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2卷第12期经验交流

双黄连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外感发热为小儿常见病之一,易流行又易导致继发症或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临床用药物治疗外感发热以口服、肌注、静脉滴注为常见治疗途径。为了探讨多途径治疗方法,解决某部分小儿用药途径难的问题。笔者总结了1999年1月1日~2000年7月30日本院使用双黄连粉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

点击显示 收起

  外感发热为小儿常见病之一,易流行又易导致继发症或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临床用药物治疗外感发热以口服、肌注、静脉滴注为常见治疗途径。为了探讨多途径治疗方法,解决某部分小儿用药途径难的问题。笔者总结了1999年1月1日~2000年7月30日本院使用双黄连粉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医诊断属感冒风热型,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  。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儿。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纳入观察病例范围:(1)经检查外周血白细胞≥11.0×10 9 /L,中性粒细胞>0.7的外感患儿;(2)患儿或家长不配合治疗者;(3)有其他严重疾病或并发症的。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4个月~2岁,平均(1.35±0.44)岁,病程4~65h;对照组55例,男27例,女28例,年龄4个月~2岁,平均(1.36±0.45)岁,病程3~65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双黄连粉针(哈尔滨中药二厂生产600mg/支)用36℃的生理盐水5~10ml稀释,60mg·kg -1  ·d -1  ,并依病情轻重适量增减。大便干净后用导尿管插入肛门约8~12cm,保留1h以上,如灌肠后不久即排出,按上述剂量补灌1次,每日1~2次。对照组:参照治疗组双黄连粉针剂量加入5%葡萄糖50~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静点1次。两组患儿发热至39℃以上者均加物理降温,必要时加用西医退热药物。两组均治疗7日为1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  。治愈:体温恢复正常;显效:发热症状基本消失,T37℃~37.5℃;有效:发热症状减轻,体温在原来的基础上下波动1℃~2℃,T37℃~38.5℃之间;无效:原有发热症状等均无改善。
  
  2.2 治疗效果 治疗组:治愈23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治愈24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药剂型不断创新,中药的深加工亦向国际化转变。其用药方法的简便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亦成为中医药走向未来的关键之一。在小儿用药方面探讨多途径用药尤其必要,其原因如下:(1)小儿自控能力差,难以接受用药过程中的痛苦或不适,如创伤用药、口感不良的口服药;(2)小儿胃肠道娇嫩,一些口服药易引起胃肠道反应或全身性反应,如呕吐、食少、药物皮疹等;(3)有些小儿难以静脉用药,或用药后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4)中药成药肌注用量少,往往吸收不良,而效果不佳,且制剂要求高。中药成药或其煎剂保留灌肠避免了以上缺陷。因此笔者为了探讨较好的用药途径,初步试以双黄连保留灌肠治疗外感发热,收到预期效果,与以前文献报道相符。而保留灌肠用药过程短,用药期间小儿根本无明显痛苦,属非创伤性用药。其简便性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了方便,作为其他治疗途径的补充,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6.
    
  (收稿日期:2004-10-13)

  作者单位:251700山东省惠民县卫生学校 

  (编辑建 伟)

作者: 刘增水 牛玉平 张希刚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