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5期调查报告

对围术期儿童心理保护的探索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长期以来,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儿家长,往往只关注疾病以及因手术而引起的生理创伤,却常常忽略在此过程中,由于紧张和恐惧会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有的孩子因术前高度恐惧,即使在术后20年,手术的阴影依然会引起紧张、失眠、恶梦等症状。国内的儿童心理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也曾发现,因某些家长经常......

点击显示 收起

    长期以来,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儿家长,往往只关注疾病以及因手术而引起的生理创伤,却常常忽略在此过程中,由于紧张和恐惧会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有文献报道,1~10岁儿童在术后7~10天可出现行为改变,尤其6岁以下儿童最易在术后出现负面行为,如发生精神错乱、极度兴奋、精神淡漠、睡眠障碍等 [1] 。有的孩子因术前高度恐惧,即使在术后20年,手术的阴影依然会引起紧张、失眠、恶梦等症状。国内的儿童心理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也曾发现,因某些家长经常用“送你去开刀”等带有恐吓色彩的话来教训孩子,结果导致孩子焦虑、紧张,甚至发生抽搐等严重的心理障碍现象。21世纪的医疗理念,应注重疾病治疗与人格保护的结合;强调“人类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我们提出了“全过程干预,全方位呵护”的围术期心理保护理念,于2000年9月起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围术期儿童的心理保护工作,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原则,力图减少或消除每一位患儿因接受手术而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

    1 围术期儿童心理保护的目的及内容

    何谓“围术期”?即以手术为中心,包括术前准备,实施手术的过程和术后监护等阶段。开展围术期心理保护的目的主要是:(1)让患儿及其家长了解并理解麻醉与手术的过程以及术前准备的重要性,配合医疗诊治过程,提高麻醉与手术的安全性;(2)在认知的情况下,减少并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使患儿及其家长能在较轻松的心情下接受麻醉和手术,尽可能地在心理上得到保护。“围术期儿童心理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1)开展术前宣教—这是围术期“全过程干预”的起点。我们特意制作了一部“手术流程介绍”的录像片,定期组织准备接受手术的患儿及其家长观看,告知手术和麻醉的相关常识及注意事项;对患儿进行术前健康评估;并为家长做咨询答疑等。(2)改进麻醉技巧—只有尽可能地减轻患儿的疼痛,才能使患儿真正减少对手术的恐惧。所以,笔者尝试改变术前传统的肌肉注射方式,采用口服用药;为患儿在准备接受静脉穿刺的部位涂上局麻药膏;开展术后镇痛工作等,努力将手术创伤的痛苦减至最低。(3)建立家长陪伴制—允许家长进入麻醉准备室,陪伴孩子接受麻醉,让孩子安心地“入睡”;手术结束患儿尚未苏醒时,请家长再次进入麻醉苏醒室,陪伴着孩子慢慢醒来,当孩子从麻醉中苏醒,睁眼看到自己最亲近的人,感觉“手术”就像是睡了一觉,对手术的痛苦记忆将几乎为零,从而避免了精神创伤。(4)优化手术室环境—为孩子和家长积极营造宽松的医疗氛围,手术等候区布置成简易的儿童乐园,墙上贴有绚丽多彩的手术知识宣教版画和童趣十足的卡通画。在此等候手术的门诊患儿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就像在幼儿园内活动一样,以此淡化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所产生的焦虑和恐惧,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5)发放宣教材料—手术结束后,在患儿的恢复阶段仍有关注的必要,通过向家长发放宣教材料,做好术后健康咨询和卫生指导,以利于患儿的早日康复,让医务人员对患儿的关心延续到普通家庭,使医患关系更为融洽。有资料显示,实施全过程的呵护,患儿术后的行为改变减少,侵犯性降低,术后随访因手术创伤而致的心理影响明显减少 [2] 。

    2 调查结果

    笔者曾随机对132位患儿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对围术期心理保护工作的反应与需求,见表1~3。本调查91.67%的家长认为有必要进行术前宣教,仅少数认为宣教可有可无;93.94%的家长感觉接受术前宣教后能减轻对手术的紧张焦虑情绪,由此反映出患儿与家长对了解手术有着强烈的渴望。国外有研究发现,术前教育多的患儿在进入手术室时往往比较兴奋,但在麻醉手术过程中相对较为合作,因而术后的心理、精神方面的并发症少。 同时发现患儿父母对术前教育越满意,患儿术后的负面行为改变也就越少 [2] 。事实证明,患儿和家长对手术、麻醉有更多地了解,不但可减轻对手术的恐惧和紧张心理,而且能主动配合术前准备,提高了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

    表1 对术前宣教必要性的调查 (略)对于宣教的方式,由于手术流程录像较为生动、直观,易被广大患儿与家长所接受,本组有93.18%家长的欢迎这一方式;对板报和宣教手册有65.9%表示赞同;其中62.12%的家长更愿意能在术前访视时与医务人员有面对面的交流。本调查发现在选择宣教方式上,与家长的年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这也提示我们,在临床开展术前宣教时,不但要形式多样化,更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表3 对陪伴及告知需求的调查 (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能进入手术室陪伴患儿(92.42%),而其中更多的家长是希望在患儿苏醒时能在其身边陪伴(96.97%)。在这些家长中,<6岁的学龄前患儿家长的需求更为迫切。有报道,在门诊手术患儿是否有家长陪伴的比较性研究中发现,麻醉诱导和苏醒期间有家长陪伴的孩子在术后的回忆中,对手术的恐惧和痛苦的记忆较少,因而孩子精神上的创伤较轻。家长进入手术室陪伴患儿,能减轻患儿痛苦,从而术后负面行为的发生率较低 [2] 。本调查中有98.48%的家长希望能及时了解手术的进展情况。国内已有部分医院转播手术实况,允许家属观看的报道,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利用先进的通讯手段完全可以将这些愿望变为可能。

    3 讨论

    本研究调查的结果,对医疗体制的优化提出了启示。开展围术期心理保护工作,首先应改变传统观念,因为这不是什么伟大的举措,也可认为是医务人员的“份外事”,甚至有点“自找苦吃”。但是,我们是否意识到,在社会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患者到医院就诊,不但希望医务人员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及时解除病痛,更需要能得到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医院的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纯”医疗护理任务,而更需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开拓市场。“全过程干预、全方位呵护”,实实在在地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切切实实地减少了患儿的心理创伤,既能改善医患关系,又能提高医院的声誉,这将有利于吸引医疗资源,更有利 于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有着积极的社会效应。实施围术期心理保护工作,在促进医务人员服务观念的转变和提高职业素质与服务质量方面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而言,对医务人员全方位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应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对患者的满腔爱心……。

    在围术期心理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不断完善,使之逐步走向成熟化、人性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因为不仅仅儿童在围术期需要心理保护,成年人在接受手术时同样需要理解与安慰,所以我们呼吁医务界乃至全社会共同重视、支持和开展围术期的心理保护工作,希望最终能形成一种合力,让所有经历手术的患者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健康的心理世界。

    参考文献

    1 Margolis JD,Ginsberg B,Deal GDL,et al.Pediatric preoperative teach-ing:effects at induction and postoperatively.Pediatric Anesthesia,1998,8:17-23.

    2 Palerom TM,Tripi PA,Burgess E.Parental presence during anesthesia induction for outpatient surgery of the infant.Pediatric Anesthesia,2000,10:487-491.

    (编辑田 雨)

    作者单位:200127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 手术室)

作者: 陈 煜 曾 辉 刘 勤 徐维虹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