灸治疗取穴:风池、完骨、昆仑、阿是穴(C2横突末端)。...

点击显示 收起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表现。以椎—基底动脉痉挛、供血不足、颅内缺氧为主要病理机制,兼有头痛、恶心甚至猝倒等症状。现将笔者运用针刺、手法及药物综合治疗颈性眩晕120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0例,男57例,女63例;年龄24~76岁。病程3天~5年,大多数患者都有低头劳累史。大部分患者有“风池”穴压痛,可有一侧的横突鼓突,C 2 棘突多偏歪并有压痛。旋颈试验阳性。也有小部分病例无明显的体征。X线片显示寰枢关节齿状突两侧块间隙不对称。C 2 棘突偏歪或颈椎节段性不稳定,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

  1.2 治疗方法

     1.2.1 针灸治疗 取穴:风池、完骨、昆仑、阿是穴(C 2 横突末端)。患者自然正位屈颈端坐治疗床旁,额下垫一枕头,暴露针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风池穴用30号长1寸毫针,针尖朝向鼻尖方向直刺0.5~1寸,提插捻转,用泻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完骨穴亦用30号长1寸毫针,斜刺0.5~1寸,用泻法,捻转得气。阿是穴、昆仑穴均用毫针直刺,平补平泻,得气为佳。以上穴位留针30min,每隔10min捻针1次。每日1次,5天1个疗程。

     1.2.2 手法治疗 手法以舒筋活络为主。用大鱼际、掌根或拇指上腹交替在颈部两侧肌肉或穴位,自上而下用法、揉法、拿法、拇指分筋法。以颈夹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头下斜肌为重点,充分松解颈肩、背部肌肉。根椐情况可酌情使用旋转复位手法。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1.2.3 药物治疗 用5%葡萄糖液500ml加入刺五加注射液40ml,辅酶A100U,ATP注射液40mg,维生素C注射液3g,静脉滴注;用生理盐水300ml加入罂素碱注射液60mg,静脉滴注,注意罂素碱滴速要缓慢,20~30滴/min。每日1次,连用3~5天。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眩晕及相关症状与体征消失,恢复正常生活。显效:眩晕基本消失,偶而因疲劳、着风可出现短暂性眩晕,遗留较少的相关症状与体征,不影响正常生活。好转: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遗留部分相关症状与体征,对日常生活稍有影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痊愈55例,占45.8%;显效45例,占37.5%;好转15例,占12.5%;无效5例,占4.2%,总有效率95.8%。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目前认为,引起颈性眩晕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两方面: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和机械性压迫。这两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对椎动脉造成痉挛或压迫,血流量减少,管腔狭窄,脑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眩晕的产生。而颈椎病变,无论是软组织或骨关节、椎管内或椎管外,均有可能使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致功能亢进,通过椎动脉丛使椎动脉收缩痉挛,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  另外,有研究表明,寰枢关节紊乱也是导致颈源性眩晕的主要原因。寰枢关节结构及生物力学的特点使其容易发生位置改变,解剖上椎动脉与颈交感神经关系较密切。所以因炎症、外伤、劳损、退变等因素均可致寰枢关节紊乱或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刺激交感神经,引起眩晕、头痛等症状。
     
  根据颈椎解剖生理特点,及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我们采用针刺、手法及药物综合治疗本病。目的在于调整结构性颈椎紊乱,松解颈肩部痉挛的肌群,恢复其正常生理曲度和稳定性,进而缓解对颈交感神经的激惹,解除椎动脉痉挛,改善血运,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有氧灌注。临床研究证实,针刺风池、完骨穴,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和收缩双重作用,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取昆仑属远端取穴,且符合《灵枢·终始》中所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C 2 横突末端取穴,属局部取穴,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至于手法治疗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并对软组织的痉挛有松解作用。同时能调整颈椎结构性紊乱,使颈椎恢复相对稳定的力学平衡状态,恢复椎—基底动脉正常供血,迅速消除眩晕症状。另外,药物治疗中罂素碱对血管平滑肌有很好的松弛作用,能降低脑血管阻力,所以,笔者近年来应用罂素碱扩张血管,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同时,刺五加注射液及能量治疗,旨在降低血液黏度,加速血液流动,解除血管痉挛,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进一步改善眩晕症状。
     
  本病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其病因病机以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气滞血瘀为标。《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当肝肾之气旺盛时,髓海充足,思维敏捷,筋骨强健,精力充沛。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要步入中老年,肝肾之气渐衰,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清窍空虚,脑络失养,而作眩晕。通过针刺、手法及药物综合治疗,起到益肾养肝,生精填髓,经通络濡,清窍充实的作用,故眩晕而止,病告痊愈。    

  作者单位:050600河北省行唐县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08-30) (编辑含 秋)

作者: 仝俊娟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