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3期临床医学

物理疗法结合用药治疗面瘫97例疗效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的物理疗法结合用药治疗面瘫97例的疗效。方法运用自拟的物理疗法结合用药对97例面瘫患者进行治疗,通过不同疗程患者的疗效情况和不同就诊时间的疗效情况来分析自拟的物理疗法结合用药治疗面瘫的效果。结果通过1~3个疗程的治疗,疗效十分显著,且与疗程长短成正比,与就诊时间早晚成反比。结......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的物理疗法结合用药治疗面瘫97例的疗效。 方法  运用自拟的物理疗法结合用药对97例面瘫患者进行治疗,通过不同疗程患者的疗效情况和不同就诊时间的疗效情况来分析自拟的物理疗法结合用药治疗面瘫的效果。 结果  通过1~3个疗程的治疗,疗效十分显著,且与疗程长短成正比,与就诊时间早晚成反比。 结论  自拟的物理疗法结合用药治疗面瘫的方法十分有效。

    关键词  面瘫 超短波 调制中频电流 血液循环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是常见的多发病。2003年1月~2004年7月,我科对97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了自己拟定的物理疗法结合药物的运用进行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7例,男48例,女49例;年龄16~72岁;病程1~21天;左侧面瘫40例,右侧57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蹙额无力或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或完全不能闭合,鼻翼活动减弱或不能,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吹哨和鼓腮均漏气,均为单侧。

    1.2 方法 在97例患者中,发病在7天以内来就诊的,均先采用上海822厂生产的CDB-1型超短波治疗机,输出功率>200W,频率41Hz,波长7.3m,两个直径为8cm的圆电极,一极置于患侧乳突部,另一极置于患侧耳前区,与皮肤间隙<1cm,微热量,每次辐射20min,10次为1个疗程。再在患者发病的第7天起,加用北京金豪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全日康J18A1型电脑脉冲治疗仪(正弦调制中频脉冲治疗仪),中频脉冲频率1~10kHz,低频调制频率1/8~150Hz,输出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指数波、尖波、锯齿 波、组合波,调制度100%、75%、50%、25%、0,调制方式:为连续、断续、间隙、变调;输出功率≤15W。两个直径为4cm的圆电极,先后分别在患侧的面神经干及颞支、颧支、颊支等运动点上实施并置的电刺激,选用8号方,运动阈,分别每次2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若在发病7天后来就诊的,就直接运用超短波和电脑中频予以治疗。在就诊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酌情予以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5mg静脉快速滴注3天,VitB 1 100mg+VitB 12 0.5mg肌肉注射10天,口服强地松片5mg、地巴唑片10mg、ATP片20mg等药物5~10天。

    1.3 疗效标准 按Portmann临床简易评分法,从皱眉、闭眼、动鼻翼、微笑、吹哨、鼓腮6种自主运动评判,患侧与健侧基本相同为3分,运动减弱为2分,稍有活动为1分,不能自主运动为0分;6项之外,加安静时印象分2分,完全正常时20分。为了便于观察比较,将得17分及以上者视为完全恢复(显效),16分及以下者为部分恢复(好转),3分及以下者为无效。治疗前后均做Portmann评定。 2 结果 见表1、表2。

    表1 不同疗程患者的疗效情况 例(略)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后,97例患者中有33例痊愈,占患者总例数的34.02%;有34例显效,占患者总例数的35.05%;有25例好转,占患者总例数的 25.77%;有5例无效,占患者总例数的5.15%。总有效92例,总有效率94.85%,说明此治疗方法疗效是十分显著的。

    表2 不同就诊时间的疗效情况 例(略)从表2可以看出:在发病7天以内接受治疗的,疗效非常显著;同时,比在发病7天以后接受治疗的有效率明显增高,说明治疗时间的早晚对于疗效有一定影响。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虽未明确,但大多数病例都因局部受风寒刺激发病,故一般认为可能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而致病,其次也可能与局部的感染有关,面神经出脑干以后经过狭长的骨性面神经管,由茎乳孔内出颅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因此不论是缺血或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神经组织水肿,都必然因为这种解剖关系而更加严重,以致易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面肌瘫痪 [1] ,俗称面瘫。病理变化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及轴突存在不同程度的变性,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部位病变最为显著 [2] ,急性期常伴有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部疼痛,常为急性起病,多为单侧。超短波通过高频电场产生的非热效应,可促使患部炎症消除、增加机体局部免疫力、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组织抗感染能力等 [3] 。据报道:超短波可抑制炎症期间中性粒细胞内酶的释放和活性氧代谢产物氧自由基的释放 [4] ,也可以使局部组织中5-羟色胺的含量下降,使吗啡样物质释放,起到镇痛作用 [5] ;微热量的超短波能激活体内致炎介质的灭活系统,促进组胺、血管加压素、激肽等的分解或抑制其合成,使毛细血管张力正常化,改善微循环,促使致痛物质、炎症及水肿尽快消退 [6] ,小剂量超短波还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使吞噬细胞的数量增多,吞噬能力加强,白细胞干扰素效价升高,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可改善血液循环,并有较好的脱水、消肿作用;同时又可刺激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7] 。所以,超短波的使用可以扩张血管,增强面神经区的血液循环,帮助炎症吸收,减少炎性渗出,加快面神经水肿的吸收,消除神经水肿,缓解神经的受压,减轻内外骨管对面神经干的压力,防止及减轻粘连,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促进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使疼痛减轻从而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调制中频电流可明显改善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具有消炎、松解粘连、镇痛等作用,还能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进一步加强止痛的效果。目前认为:刺激病变肌肉最适合的电流,已经不是单纯的低频脉冲电流,而是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 [8] 。中频脉冲电流治疗面瘫可促发损伤区修复病变的神经组织,恢复其生物点的活动,从而促进神经活动得以恢复。所以,调制中频电流的适当刺激,可以加强患侧面神经的兴奋,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患侧局部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多,血流加速和血流量增加,就能扩大细胞间的空隙和组织间隙,提高活性生物膜的通透性 [9] ,使致炎、致痛物质排除加速,从而减轻面神经的损伤,加快面神经的再生。先行超短波治疗,因为其具有消炎止痛的效应和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致病化学介质、减轻组织张力、松弛痉挛组织的作用。急性期在茎乳孔附近用超短波治疗,有助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从而促进面神经恢复功能,尤其是在早期效果明显。随后再给予适宜的调制中频刺激,不仅能起到收缩瘫痪的面肌、促进局 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的作用,还可以促进面神经的再生,恢复神经的传导功能 [10] 。尤其是三角波选择性地刺激病肌产生运动而避免刺激正常感染神经,使得调制中频电流在治疗面神经的作用更加重要和明显 [11] 。一般在治疗面瘫的初期给予一定剂量的激素和脱水剂,可有效而迅速地降低面神经的水肿,能起到药物性面神经的减压作用。配合超短波治疗更能及早、有效地减轻患处的水肿,减轻面神经的损伤,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合用维生素B族和地巴唑片、ATP,能进一步提高整个治疗方案的疗效。物理治疗面瘫的目的和关键就是及早、有效地改善患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和炎症,最大限度的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从表1、表2可以看出:面神经受损伤时间越长,面神经和支配肌受损程度就越严重,面肌功能恢复所要时间就越长 [12] ,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时间也越长,其预后也越差。在97例患者中,有效的92例都是在正确、有效的治疗和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下取得的,无效的5例基本上都是没有及时的治疗和积极的配合造成的。我科自拟早期超声波和大剂量激素、甘露醇、地巴唑片、ATP等的配合运用,随后予以调制中频电流联合治疗的方法,不失为治疗急慢性(尤其是急性)面瘫的一个好方法,提高了很多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方学.理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55-257,275-286,854.

    2 杨明山,方思羽,阮旭中.神经科急诊诊断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87.

    3 汪燕,马季林,龚金海.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肌电分析.中华理疗杂志,1990,22:19.

    4 李晶,佟芳,陈祥银,等.超声波抗炎作用的机理探讨.中国理疗杂志,1990,4:201-203.

    5 于淑芬.小儿理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08-218.6 贺昱,杨筱瑾,吴金玉.超声波对细菌作用的观察.中华理疗杂志,1994,17:22.

    7 乔志恒.新编物理治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262.

    8 于淑芬,佟俐,刘淑芳,等.调制中频脉冲电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中华理疗杂志,1997,20(1):3.

    9 乔志恒.新编物理治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26-227.

    10 南登昆.康复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8.

    11 乔志恒,范维铭.物理治疗学全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05.

    12 任重,白伟良,石阳.失神经支配后线粒体变化与面肌功能康复的实验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130-132.

    (编辑吴 莹)

    作者单位:200235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 

作者: 郭力群 应 玲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