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6期中医中药

浅述心理咨询在情志病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所谓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活动。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因情绪不遂所引起的各种疾患,而这些疾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往往不能理想的解决问题,但如辅以一定的心理咨询和疏肝解郁药物,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情志,对人体的情志能够调节和控制,使之保持正常、心情开朗、平......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中国社会向市场化改革和加入WTO,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压力不仅仅生活节奏加快,也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已远大于生理疾患的困扰,同时某些生理疾患一样可以加重人们的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往往表现出情志不遂。所谓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活动。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因情绪不遂所引起的各种疾患,而这些疾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往往不能理想的解决问题,但如辅以一定的心理咨询和疏肝解郁药物,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常见情志病的病因 [1]
    
  1.1 心理机能的片面使用和发展 专业分工愈来愈细,造成人的心理机能的片面使用和发展,大工业生产导致非常精细的分工,这种分工只要求生产者具有非常单一的能力,并在该项能力方面有特别的发展。
   
  1.2 人口密度增加,人际冲突增加 由于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迅速向作为工商业中心的都市集中,造成人口相对密度急剧增加,使得人际摩擦和冲突的几率大大增加了,使人们经常处于应激压力之下。
   
  1.3 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传统家庭担负着多重功能,以此为纽带,家庭结构能较牢固地得以维系。但现代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单位的功能日益萎缩,其他一些功能也日益社会化。家庭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家庭结构向小型化、核心家庭发展。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加,稳定性下降。由于性爱成分在维系家庭上的作用相对上升,加上避孕技术的进步和性道德观念的淡化,使家庭不稳定的趋势更加突出。家庭支持、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在下降,但相反的作用在上升。
   
  1.4 教育日益片面化,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发生了畸形变化。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教育变成了职业教育、谋生教育,个性和谐发展,越来越变成一句空话。其结果,使教育者产生大量的心理困惑,让受教育者以不健全的个性品质走向社会,造成长远的适应困难。
   
  1.5 人际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 现代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联系和沟通大量借助各种通讯工具、信息载体和大众传播媒介。借助这些手段,造成了以直接交往为条件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不可能,结果人们发现满世界都是同类 [2] ,却又互不相知,每个人周围都有许多“熟悉的陌生人”。
   
  1.6 价值观的变化 价值观的演变是演变着的实际社会生活的反映。中国社会近十多年里的价值转变时时使人“觉今是昨非”。在一个价值尺度变动不已、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社会里,个人内部和人际间的价值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个体的价值观作为个性因素之一,对其认知、体验和行动有重大影响。价值冲突和混乱必然造成心理困惑。
   
  总之,现代生活条件似乎永远在向个体的能力、经验,现有的适应模式发出挑战。使个体持续保持着压力。个人似乎永远也不可能“准备好了再上阵”。他总是仓促应战,总是刚刚“适应”了又立即变得不适应没有喘息的机会。由于适应状态持续时间变短,调整时间变长,个体经受的应激压力便增加了。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则是诱发心理障碍的一个基本原因,从而引起情志不遂的一系列症状。

  2 中医医学的理论依据
    
  一般认为人体阴阳二气的失调与情志不遂有密切关系。引起体内阴阳二气失调的因素分为外、内两类:外感因素以自然界的寒热风燥等为主。内感因素则是人的异常情志活动。《内经·灵枢·口问》明言“百病之始气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住,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不通,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诸病源候论》又说“肝藏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神”。同时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人的先天禀赋、素质在感染疾病中的作用。《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说“木形之人,……其为人,苍白,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内经·素问·举痛论》又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过度的消极情志活动也可致病。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情志,对人体的情志能够调节和控制,使之保持正常、心情开朗、平和舒畅,能够畅达气血,协调脏腑,使情志得到调畅,反之,心胸豁然开朗,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与愉快的心情,也可以使脏腑安康而气血畅达,有利于疏泄。肝又喜条达,恶抑郁,抑郁之情最易伤肝,凡委曲求全、闷闷不乐、多疑多虑等抑郁情绪最易导致肝失疏泄而气机郁滞,反之肝气易郁易滞,稍有不慎,即可导致肝失疏泄而肝气郁结,表现出胸胁胀痛、疼痛、情志 不舒、善太息等。两者相互影响,循序渐进,互为因果。

  3 常见情志病的治疗原则和分型论治 [3]
    
  中医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志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3.1 肝气郁结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3.2 气郁化火 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3.3 血行郁滞 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或身体某部有发冷和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3.4 痰气郁结 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胸胁胀痛,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即“梅核气”。治法:行气开郁,化瘀散结。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3.5 心神惑乱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多种症状,舌质淡,脉弦。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
   
  3.6 心脾两虚 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药:归脾汤加减。
   
  3.7 心阴亏虚 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3.8 肝阴亏虚 情绪不宁,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或头痛且胀,面红目赤,舌干红,脉弦细或数。治法:滋养阴精,补益肝肾。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4 心理咨询的中医应用 [4~6]
    
  自古,医家就相当重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除了采取药石等躯体治疗手段外,还非常重视心理方法的治疗。
   
  4.1 情志相胜的策略 中医认为:怒伤肝,悲胜恐……喜伤心,恐伤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伤忧……恐伤肾,思胜恐”(《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利用五种情志彼此相克的道理,设法引起与症状相克的情绪反应,以达治疗的目的。所以,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说:悲可以治怒,用怆恻苦楚之类的话去感动他;喜可以治悲,用谑浪亵狎的话去让他高兴;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恐吓的话去恐吓他;怒可以治思,用污辱、欺骗的话去触怒他;思可以治恐,用“虚此忘彼”的方法去战胜恐惧。如:富家妇人,伤思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戴人,张从正自号)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食进,脉得其平。这是以怒治思的一个成功病例。同时其中还有很多治疗例案,这里就不多说了。
   
  4.2 祝由治疗法 由医者向病人祝说病由,让病人“知其病之所从生者”,以达到治疗目的,此与心理咨询中的分析领悟治疗有相通之处。
   
  4.3 开导劝慰法 这更近似于心理咨询的方法。《内经》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
   
  此外,还有类似于心理咨询中的脱敏疗法等等。
   
  综上所述,在预防和治疗情志病的同时,我们应辅以适当的心理咨询,使患者保持豁然开朗、神清气爽和舒适平和的情绪,才能使患者早日根除疾病。然而,现今社会的形势,许多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方面的影响,情志与心理疾患相互影响,循序渐进,如若情志不疏畅,则可导致气血阴阳失调,引起各种生理疾患,反之,各种生理疾患亦可引起患者的情志不遂,从而加重原有的病情,终久难愈。故笔者认为在治疗疾病时,我们应根据病情辅以疏肝解郁类的药物,并适当辅以心理咨询或疏导。
    
  参考文献
    
  1 陈智.心理咨询———实用咨询技巧与心理个案分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4.
   
  2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1.
   
  3 张家锡.中医学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2.

  4 王洪图.内经选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4.

  5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7.

  6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

  (编辑建 伟)

  作者单位:617000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作者: 袁国荣 刘于靖 田洪 罗文利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