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2期中西医结合

从温病论治恙虫病46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及评价从温病论治恙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6月期间46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以温病理论为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疗效良好。关键词恙虫病温病理论暑温春温白虎汤恙虫病(tsutsugamushi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及评价从温病论治恙虫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6月期间46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全部患者均在1~3天内热退。除1例误诊为麻疹、用四环素诊断性治疗后热退确诊外,余均未出现误诊。 结论  以温病理论为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疗效良好。

  关键词  恙虫病 温病理论 暑温 春温 白虎汤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 [1] ,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发热、焦痂、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及肝脾肿大。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就曾有类似本病的描述。如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即发生红疹,3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本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区性。据资料统计 [2] ,北方以10、11月为高发季节;南方则以6~9月为流行高峰,11月明显减少;而广东、台湾、海南、云南因气候温暖,全年均可发病。本病多为散发,偶见局部流行。我院2000年1月~2004年6月共收治恙虫病4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6例,男24例,女22例,男女之比约为1∶1;年龄最大79岁,最小21岁;多数患者发病前没有在草地等野外活动史。发病月份:1月2例,2月3例,3月3例,4月0例,5月4例,6月8例,7月6例,8月5例,9月5例,10月4例,11月4例,12月2例。诊断标准 [3] :(1)有野外作业或接触草地史;(2)具有发热、皮疹、局部淋巴结肿大、焦痂或溃疡(其中2种以上);(3)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阳性且随病程效价逐渐升高,和/或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抗体阳性,部分病例作溃疡物涂片、肿大淋巴结穿刺涂片、血涂片及骨髓穿刺涂片找到病原体而确诊。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起病急,均有发热,体温38.5℃~40.1℃46例(100%),焦痂9例(19.6%),淋巴结肿大39例(84.8%),皮疹23例(50.0%),肝脾肿大28例(60.9%)。舌红,苔黄,脉滑数。
   
  1.3 实验室检查 本组病例入院后均进行三大常规,肝、肾、心功能,心电图,胸片,B超及外斐反应检查。结果:白细胞升高/降低22例(47.8%),血红蛋白<95g/L5例(10.9%),血沉>50mm/h8例(17.4%),尿蛋白(++)~(++++)3例(6.5%),大便潜血阳性5例(10.9%),ALT升高41例(89.1%),外斐反应OXK效价在1∶160~1∶640者9例(19.6%),胸部X线片显示肺炎3例(6.5%),心电图显示低电压8例(17.4%)。
   
  1.4 并发症 本组中贫血5例,肺炎3例,中毒性肝炎41例,中毒性心肌炎11例;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未出现。

  1.5 治疗及结果 入院后西医未确诊前按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白虎汤加味。组成及用法:石膏30g(先煎),知母10g,黄芩10g,赤芍30g,生地15g,佩兰10g,扁豆10g,郁金15g,石菖蒲15g。每日2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再兼以针剂清开灵静滴(40ml,qd),口服新雪颗粒(1袋,bid);在确诊或考虑为恙虫病后加用四环素(0.5g,tid)治疗,全部患者均在使用四环素1~3天内热退。
   
  1.6 误诊 除1例误诊为麻疹,后用四环素诊断性治疗后热退确诊,余均未出现误诊。

  2 病案举例
    
  患者,女,38岁,因发热4天于2004年2月19日由门诊拟“中医:感冒(风热证);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收入院。该患者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周身酸困不适,乏力,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尿痛、尿频、尿急,无咽痛,无头痛,体温最高达39.8℃,曾于门诊使用静滴青霉素、炎琥宁、复方氨基比林等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来我院住院治疗,刻下症见:发热,声嘶,肢体酸重,无恶风寒战,无头痛,无鼻塞流涕,无口干、口苦,无腹痛,纳眠一般,小便清,大便2日未解。发病前2周内未探视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未接触过发热患者,未坐过飞机、火车、轮船、长途汽车、出租车,未接触过家养或野生动物(果子狸、獾、貉等)。查体:T39.7℃,于左腋窝下见一小焦痂,咽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界不大,心率9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入院诊断,中医:暑温—肺胃热盛;西医:发热待查,恙虫病?辅助检查:电解质4项、血常规+血型、肾功三项、尿常规、心电图、肝胆脾胰B超、泌尿系统B超、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血培养+药敏示无细菌生长;肥达反应、外斐试验第一次阴性(2004年2月19日)。查肝功示ALT215u/L,AST263u/L。入院后静脉滴清开灵注射液,口服新雪颗粒;汤药以清热化湿为法,方以白虎汤加味:石膏3g(先煎),知母10g,黄芩10g,赤芍30g,生地15g,佩兰10g,扁豆10g,郁金15g,石菖蒲15g。每日2剂,水煎服。2004年2月21日体温已降至38.1℃,结合实验室检查,考虑恙虫病可能性大,予四环素治疗,2004年2月22日患者热退。外斐试验第二次阳性(2004年2月25日),恙虫病诊断成立。2004年3月2日复查肝功能正常,患者症状消失出院。
    
  3 讨论

  恙虫病起病多急骤,先有畏寒或寒颤,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1~2天内可达39℃~41℃,呈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等,严重者出现谵语、烦躁、肌颤、听力下降,脑膜刺激征、血压下降,还可并发肺炎。发热多持续1~3周。全年可见发病,但多发于6~10月。这与我院2年来收治病例之资料统计情况基本相吻合。
   
  目前认为,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故恙虫病主要病因为外感病邪,这与温病基本病因为外感温邪相吻合。恙虫病发病热象偏盛,有一定的流行性、季节性、区域性,这又与温病发病特征相似,故恙虫病可归属中医“温病”范畴,宜从温病论治。
   
  总结本院46例患者,其发病多见5~10月,为暑热当令季节发病,夏天气候炎热,易形成暑热邪气,初秋气候炎热,仍可形成暑热邪气,引起暑温。暑热侵犯人体发病急骤,热势亢盛,初起即见气分里热证候,传变迅速,病程中极易见心营热盛证候。与恙虫病发病变化多有共同之处,可辨属暑温范畴。其余病例散见于其他月份,但总以发病急骤,热势亢盛见症,《伤寒补亡论》曰:“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又有“春温有两种:冬受寒邪不即病,至春而伏气发热者,名曰春温;若春令太热,外受时邪而病者,此感而即发之春温也。”春温多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初起多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以出现神昏痉厥等症;本病发病急,变化多,与恙虫病发病变化多有共同之处,亦可辨属春温范畴。回顾分析我院近几年病例,我院2000年1月~2004年6月共收治恙虫病46例,多为持续高热4~7天,外院/门诊常规应用抗生素而效果不佳,以发热待查而收治入院,入院时表证已不明显,以里热证为主,以高热不退,汗出,四肢酸痛,疲倦乏力,便秘,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为主症,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辨为暑温/春温、阳明胃热炽盛证,方以白虎汤加味,结合西医治疗,收效良验。明显缩短退热时间,缩短疗程,收效良捷。
   
  现代药理研究,白虎汤中石膏有解热及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等作用,知母也有解热作用,并能延缓肝脏对糖皮质激素的分解代谢,本方以解热、止渴、止汗为特点的药理作用与白虎汤主症大热、大渴、大汗相吻合,因而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4 结语

  恙虫病病情变化快,可致多器官的损害,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我院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确诊前已辨证使用中药治疗,起到控制病情发展作用,在明确诊断前争取时间,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经治患者症状缓解迅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405-407.

  2 施光峰.恙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近况.新医学,2003,34(4):205-206,258.
   
  3 王丹枫,林元耀.恙虫病77例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中国医师杂志,2001,11:848-849.
    
  (编辑吴 莹) 

  作者单位:528200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

作者: 郑盛杰 叶婉萍 巫祖强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