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3期中西医结合

中药方剂胃肠复原汤加减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27例,除按常规方法禁食、留置胃管行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应用抗生素等一般基础疗法外,加用以中药方剂胃肠复原汤为基本方的中药500ml进行灌肠,每日2次,共3~7天。观察治疗后患者的肠鸣音、胃肠......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27例,除按常规方法禁食、留置胃管行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应用抗生素等一般基础疗法外,加用以中药方剂胃肠复原汤为基本方的中药500ml进行灌肠,每日2次,共3~7天。配合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及上、下巨虚等穴位,应用强刺激手法,每日2~3次,并加用电针。观察治疗后患者的肠鸣音、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采用西医基础疗法加用中药及针刺治疗后,肠鸣音、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得到改善,治疗1周内,27例患者中的26例胃肠道功能得以恢复。 结论  中药方剂胃肠复原汤加减并配合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及上、下巨虚等穴位能显著改善腹部手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促进术后胃瘫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  胃肠复原汤 治疗 胃瘫

    腹部手术,尤其是上腹部胃肠道、胆道手术后,胃瘫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直接影响患者经消化道进食,而长期静脉输液不但难以彻底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由此引发的并发症多,花费大。我院2000年4月~2004年9月的4年多时间里,应用中药方剂胃肠复原汤加减,配合针刺疗法,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2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31岁,平均56岁。其中31~40岁5例,41~50岁4例,51~60岁12例,61~70岁3例,71~80岁2例,80岁以上1例。27例患者中,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6例,分流术后2例,胃癌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或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后7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2例,结肠部分切除术后6例,绞窄性肠梗阻行肠切除吻合术后4例。

    1.2 治疗方法 除按常规方法禁食、留置胃管行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应用抗生素等一般基础疗法外,加用以中药方剂胃肠复原汤为基本方的中药500ml进行灌肠,每日2次,共3~7天。配合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及上、下巨虚等穴位,应用强刺激手法,每日2~3次,并加用电针。胃肠复原汤基本组方为:川朴9g,枳壳9g,生军15g(后下),木香9g,桃仁15g,赤芍15g。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情况 每天听诊3次,每次≥120s。腹部听诊部位≥3处(左右上腹、左右下腹及脐周)。闻及3~5次/min中等响度的肠鸣音为正常;闻及肠鸣音5~10次/min为肠鸣音活跃;闻及肠鸣音<3次/min,调低而短,为肠鸣音减弱;连续听诊1min以上,未闻及肠鸣音,则为肠鸣音消失。若肠鸣音正常或活跃,则表示肠鸣音恢复正常。应用中药灌肠及针刺治疗后肠鸣音恢复情况见表1。

    表1 应用中药灌肠及针刺治疗后肠鸣音恢复情况 (略)

    2.2 应用中药灌肠及针刺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腹部手术后,由于麻醉及手术创伤和手术刺激,加上有些手术直接改变了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一般认为,在整个消化道功能恢复过程中,首先是胃,然后是小肠、结肠,最后是直肠蠕动功能的恢复。以肛门排气为标志,提示整个消化道功能已完全恢复正常。应用中药灌肠及针刺治疗后第1~2天1例肛门排气,第3~4天有11例肛门排气,第5~7天26例肛门排气,仅1例胃肠功能未恢复正常。

    3 讨论

    术后胃瘫又称术后胃无力症、术后胃排空延迟症,是指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胃排空延迟所导致的临床症状 [1] 。腹部手术,尤其是上腹部胃肠道手术和胆道手术后,由于受麻醉、手术创伤及手术本身刺激的影响,以及手术后机体对胃肠道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改变的不适应,胃瘫发生率较高。胃瘫更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手术对胃的直接影响所造成的。腹部非胃手术术后胃瘫的发生率相对较少,但也时有发生,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2] :(1)手术本身通过多种途径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抑制性活动增强,通过抑制胃肠神经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这可能是胃瘫发生的主要原因。(2)胃肠激素分泌和调节功能在手术后受到影响,由体液因素引起的胃蠕动作用减弱。(3)由感染及创伤导致的炎症递质的大量释放,引起胃蠕动减弱。(4)胃蠕动有类似于心脏跳动的起搏点,位于胃大弯中、上1/3交界处,手术过程中牵拉影响血运等原因造成胃窦节律失常,亦可引起胃瘫。这可能也是上腹部手术容易发生胃瘫的原因之一。(5)迷走神经的切断,直接导致胃的神经性蠕动消失。断流术后胃瘫发生率较高可能主要在于此,有报道达16%以上 [3] 。另外,诱发术后胃瘫的潜在因素较多,如精神紧张、高龄、恶性肿瘤等。术后胃瘫患者由于长时间胃肠道功能不正常,影响经肠道进行营养补充,不利于术后组织修复及疾病的康复,同时也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压力,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腹部手术后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促使患者早日经肠道进食,一直是普外科医生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胃瘫的治疗除极少数需要行胃切除以消除症状外,绝大多数保守治疗可以治愈。方法包括 [4] :(1)严密观察腹部体征,随时排除机械梗阻;(2)立即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可用高渗温盐水保留洗胃,促进胃蠕动;(3)密切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尤其警惕低钾血症;(4)选用胃复安、红霉 素、吗丁啉、西沙比利等药物治疗,可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收缩;(5)心理治疗。有学者采用针刺足三里穴位的方法促使术后肠蠕动,也有人用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或穴位封闭改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更有许多学者在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措施进行术后胃瘫防治的研究。有人通过中药洗胃、针灸、穴位封闭并分组对比进行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胃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常规药物治疗组 [2] 。笔者在充分分析、论证以上方法的基础上,在西医基础疗法的前提下,以中药方剂胃肠复原汤为基本方,再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组方,应用该方进行灌肠,并配合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及上、下巨虚等穴位对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治疗后患者的肠鸣音、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均得到了很大改善。中药方剂胃肠复原汤的基本组方主要有六味中药,即川朴、枳壳、生军、木香、桃仁、赤芍。方中川朴、枳壳、木香、生军行气攻下,桃仁、赤芍活血化瘀清热,可以改善肠管血运,清除胃肠吻合口及胃肠壁内少量瘀血,有利于创伤愈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加减,体虚者加太子参、沙参;中毒症状重、发热者加银花、公英;有切口渗血及消化道出血者,加白及、三七粉。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及上、下巨虚等穴位,应用强刺激手法,每日2~3次,可加用电针,能明显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中医认为,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中的主穴,该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可使驰缓胃收缩加强,也可使紧张胃弛缓,并能解除幽门痉挛;针刺合谷、足三里,可使中毒性肠麻痹、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的患者胃液中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有利于胃肠功能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蔡志民,刘全达,余佩武.术后功能性胃排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25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2003,32(6):723-724.

    2 王云检,马清涌,孟勇,等.腹部非胃手术后严重胃瘫的诊断治疗.中国综合临床,2004,20(3):254.

    3 王春祥,吕德泉.断流术后胃瘫的分析与治疗.肝胆外科杂志,2000,8(1):56-57.

    4 王荣,王曙逢.胃术后胃瘫38例临床治疗分析.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2004,27(1):40-41.

    (编辑文 静)

    作者单位:453003河南新乡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外科

作者: 李韶山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