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7期中医中药

浅论大黄在中风病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中风是临床的危急重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亦高,一旦发病来势凶猛,实邪肆虐无忌,骤间出现大壅大塞之象。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南大黄的根茎。四川的南大黄产量较大,为通用正品,故有川大黄之称,但道地药材应推青海所产的西宁大黄,又名锦纹大黄。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功......

点击显示 收起

  中风临床的危急重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亦高,一旦发病来势凶猛,实邪肆虐无忌,骤间出现大壅大塞之象。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南大黄的根茎。四川的南大黄产量较大,为通用正品,故有川大黄之称,但道地药材应推青海所产的西宁大黄,又名锦纹大黄。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功效泻下攻急、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神农本草经》谓大黄可“荡涤胃肠、推陈出新、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的临床应用很广,如在习惯性便秘、上消化道出血、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形成、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顽固性呃逆、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流行性出血热、各种发热性疾病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笔者仅就大黄在中风病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02年8月~2004年8月2年间92例中风患者为治疗组,男54例,女38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33岁,平均56岁;选2002年8月以前病案中随机抽取的中风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38岁,平均57岁,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中风不管是中经络,还是中脏腑,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均适量加用大黄口服或灌肠;对照组除了不用大黄外,其他治疗和治疗组均相同。

  2 结果

  见表1(均随机取样)。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略)
    
  治疗组92例,平均疗程21天,基本痊愈率26%,总有效率89%;对照组100例,平均疗程19天,基本痊愈率16%,总有效率65%。两组疗效比较,显然治疗组为优(P<0.05)。
    
  3 讨论

  中风病因虽有风、痰、火、虚种种,但气血为病则一。概言之,气血逆乱,风火相煽,升降失调,痰瘀壅滞,腑气不通,此时单用平肝潜阳、息风化痰通络法缓不济急,唯有加用通腑清下为最宜。腑气通畅,一者可使脾胃气机升降复常,气血逆乱得以改善;二者可使痰热积滞得以降泄,神昏烦躁自除,病情得以缓解;三者可引亢盛之火下行,急下存阴,以防动阴于内发生变症。腑气得以通降后,痰瘀速下,风火上升之势得降,诸症自平。
   
  现代研究认为,大黄有抗感染、退热作用,增加血浆渗透压。一方面通过渗透性利尿作用而降血压、降颅压;另一方面可使外周组织血液流向血管内,取得相当于内输液的作用,解除微循环障碍。所以,临床上大黄对急性中风不论是出血性或缺血性,均可起到改善微循环、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如感染、发热)、减轻后遗症等作用。因此,在治疗中风时不论中脏腑、中经络,属实、属虚,均可应用大黄。
   
  大黄的作用不仅在于通热泄腑,它的作用机制较复杂,是全方面、多方位的。《药品化义》曰:“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清·唐容川云:“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大黄能攻能导,有毒能解,有热能清,有滞能消,有结能解,有阻能通,出血能止,瘀浊能排,确为推陈出新,釜底抽薪之要药。”
   
  (编辑朝 颜)

  作者单位:212300江苏省丹阳市中医院

作者: 薛双凯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