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3期中医中药

试论孙思邈对儿科学的贡献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他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合称《千金方》,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医学传世巨著。内容十分丰富,论述范围极为广泛,是孙思邈集唐以前儿科医学之大成,结合自己数十年的医学经验,用毕生精力全面收集、研究、整理而成。1重视少小儿科,首倡分科论治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

点击显示 收起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合称《千金方》,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医学传世巨著。其中论“少小婴孺方”两卷,计十二门,论106首,合方534首。内容十分丰富,论述范围极为广泛,是孙思邈集唐以前儿科医学之大成,结合自己数十年的医学经验,用毕生精力全面收集、研究、整理而成。后世医家认为儿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唐代,而“少小婴孺方”是中医儿科学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至今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1 重视少小儿科,首倡分科论治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颅囟经》等医学著作中就有关于小儿疾病的记载。但是古代医家对儿科疾病的认识还很肤浅,记载亦简单而零散。孙思邈对隋唐以前还没有一部较完整论述小儿医学的专书感到十分惋惜。他说,由于“小儿气势微弱”,虽然“医士欲留心救疗”,但又“立功差难”故而“今之学者多不存意”、“婴儿有病难治者,皆无所承据也”。因此,孙思邈立志要改变此种状况,他认真总结前人经验,广泛收集民间方药,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千金方·少小婴孺方》上下两卷,为中医儿科学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孙思邈对少小科颇为重视,认为幼科疾病与成人疾病不同,积极倡导小儿医学独立成科,并将儿科列为《千金方》卷首,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序例中指出:“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不于小,卒不成大”。他首先提出了学习和研究小儿医学的重要意义,故在排列次序上“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他希望“凡百居家,皆宜达兹养小之术,则无横夭之祸也”。孙思邈的这种愿望令人钦佩,充分体现了他重视妇幼的思想。他从小儿的养护保健、生理病理特点到疾病论治、立法方药皆做了详尽的阐述,对后世小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2 注重小儿保健,合理调护喂养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系统论述小儿护理与保健的医家。他十分重视小儿的优生优育,所论及的一系列小儿防保知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在《初生儿出腹篇》中论述广泛,包括了新生儿拭口、断脐、裹脐、预防脐风等传统方法,在当时来说是很有效的。如对新生儿的处理,孙思邈主张“小儿出生,先以棉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若不急拭,哭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这是对新生儿擦拭口腔、清除污物,预防吸入性肺炎的最早记载。在新生儿的断脐处理上,孙思邈不主张用刀断之,而是“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然后缠结”,并指出应浴后断脐,而不要先断脐后浴。这些防治措施在当时没有消毒灭菌的条件下预防感染脐风是有积极意义的,充分体现了孙氏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及重视预防医学的思想。在小儿的调护方面,孙思邈主张用柔软的旧衣布包裹新生儿,保护其娇嫩的肌肤,以免患皮肤疮疾。他指出:“小儿宜用其父或母故衣裹之……不可令衣过厚,令儿伤皮肤,败血脉,发杂疮”。他还主张小儿应从小锻炼,增强抗病能力,他指出“儿衣棉帛,特忌厚热,慎之慎之”,主张“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堪风寒也”。孙思邈主张婴幼儿从小加强锻炼,多在户外活动,常晒日光,呼吸新鲜空气,着衣适当,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他的这些论点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在婴儿的喂养方面,孙思邈认为乳母的健康直接影响婴儿的健康和营养,故首订“择母乳法”,指出一要“慎于喜怒”,保持性情平和,心情舒畅;二要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在哺乳方法上强调哺乳要有节度,他说“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每候儿吐者,乳太饱也”,应“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中几乳而足,以为常”;当哺乳采取卧式时,“乳母当以臂枕之,令乳与儿头平乃乳之,令儿不噎。母欲寐则夺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饥饱也”。在营养方面也极为重视,指出当母乳不足时,可采用牛羊乳混合喂养,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辅食。以上这些关于小儿调养的举措,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重视幼科疾病,提倡防治结合

    孙思邈把《千金方·少小婴孺方》列在卷首,充分说明他十分重视幼科疾病。相传至今最早的儿科书是托中古巫妨所著的《颅囟经》。但经孙思邈“详其方意,不甚深细,少有可采”,因而他才“博撰诸家,及自经用效者,以为此篇”。孙思邈对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过程的描述是符合实际的。他说:“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膑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此其定法,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处”。孙思邈的这种认识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无大的差别,这的确难 能可贵。在新生儿疾病中,新生儿窒息是最常见的急症,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1300多年前,孙思邈对此已有明确的认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急救经验。如对刚出生儿应立即去除口鼻污物,“儿生地不作声者,取暖水一器灌之”,或“取儿脐带向身却将之”,或“用葱白徐徐鞭之”等刺激疗法,甚至用“令气入腹,仍呵之至百度”,至今仍对儿科临床急症的处理有—定的参考价值。孙思邈在《少小婴孺方·咳嗽第六》列方14首,较详细地论述了小儿咳喘病的证治。如用紫菀汤“治小儿中冷及伤寒暴嗽上气,喉咽鸣气逆”,用四物款冬丸“治儿咳,日中差,夜甚咳不得息,不能复啼”,桂枝汤“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此症与现代医学所称的“百日咳”颇为类似。他还指出“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少小卒肩息上气不得安”,选用射干麻黄汤治之。从孙思邈治小儿咳喘的方药来看,多选用麻黄、杏仁、紫菀、款冬花等品,皆为止咳平喘祛痰之要药,至今临床仍广泛应用。小儿惊痫是古代儿科四大要症之一,孙思邈认为“少小所以有痫病及痉病者,皆由藏气不平故也”。孙思邈引《神农本草经》说:“小儿惊痫有一百二十种。其证候微异于常,便是痫候”。他以病因分类,删繁就简,将其概括为“凡小儿之痫有三种,有风痫,有惊痫,有食痫”;并以阴阳分为两大类,指出“病先身热,掣、惊啼叫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病先身冷,不惊掣,不啼呼,而发病时脉沉者为阴痫也”。孙思邈还总结“候痫法”20条,以便早期防治。在治疗上,主要以清肝泻火、息风止痉、醒神开窍为法,并突出用艾灸治疗。孙思邈治疗小儿惊痫第一方龙胆汤,是治疗惊痫古方中的一个典范,为后世医家创制出更有效的经方起了重要作用。孙思邈还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小儿皮肤病的防治,如“新生浴儿者,以猪胆一枚,取胆汁投汤中,以浴儿终身不患疮疥”,以桃根汤浴儿“令儿终身无疮疥”,以苦参汤浴儿“治小儿身上下百疮不差”。他所论及的赤游丹、恶毒疮、鹅口疮、瘾疹、湿癣等数十种皮肤病,内容十分丰富。治法以外治为主,有外洗、外涂、敷贴、撒粉、坐浴等法,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宋·林亿、高保衡等在《新校备急千金要方》的序言中称赞孙氏:“上极文字之初,下迄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辨论精博,囊括众家,高出于前辈……”。总之,孙思邈为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编辑新 竹)

    作者单位:646000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

作者: 戴世银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