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期中医中药

浅谈肾血瘀阻证治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前人曾有谈及“肾阳有余证”和“肾阴有余证”,然笔者近年来通过运用活血化瘀理论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实践,认为在肾病中,肾血瘀阻是肾实证中的常见之证。1肾血瘀阻证及鉴别肾为水脏。若瘀血内阻于肾,则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故肾血瘀阻证主要表现在水肿病的过程中。”笔者结合实践,认为肾血瘀阻证有:面色黧黑,睑下......

点击显示 收起

  肾藏精,为人身生命之根,先天之本。故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认为肾“少有余”而“常不足”,对肾实证很少论及。前人曾有谈及“肾阳有余证”和“肾阴有余证”,然笔者近年来通过运用活血化瘀理论治疗慢性肾炎临床实践,认为在肾病中,肾血瘀阻是肾实证中的常见之证。试探讨如下。
    
  1 肾血瘀阻证及鉴别
      
  肾为水脏。若瘀血内阻于肾,则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故肾血瘀阻证主要表现在水肿病的过程中。历代医家对此虽无专题论述,但医籍中有不少类似本证的记载。认为“血不行则病之水,血薄与血浊能致水”。《金匮·水气篇》指出:“病有血分水分…………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巢氏病源》说:“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瘀结而成肿也。”笔者结合实践,认为肾血瘀阻证有:面色黧黑,睑下紫黯,腰痛固定,腰部叩痛,顽固性浮肿,尿血,口干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或细或弦。
   
  “腰者,肾之府”。因此,肾血瘀阻证须与瘀血腰痛加以鉴别。二者均为瘀血实证,但有在脏与在经之不同:前者为瘀血阻滞于肾体,致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后者乃瘀血阻滞于经脉,致气血不能畅通,瘀滞于经脉之中。腰痛临床常有: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痛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2 治则及应用
      

  肾血瘀阻证治以活血化瘀为主。《灵枢·水胀篇》指出:“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素问·汤液醪醴论》则明确指出水肿病的治疗法则为“去菀陈”,即清除体内的水液废料,通常理解为逐水之法。然笔者认为这里的“菀”包含有瘀的概念。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因此,去菀陈实际包括了活血化瘀法,血不通则水不行,陈腐之物无从排泄也。
   
  常用活血化瘀药如当归、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白茅根、泽兰、蒲黄、牛膝、二蓟、茜草、赤芍、牡丹皮等。常用方如桃红四物汤、失笑散及少腹逐瘀汤等。但在运用活血化瘀时,应结合兼证配以益气行气、解毒利尿和培补脾肾之品,诚能收到满意效果。临床常用益气理气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元胡、郁金、沉香、香附、青木香等。肾血瘀阻多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致瘀结成肿。水湿积聚日久,耗损阳气,反致虚寒血凝,二者互为因果。因此临床常配以清热解毒利尿之品,以阻断这一恶性循环。常用药如银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七叶一枝花、益母草、马鞭草、泽泻、茯苓、萆等。《景岳全书》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因此,在活血化瘀时需顾及脾肾,扶正固本。常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茯苓、地黄、寄生、泽泻等。

  3 病案举例
    
  例1,患者,男,39岁,工人。顽固性浮肿,以下肢为基,累及阴囊,面色黧黑,睑下紫晦,腰部胀痛,固定不移,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舌质紫暗,脉弦而涩。尿常规: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0~3。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中西药物治疗,浮肿时消时甚。此为瘀阻于肾、气化不利之证,治以活血化瘀,处方:益母草60g,生黄芪60g,丹参30g,桃仁15g,红花15g,赤芍15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30g,萆30g,水煎服。服5剂后,浮肿减退,腰痛减轻,尿常规: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0~2。二诊服上方10剂,浮肿尽退,紫暗舌消失,脉弦而细,尿常规蛋白(+)。四诊后共服本方20剂,尿蛋白转阴,精神、面色转佳,后以调理脾肾之剂病愈,随访1年未复发。
   
  例2,患者,男,42岁,农民。反复血尿2年余,经西医多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诊为不明原因性血尿,伴有腰胀痛不移,腰部叩痛,面色黧黑,口干燥,但不欲饮,头晕,食少,无尿频、尿急、尿痛证,舌边有紫点,脉沉细而涩。查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0~3/高倍,此乃病久入络,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治以活血化瘀为主。处方:蒲黄10g,五灵脂10g,地榆15g,生地黄24g,丹皮15g,泽泻12g,茯苓12g,白茅根30g,益母草30g,泽兰12g,白术12g,当归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后,腰痛大减,尿色转黄,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0~1/高倍。尔后又服上方7剂,腰痛消失,口燥渴大减,舌紫点消失,脉沉细,小便常规正常。予以滋肾养阴之剂以图巩固。随访1年未见复发。 

  (编辑建 伟)

  作者单位:255190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沟镇卫生院

作者: 常兆海 王莉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