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2期中医中药

埋线加中草药对萎缩性胃炎30例的治疗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埋线治疗是以中医经络学为依据、用西医手术方式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对某些疑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萎缩性胃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皮炎等)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仅报告埋线加中草药治疗萎缩性胃炎30例,治疗全部有效。且观察到埋线治疗次数的多少与病情的好转程度呈正比关系。关键词萎缩性胃......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埋线治疗是以中医经络学为依据、用西医手术方式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对某些疑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萎缩性胃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皮炎等)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仅报告埋线加中草药治疗萎缩性胃炎30例,治疗全部有效。且观察到埋线治疗次数的多少与病情的好转程度呈正比关系。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埋线 中草药治疗法
      
  2000~2003年笔者于门诊采用穴位埋线加自拟方中草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23例,女7例,年龄26~64岁,病程2~12年。除8例未住院治疗外,其余22例均在外院治疗过,均为经中、西药治疗后反复发作而不愈者。

  1.2 诊断依据 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不适,纳差,食后上腹闷胀、乏力,体瘦脉细,纤维胃镜检查诊断萎缩性胃炎。

  1.3 治疗方法
   
  1.3.1 埋线治疗法 (1)选穴:胃俞透脾俞(双)、中脘透上脘、肾俞(单)、足三里(双)。脾肾虚加命门,肝胃不和或肝郁脾虚加肝俞、梁门。(2)操作方法:取消毒后的硬膜外麻醉穿刺针1具,手术碗1个,碗内倒入生理盐水约200ml,将1/0羊肠线剪成1cm(埋单穴)、2.5cm(埋透穴)长泡在碗中备用。患者卧在手术床上,所选穴位行常规消毒,进针处用0.5%利多卡因局麻,推药0.5~1ml,铺洞巾施术。术者按外科手术常规操作。取穿刺针退出针芯适度,把羊肠线送入空芯针内,沿麻醉处进针至皮下或肌层,患者有酸、麻、胀感时退针,退针的同时推送针芯将线埋植于穴位处。退出针后压迫针眼,无出血,针眼无线头露出即上敷料。嘱患者4天内不得洗澡(防针眼感染),1周内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每4周埋线1次,连续3次后观察疗效。
  1.3.2 中草药方剂 凤尾草15g,鬼针草20g,鱼秋串15g,隔山消12g,党参20g,黄芪15g,白术12g,木香12g,麦芽15g,柴胡15g,陈皮12g,高良姜12g,紫河车15g,枸杞子12g,菟丝子10g,甘草8g,砂仁9g。水煎服,2日1剂,日服3次,连服15剂。
    
  2 结果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饮食不受限,体重增加,体力恢复,1年以上未见复发)17例;好转(症状消失、饮食稍受限,体力恢复,1年后偶发症状)5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精神状况好,饮食受限制,3~6个月内病情复发)8例。30例治疗后均未行胃镜复查。本组30例中,因埋线次数不一,其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因埋线是机械性刺激,埋线后3~4天内局部产生异体排斥反应性疼痛,部分病例因畏惧而未按规定时间和疗程治疗),见表1。
    
  表1 埋线不同次数及其治疗结果 (略)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39岁,农民。上腹隐痛、纳差伴食后闷胀10年。近6年因病情逐渐加重,身瘦乏力,腰酸膝软,丧失体力劳动能力,先后在市、区医院住院三次,诊断萎缩性胃炎。10天前末次出院。住院期间用中、西药综合治疗效果不佳。入院查体:体瘦(身高176cm,体重52kg)、神萎、面微黄、唇淡,舌淡瘦、水多、脉沉细。拟脾肾虚,气血不足施治。
    
  埋线取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双)、命门、肾俞(单)。用中草药方剂加当归12g,茯苓12g,2日1剂,日服3次,共15剂。1个月后复诊,诉埋线后1周精神好,症状逐渐减轻,饮食量增加,体力有所恢复。二诊效不更方,除中脘透上脘因埋线处反应性结节未吸收免埋线外,其他穴位照埋不变。继开原方中草药5剂。30天后再次复诊,诉症状消失,食量大增,体重增加4kg,完全恢复体力劳动。要求巩固治疗。三诊埋线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双)、足三里(单)、肾俞(单),开中草药方3剂。3年后随访,体格健壮(体重71kg),劳动能力强,至今未发病。
    
  4 体会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既有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又有其影响营养物质纳入和吸收障碍而造成的贫血、体力不支等全身性疾病的表现,且向胃癌转化率高,治疗又较为困难,属疑难病症范畴。笔者认为:采用埋线加中草药治疗萎缩性胃炎,通过埋线,机体对羊肠线产生异体排斥反应,经络、穴位受其持久长效刺激,可调和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并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促使病理性改变的病灶发生可逆性转化而起到治疗作用。在中草药方剂中,根据病机辨证,该病为脾虚而失其健运,用党参、白术、陈皮、木香、砂仁、高良姜、甘草补脾益气、暖胃和中、行气止痛。而胃之病变又常与肝胆相关,如肝胃不和,因肝气不舒而横逆犯胃。故方中用柴胡、麦芽、砂仁舒肝解郁、开胃消食,并用隔山消、凤尾草、鱼秋串、鬼针草以健胃消积、消炎解毒。从整体考虑,肾为先天之本,用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用紫河车、黄芪、当归补久病之气血不足。且黄芪、枸杞子、菟丝子为伍有增强机体免疫之功效。笔者从选穴埋线和方药治疗都循固本求标之策,双管齐下,对本组病例起到了协同强化的治疗作用,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
    
  (编辑田 雨)

  作者单位:650000昆明武警云南省边防总队医院

作者: 李世跃 杨文强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