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6期综述

退行性颈椎不稳的研究近况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颈椎退行性不稳定是指有椎间盘退化、变性,引起颈椎各结构不能维持其椎体之间的正常关系。因临床上所常见的颈椎不稳主要是创伤性颈椎不稳,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颈椎退行性引起不稳未给予足够重视,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比较混乱,未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治疗手段也不同。随着近年来颈椎病发病率的增高,对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不......

点击显示 收起

  颈椎退行性不稳定是指有椎间盘退化、变性,引起颈椎各结构不能维持其椎体之间的正常关系。因临床上所常见的颈椎不稳主要是创伤性颈椎不稳,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颈椎退行性引起不稳未给予足够重视,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比较混乱,未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治疗手段也不同。随着近年来颈椎病发病率的增高,对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对颈椎退行性不稳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拟对近年来有关颈椎退行性不稳的治疗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
    
  颈椎不稳在颈椎退变过程中所出现,现已将其单独作为一种疾病进行研究。退行性改变是人体生长发育停止后出现的自然规律。椎间盘是人体组织中发生退行性变最早的部位。主要表现为蛋白多糖和水分含量的减少以及非胶原蛋白成分的增加。Wirkaldy-willis [1] 将脊柱退行性变分为3个阶段:(1)早退变期:此期椎间盘退行性变较轻,小关节囊稍松弛,关节软骨纤维化,临床症状一般比较轻。(2)不稳定期:此期椎间盘退行性变进一步加重,纤维环松弛膨出,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明显,小关节囊松弛加重,椎体及小关节突可轻度增生,此期最容易发生椎间盘突出,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3)重退变期:此时椎间盘退行性变呈3~4级,椎间盘高度明显降低,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小关节突软骨退变、纤维化。由于关节突关节及椎间盘周围骨赘的形成,可使得脊柱重新获得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视为保护性反应。但由于骨赘形成,可能导致或加剧椎管或神经根管的狭窄,造成脊髓和神经根受压。
   
  颈椎由于生理的特殊性,活动度最大,故其退变最早。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变的进程,椎间盘易于突出,关节囊及韧带松弛,关节软骨的退变,钩椎关节退变,椎节间出现异常活动,造成颈椎不稳。在颈椎退变过程中,退变、不稳和稳定重建是非常隐匿的过程,在颈椎病的病程中,一方面椎间盘退变和反复轻微外伤导致颈椎不稳定的不断进展;另一方面机体通过骨质增生来加强椎间面积,以达到稳定代偿 [2] 。
    
  2 临床表现
    
  颈椎不稳所导致颈椎各结构功能减退,其活动节段的刚度下降。在生理载荷下便会出现过度活动和异常活动,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存在潜在的进行性畸形和神经、血管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可出现一种或几种综合的临床表现。其表现为:(1)神经根性损害:颈肩部不适,颈部僵硬,相对应神经根支配区反射性疼痛或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或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2)脊髓损害:出现双下肢或四肢发麻无力,步态不稳,行走困难,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严重者大小便功能障碍。(3)交感神经受累症状:头晕、眩晕,枕部或前额钝痛,耳鸣,视物模糊,伴有恶心、一过性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症状。(4)椎动脉受累症状:由于颈椎不稳,颈部旋转,屈曲位置改变而诱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头痛头晕,甚至晕厥。
    
  3 诊断

  脊椎临床不稳定的定义为脊柱在生理负重情况下维持椎间关系的能力丧失。由于颈椎退行性不稳定的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颈椎退行性不稳定主要依靠颈椎X线侧位片放射学分析,其对脊髓、神经、血管的潜在性损害是动态因素。1987年White [3] 等提出临床不稳的概念,在颈椎中立位侧位片上,测量颈椎弧度。Pavlov比值和椎间隙高度指数分别以衡量颈椎退变、颈椎椎管狭窄和椎间隙狭窄的程度。而在中立位侧位片上或动力性侧位片(即过伸、过屈位片)上,测量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椎体间水平位移,用以衡量颈椎各节段的稳定性。按文献报道的方法在颈椎X线过伸、过屈侧位片上测量 [4] ,椎体间角度位移(Angular displace mect;AD),即是在相邻两椎体的下缘各引一直线,两直线交角度就是该椎体角度位移;而椎体间水平位移(Horizontal displace ment;HD)是上位椎体后缘相对于其下位椎体后缘的水平位移。按照文献标准 [5] ,凡AD≥11°或HD≥3.5mm,从影像学角度即可认为颈椎不稳。在动力性侧位X线片上,测量AD或HD的程度,由于从上颈椎到下颈椎有着不同的椎体间前后位移和角度位移的范围和国人的具体情况,目前将AD≥10°~11°或HD≥2~3.5mm作为判断颈椎不稳的影像学标准 [6~8] 。有学者提出 [2] 如果X线片显示有典型的颈椎不稳表现,同时又有相符合的临床症状,即可确诊为“颈椎不稳症”。相符合的临床症状是指患者在颈椎伸屈和旋转过程中出现颈项疼痛,上肢麻木感,头晕和颈、胸、面部不适等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或交感型样症状,或原有的上述症状加重即可诊断。
    
  4 治疗

  由于退行性颈椎不稳的临床体征的多样化,治疗方法呈多样化。
   
  4.1 非手术治疗
   
  4.1.1 牵引+佩带颈托 颈椎牵引和佩带颈托一直在颈椎疾病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康复途径之一 [9,10] 。颈椎牵引起到制动作用,同时可改善颈曲,调节和恢复已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佩带颈托可以直接起到固定不稳定节段作用。

  4.1.2 推拿按摩手法功能训练 可缓解颈项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消除和改善椎间关节和颈部软组织的炎症 [11] 。通过正确有效的颈部颈项肌功能训练,加强颈项肌及韧带力量,增强关节韧带的稳定性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12,13] 。
   
  4.2 手术治疗 颈椎不稳的治疗主要有以下3个目的:(1)使颈椎被破坏的节段在理想的功能位充分愈合;(2)防止对颈椎其他组成部分及脊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并使原已损伤的神经组织尽可能恢复功能;(3)防止颈椎原有畸形进一步加重或出现新的畸形。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退变性颈椎不稳的患者经过恰当的手术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表现为临床症状缓解、颈椎生理弧度恢复、椎体过度位移减少和椎体间隙高度恢复。
   
  4.2.1 颈椎前路手术 椎体的稳定在于重建、在于椎体的融合。颈椎前路手术椎间盘摘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手术方式。通过不稳定的节段椎间盘摘除、椎间隙撑开,有效地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正常生理曲度,通过椎间隙植骨、钛板内固定,即可达到椎体间稳定的重建,以减轻或消除其对脊髓神经血管的损害动态因素 [14~17] 。是治疗颈椎失稳所致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如果合并存在有明显黄韧带肥厚内褶或椎管狭窄,可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管成形术,侧块钢板内固定术,而后再行前路手术。

  4.2.2 颈椎后路手术 有学者单独使用后路手术,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植骨术 [18,19] ,但由于前路手术优于后路手术 [20] ,故目前针对退行性颈椎不稳者,较为少用些。
    
  5 展望

  颈椎退行性不稳定是颈椎病发病的动态因素,对加强颈椎不稳定所致的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颈椎退行性不稳其病理基础可能是颈椎不稳的动态因素引起的局部异常机械性和炎症性刺激造成脊髓、神经、血管等功能性紊乱。但由于退行性颈椎不稳可能通过骨质增生来进行代偿稳定,因而具有一定的自限性,颈椎的退变和不稳的转归规律,还需要做长期的临床动态观察。
     
  参考文献
    
  1 Kirkaldy-Willis W H,Farfan H F.In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Clin Orthop,1982,165:110-125.

  2 赵定麟,戴力扬.脊柱不稳症.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22-23.
   
  3 Hite AA3nd,Panjabi MM.Updatc on the cvahuation of instability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Instr Course Leet,1987,36(4):513-520.
   
  4 毛军胜,聂林,汤继文.颈椎病患者颈椎不稳定的X线指数法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3):288-292.
   
  5 Katsumiy,Honmat,Nakamurat.Analysis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resulting from lam incetomies for removal of spinal cordtumor.Spine,1989,14(11):1171-1176.
   
  6 胥少汀.临床脊柱不稳.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2):758-760.
  
  7 叶发刚,陈伯华,周秉文.退变性颈椎失稳的X线观察及诊断.中华外科杂志,1993,31(6):465-467.
   
  8 李家顺,石志才,贾连顺,等.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的临床体征与放射学测量.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8(3):255-258.
   
  9 李寿斌,许建文,彭京,等.退行性颈椎不稳23例诊疗分析.中医正骨,2003,15(1):31.
   
  10 王晓国.下颈椎不稳症15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2003,23(1):28.
   
  11 陈立,詹红生.仰卧整复法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旋晕的经颅多普勒超声和X线观察.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4):262-263.
   
  12 唐传其,李林,蔡文.综合疗法治疗颈椎不稳症106例.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0):616-617.
   
  13 扬光,刘明伟.颈项肌功能锻炼治疗颈椎不稳之颈椎病32例.广西中医药,2002,25(6):31.
   
  14 廖兴华,肖刚,罗玉.交感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海南医学,2004,15(1):10-11.
   
  15 熊敏,李永欢,余化龙,等.颈椎不稳重建147例临床报告.中国医师杂志,2004,6(9):405.
   
  16 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282-284.
   
  17 姜建元,马听,夏军,等.退行性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3,23(9):554-557.
   
  18 赵成茂,闫德强,谢志军,等.颈后路侧块钢板锣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不稳36例.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2):128-129.
   
  19 邱惠斌,庞清江,汤涛,等.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不稳的疗效.现代实用医学,2003,15(5):283-285.
   
  20 邹军,王与荣,赵建宁,等.退行性颈椎不稳的回顾性调查与临床研究.医学研究生学报,2002,15(5):414-417.
    
  (编辑建 伟)

  作者单位:530011广西南宁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骨颈胸科 

作者: 刘汝专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