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2期临床医学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87例并发症的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12月~2003年8月应用美国Bard公司产品(PerFix)修补腹股沟疝87例,观察其并发症,分析其原因。1%),经再次手术治愈,切口感染1例(1。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适应人体生理解剖,比传统手术有很大的优越性,但该方法仍有一定比率的并发症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并发症。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12月~2003年8月应用美国Bard公司产品(Per Fix)修补腹股沟疝87例,观察其并发症,分析其原因。 结果  全组无死亡,术后3~6h大多数患者可下床活动、进食,术后3~5天出院,2周后恢复日常体力劳动,3周后可任意活动。术后复发1例(1.1%),经再次手术治愈,切口感染1例(1.1%),切口疼痛8例(9.2%),局部硬结异物感6例(6.9%),尿潴留7例(8.0%),阴囊积液2例(2.3%),睾丸炎1例(1.1%)。 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适应人体生理解剖,比传统手术有很大的优越性,但该方法仍有一定比率的并发症发生,手术方法及修补材料对并发症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开展该手术的医师个人经验不足和对术式的理解不充分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  腹股沟疝 外科手术 治疗学
      
  我院1999年12月~2003年8月应用美国Bard公司产品(Per Fix)修补腹股沟疝共87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男79例,女8例,年龄29~81岁,平均57.4岁。单侧疝78例,双侧疝9例;其中巨大腹股沟疝11例,复发性疝4例,嵌顿疝9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时间30~70min,采用硬膜外麻醉为主,有部分患者用局部麻醉。切口选择以疝为中心,作相当于内环口5~7cm斜或横行切口,不做广泛游离,分离出疝囊,不打开疝囊,将疝囊及其周围脂肪组织经内环回纳入腹腔。根据内环缺损口的大小在置入网塞时要适当修剪其内瓣,小缺损要多剪掉一些内瓣,固定网塞后对过多突出的内瓣修剪成与内环口持平。之后于精索下方放置一个具有加强和预防作用的成形平片,依次关闭腹外斜肌腱膜,缝合浅筋膜及皮肤切口。
    
  2 结果

  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后3~6h大多数患者可下床活动、进食,术后3~5天出院,2周后可恢复日常体力活动,3周后可任意活动。术后复发1例(1.1%),经再次手术治愈;切口感染1例(1.1%);术后疼痛8例(9.2%),疼痛较明显者做相应处理;局部硬结有异物感6例(6.9%),术后短暂尿潴留7例(8.0%),阴囊积液2例(2.3%),睾丸炎1例(1.1%)。
    
  3 讨论

  1969年美国外科医师Lichtenstein首先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克服了传统手术对正常解剖的干扰,而且缝合无张力。之后Gilbert和Rutkow在此基础上,将圆锥形的填充物固定在内环或缺损处的边缘上,并正式命名为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的疝修补术比较,其主要特点在于:(1)手术野解剖小,该术式的手术原则是不作广泛的腹股沟区解剖,仅游离疝囊而不打开疝囊,原位还纳;以尽可能小的切口和尽可能少的解剖完成手术,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如果像传统的手术那样去解剖腹股沟管的精细结构,是一种原则上的错误;(2)腹壁无张力,各层原位缝合,消除疝的病理结果,又不至于改变原有腹壁的生理、力学结构,适应人体生理解剖学特点;(3)补片加强了腹壁的局部薄弱区,确切限制内环口直径,复发少。
     
  在我国开展无张力疝修补术早期,外科医师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手术后的复发率上,经过数年努力,其复发率已有明显下降,进而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术后并发症上 [1] 。本组仅有1例复发(1.1%),与网塞固定缝合不妥有关,经再次手术重新固定网塞后治愈。复发的原因有多种,如切口感染取出补片后,网塞或补片的移位、未做到疝囊的高位游离、遗漏疝等 [2,3] 。因此需要注意:(1)初次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者应接受正规的手术操作培训;(2)无论是否打开疝囊一定要保证疝囊的高位游离和使疝囊返回到腹腔内;(3)补片在覆盖腹股沟管的整个底部与周边组织充分接触的同时,不仅要避免张力,还要有适当的松弛,如此可以消除患者站立和腹压增高使补片产生的张力;(4)补片与周边组织缝合时,一定要与耻骨重叠1~2cm,这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步骤 [4] ;(5)对置入网片的术区要充分游离,网片置入后要均匀展平 [5] ;(6)若疝环较大需要两个网塞时,彼此应缝合好,不应留有较大间隙;(7)仔细检查不要遗漏掉其他已存在的疝。
   
  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较低,本组仅为1.1%,主要与无菌操作不规范、术中过度游离、止血不彻底、伤口积血积液有关。我们认为,术前注射抗生素,术中轻柔操作,术区彻底止血,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有利于防止术后切口的感染。若发现切口有感染迹象,可先给予局部理疗、酒精纱布外敷等处理,尽可能避免取出补片。但如果感染已经发生,在网片存在的情况下,切口很难愈合。对取出感染切口的网片,一些医生担心网片已经与周边组织严密粘连,取出非常困难,而事实上因为是异物合并感染,网片可能游离于术区,取出并不困难。
   
  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本组为9.2%,疼痛可能与手术操作、修补材料和腹股沟区的神经解剖有关 [6]。处理上使用镇痛药或局部封闭注射和理疗有效。
   
  术后局部硬块和异物感是本组另一较多见的并发症,本组发生率为6.9%。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理疗可部分减轻症状。除了手术操作的原因外,国外曾有报道,具有丰富经验的疝外科医生所做的手术仍有一定比率的硬块和异物感发生,而采用膨化四氟乙烯制成的补片后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7] ,因此材料本身也是造成局部硬块和异物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术后出现短暂尿潴留主要与硬膜外麻醉及伴有前列腺肥大有关,本组发生率为8.0%,导尿治疗后痊愈。而使用局麻者,即使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肥大,发生尿潴留的现象也明显减少。
   
  所有并发症中,睾丸及精索炎发生比率虽然不高,但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本组发生率为1.1%。我们认为精索的过度游离、补片、放置不当等操作可导致精索受压及血供障碍。在修补疝囊进入阴囊的巨大疝和修补精索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或被瘢痕组织包裹的复发疝时,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能增高。如果分离困难,可离断疝囊,近端关闭并高位游离,远端疝囊放回阴囊。理疗和外敷具有一定疗效,对于症状严重而年龄较轻的患者可考虑再次手术。
   
  而阴囊血肿或阴囊积液多不严重,本组发生率为2.3%。对疝囊较小者,可将疝囊完全游离后回纳入腹腔;对疝囊较大者,尤其是坠入阴囊的巨大疝或难复性疝,需切断疝囊,并仔细止血,远端疝囊口不作封闭缝合是预防阴囊血肿的办法,但渗血较多时,宜在阴囊底部戳孔置引流管。术后如出现阴囊血肿,应及时穿刺抽吸。
   
  综上所述,无张力疝修补术适应人体生理解剖,比传统手术有很大的优越性。但该方法仍有一定比率的并发症产生,手术方法、手术技巧及修补材料对并发症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开展该手术的医师个人经验不足和对术式的理解不够充分是主要原因。应认识到无张力疝修补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手术,需要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认真实践,同时还要充分理解修补材料和缝线的有关特性。此手术操作简单,易于推广,治疗简捷,周期短,亦可在门诊开展。但婴幼儿疝不宜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健雄.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若干问题探讨.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7(6):419-420.
   
  2 肖辉,关山,崔志刚.疝环充填式张力疝修补术在老年腹股沟疝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82-83.
   
  3 侯利民,姜洪池.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13-115.
   
  4 马颂章.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一些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67-68.
   
  5 Benfatto G,Catania G,D'Antoni S,et al.Recurrence after hernioplasty according toLichtenstein:analysis of the cause.G Chir,2002,21:427-430.
   
  6 Dabbagh AK.Analomical varialions of inguinal nerves and risks of in-jury in110herniarepairs.Surg Radiol Anal,2002,24(2):102-107.

  7 Kingsnorth AN,Wright D,Proler CS,et al.Prolene Hernia System compared with Lichtenste-in patch: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study of short tern medium term outcomes in primary in-guinal hernia repal. Hernia,2002,6(3):113-119.
    
  (编辑田 雨)

  作者单位:430084湖北省武汉市武东医院
   
       43000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作者: 易自力胡学斌涂毅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