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5期实验研究

针刀配合中草药熏洗治疗足跟骨刺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跟骨骨刺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它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广大中老年朋友的正常行走,给他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中老年人的比例也在日益增加,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老年软组织损伤学》中统计,40岁以上的1000人中,仅足跟骨刺占有比例为35。有此可以看出......

点击显示 收起

    跟骨骨刺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它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广大中老年朋友的正常行走,给他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中老年人的比例也在日益增加,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老年软组织损伤学》中统计,40岁以上的1000人中,仅足跟骨刺占有比例为35.5%。有此可以看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入,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活动的增加,足跟骨刺患者也将会不断增多。而足跟骨刺的治疗方法目前有:(1)药物治疗:包括中药浴足,服用大量活血化瘀药物;(2)针灸治疗;(3)物理疗法;(4)手术治疗:将其骨刺切除,结果是创伤面大,远期效果不佳。课题组通过学习北京长城医院朱汉章院长对骨质增生理论新的认识,并采用小针刀疗法,结合临床针刀术后,进一步粘连可能性的存在,应用中草药,活血通络,助吸收方法,研究了中草药外洗科研处方。从2001年3月~2002年11月在临床上系统观察了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术后足跟疼痛情况,跟骨节处压痛等临床表现,均做了认真的观察。现将治疗组,针刀配合中草药熏洗与对照组单纯运用针刀治疗,共65例临床观察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根据1995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与足跟骨刺患者的诊断标准进行筛选“足跟骨刺针刀手术”适应证的患者。筛选病例标准:(1)40岁以上中老年人无糖尿病的患者;(2)足跟底部疼痛,患足落地行走呈锥刺痛者;(3)患足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者;(4)跟骨X线侧位片示:患足跟骨结节处有骨刺形成者。

    1.2 观察病例 观察病例65例,课题组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运用针刀闭合性手术配合中草药熏洗治疗)和对照组(运用单纯针刀闭合性手术治疗),单盲对照观察临床效果。采集病例均为门诊就诊患者,观察时间,以针刀手术后3天为观察期,观察时间不够或未复诊的患者,自动退出观察病例。

    1.3 一般资料

    1.3.1 性别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可比性检测,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例(略)注:χ 2 (2×2)=0.0195,P>0.05

    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2 年龄 治疗组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45岁;对照组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43岁,两组年龄可比性检测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例(略)注:χ 2 (R×C)=0.3255,P>0.05

    由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以上两组有3例患者双足跟骨骨刺形成,57例患者此前经过中药外洗,封闭疗法,针灸疗法及跺脚疗法等不同保守方法治疗,症状均无明显持续缓解。

    1.4 临床表现 65例患者均有足跟底部疼痛,晨起和休息后足跟落地时患足足跟疼痛明显呈锥刺样痛,稍加走动后疼痛有所缓解,跟骨结节处压痛试验阳性,17例患者患侧伴腓肠肌酸重不适。

    2 治疗方法

    课题组对两组患者均采取针刀闭合性手术方法治疗足跟骨刺,治疗组术后3天配合活血通络之中草药熏洗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针刀治疗。

    2.1 准备 患者取俯卧位,足背下垫一软枕,以定点处为中心用碘伏做环行消毒,足跟覆盖无菌洞巾,戴无菌手套,备无菌纱布。

    2.2 手术入路 结合跟骨X线片,在跟骨结节压痛下1cm处进针刀,进行提插剥离、纵行剥离,横行剥离后出针刀。出刀后给予无菌纱布覆盖刀口,胶布固定,嘱患者3天内刀口处不能沾水。

    2.3 科研中草药熏洗方(主要成分) 川椒30g,麻黄20g,苍耳子15g,薄荷15g,透骨草15g,五加皮12g,白鲜皮12g,地骨皮12g,川断12g,苏木20g,乳香15g,没药15g。加4000ml自来水浸泡10min,煎煮20min后进行熏、洗,每剂反复使用2天。

    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5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共40分)分为:治愈:(0~5分)治疗后足跟痛消失,行走自如,足跟压痛消失。好转:(6~15分)治疗后足跟痛不甚明显,行走自如,足跟压痛基本消失。显效:(16~30分)治疗后足跟痛有所缓解,行走略有疼痛,足跟仍有轻微压痛。无效:(31~40分)治疗后足跟痛缓解不明显,行走疼痛,足跟压痛仍然存在。

    4 治疗效果

    按以上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治愈30例(75%),好转6例(15%),显效3例(7.5%),无效1例(2.5%),治愈好转显效率为97.5%;对照组:治愈15例(60%),好转2例(8%),显效2例(8%),无效6例(24%),治愈好转显效率为76%,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略)注:χ 2 =7.4,P<0.005

    由表3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按治疗次数,治疗组:治疗1次患者36例(90%),2次患者3例(7.5%),3次患者1例(2.5%);对照组:治疗1次患者14例(56%),2次患者5例(20%),3次患者6例(24%),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疗程分布情况比较 例(略)注:χ 2 (R×C)=10.8686,P<0.005

    由表4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05,治疗组疗程低于对照组。

    5 讨论

    足跟骨骨刺是中老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它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广大中老年朋友的正常行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其特征为患足不能落地行走,呈锥刺痛。由于不能正常行走活动,使中老年人其他疾病的产生也随之增加。同时足跟骨刺又是骨科治疗学上的疑难病,过去对本病的认识一直认为是由于长途行走和长时间站立而引起的退行性变所造成的,所谓退行性变就是骨骼老化。但是,这一理论对很多因骨质增生而产生的临床表现无法作出确切的解释,尤其是有些青年人的颈椎、腰椎及关节等部位也有骨质增生的现象,这些现象与骨骼老化是无法等同起来的。针刀医学通过多年大量的临床实践与探索,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很多骨质增生疾病的病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施以针刀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从而证实了骨质增生这一病理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人体“力的动态平衡失调”造成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治疗足跟骨刺时的着眼点,从过去的骨刺转移到了现在的引起骨刺的原因上来。过去对足跟骨刺的临床治疗,笔者多采用针刺疗法、封闭疗法及多种物理疗法,当时有效,但均不能持久,而且以上治疗疗程长,患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疗效尚不理想。在西医治疗中多采用手术疗法,将其骨刺切除,结果是创伤面大,而引起骨刺的韧带更加挛缩,所以长期效果仍 然不佳。本课题应用祖国传统的中医经络学、中药学等理论和西医解剖学、影像学、病理学的原理,经过多年的研究观察。根据足底解剖特点,即:跟骨为最大的跗骨,呈不规则长方形,前部窄小,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在跟骨结节处有一跖长韧带与前方第1~5趾骨相连,与跖腱膜一起维持足弓的作用。而在临床中常见跟骨骨刺很大,而没有症状,有的骨刺很小症状却很明显。由此观察发现患者跟骨骨刺的足弓均较健侧加深,且骨刺的生长部位均在跖长韧带和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点处,且骨刺一律是尖部指向足前方,笔者为此得出结论:产生足跟骨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力的平衡失调”所致,造成跖长韧带、跖腱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点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韧带与腱膜的纤维就会不断地被撕裂。与此同时,人体自身就会通过其代偿机制的保护作用,把大量的钙与磷输送至被撕裂韧带和腱膜的附着点处,以加强韧带和腱膜的强度,抵抗超常力的牵拉和保护韧带与腱膜的附着点处不被拉伤或拉脱,久而久之这些大量聚集的钙质与磷质就会使韧带与腱膜的附着点钙化、骨化,从而产生了足跟骨刺这一病理现象。发现了足跟骨刺产生的根本原因,即跖长韧带、跖腱膜挛缩牵拉所致。通过逆向思维,在治疗时只要针对挛缩的韧带与腱膜,缓解超常力的牵拉。因此,课题组通过针刀的切割,剥离附着点处的韧带和腱膜,使挛缩的韧带松解、紧张状态得以解除,牵拉力减少,韧带和腱膜的附着点处应力减弱,使人体力学的动态平衡失调得以恢复,所以治疗后不仅临床症状可以消失,而且骨刺也会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因为拉应力减轻以后,根据用进废退原理,聚集在应力点上的大量钙质与磷质又重新被吸收转移。由此可见笔者的治疗绝非是在治疗骨刺本身,而是在治疗引起骨刺挛缩的韧带与腱膜,再配合活血通络,消炎止痛的中草药熏洗,有助于治疗后渗出组织液的吸收,防止进一步粘连、瘢痕形成、挛缩的作用。治疗组中无效1例的患者是由于20多年前跟骨外伤致跟骨骨折,目前跟距关节融合,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但行走时仍然疼痛,足跟负重后症状加剧。对照组中的无效6例患者大多由于针刀治疗3天渗出期后,在组织修复期内得到有效的巩固治疗,使其渗出未及时吸收而致,患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自身对渗出的吸收功能减弱,使渗出物沉积,造成酸性代谢物堆积,疼痛物质增加,肌肉、韧带之间复又粘连、形成瘢痕故而出现疼痛。如果在针刀治疗3天后,配合活血舒筋、疏通经络的中草药熏洗,增加了组织血流量,帮助了组织修复、渗出物的吸收,而使复发率大大减少。课题组经2年的临床应用,对足跟骨刺的病理改变有了新的认识,并总结出一套简单、快捷的治疗方法,不仅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还减少了病人治疗期间的痛苦,大大提高了治愈率。课题的研究成功为足跟骨刺的医治积累了经验,亦为其它类型骨质增生的治疗提供了实践依据。

    (编辑海 鹰)

    作者单位:830000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 

作者: 王建生 吕 东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