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1期综述

从虚论治颈性眩晕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颈性眩晕(cervicalvertigo,CV)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1]。引起颈性眩晕的疾病有颈椎病(主要指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颈椎或颅底先天畸形、颈部外伤和胸廓出口综合征。由于后3种疾病引起的颈性眩晕......

点击显示 收起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 [1] 。轻者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重者头晕目眩,伴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常猝倒。引起颈性眩晕的疾病有颈椎病(主要指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颈椎或颅底先天畸形、颈部外伤和胸廓出口综合征。由于后3种疾病引起的颈性眩晕在临床上较少见,本文主要分析椎动脉和交感型颈椎病引起的颈性眩晕。
    
  1 颈性眩晕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和中西医治疗
    
  现代医学目前对CV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间盘或颈椎退变引起失稳,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而另一侧失代偿,从而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相应症状,而由于椎体侧方钩椎关节或上关节突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引起供血不足则较少见。CV是中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劳动方式的改变、屈颈几率的增加及交通事故的增多等使本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CV病情反复发作,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的主要疾病,严重危害健康,影响工作和生活。
   
  CV治疗上除极少数需手术治疗之外,多主张保守治疗。西医药治疗CV目前方法较单一,尚无疗效确切的方法。查阅近年文献,除颈围制动外,药物方面较多应用西比灵、西其汀等药,它们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可改善患者症状;近年来有用赛莱乐治疗的报道,赛莱乐 [2~5] 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其作用机制为降低血管阻力,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脑组织血流量,而改善头晕症状。以上药物主要为短时改善椎动脉供血情况而使头晕减轻,但由于未针对病因治疗,长期疗效难以保证,病者常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CV有独特的优势,其标本兼治,疗效较高。目前中医药治疗CV方法多样,统计近10年文献620余篇,主要分针灸、手法、中药三大方面或几种方法的综合治疗。其中,中药又包括中药汤剂的辨证治疗和一些已制成针剂上市的中成药,如丹参注射液、参麦液、葛根素、金钠多(银杏叶提取物)、刺五加等。以上这些方法和药物文献报道近期有效率均较高,从85%~100%。但由于辨证分型的不统一及缺少国内外公认、可信、有效、全面的疗效评价标准,使得疗效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可重复性差。

  2 古代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传统医学中并无颈性眩晕一名,但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属中医眩晕的范畴。《内经》认为本证的病因病理,有的因外邪致病,有的与肝风及体质虚弱有关。如《灵枢·大惑论》指出:“故邪之中于项……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灵枢·卫气论》说:“上虚则眩”。而《灵枢·海论篇》和《灵枢·口问篇》又分别指出:“髓海不足”和“上气不足”是引起眩晕的病因病理。《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元代朱丹溪则强调因痰致病,《丹溪治法心要·头眩》指出:“此证属痰者多,无痰则不能作眩”。明代张介宾则认为本病以虚为主。《景岳全书·眩晕》篇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谓“风火皆属于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眩晕》里综合各家学说,阐明上列几个因素的相互关系,认为本病之病根属虚,病象属实。临床上,本证以肾脾之虚居多,然后风火、痰浊等不同因素之兼杂。从古代医书记载中可见关于眩晕病因病理的理论有风、火、痰、虚等理论,其中认为虚证者所占比例为多。而由于古代对现代医学认识的缺乏,以上各家论述的眩晕分型中还包括多种其他疾病所产生的眩晕,如高血压性眩晕、美尼尔综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眩晕、贫血性眩晕等。而从临床上可见,肝阳上亢型、肝火型眩晕多为高血压性眩晕、臆病性眩晕;痰湿中阻型眩晕则多见美尼尔综合征等;阴虚、血虚型眩晕可见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眩晕、贫血性眩晕等。
    
  3 现代对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颈性眩晕认识的深入,在颈性眩晕西医诊断明确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较多,其分型也多样。上海名老中医李国衡 [6] 将其分为肾虚肝旺、气血两虚、气虚血瘀和痰湿阻滞四型;浙江名老中医周林宽 [7] 则将其分为气滞血瘀、瘀痰交阻和风阳上扰三型;方晓明 [8] 将CV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痰瘀交阻、气虚血瘀、气血亏虚和肝肾不足六型;赵春梅 [9] 认为CV辨证多属痰浊中阻型;张文柱 [10] 则认为CV辨证多属肾虚血瘀型;曹飞 [11] 等将CV按发作期分为痰浊内阻、肝阳上亢、气血两虚三型,缓解期则仅有肝肾不足一型。曾素娥 [12] 等将其分为风痰阻络和气血两虚两型。倪进军 [13] 将CV临床辨证分型为清气不升型(47.2%)、痰浊壅盛型(38.9%)和肝阳上亢型(13.9%)三型。胡军 [14] 将CV分为精髓不足、肝肾阴虚、气虚血滞、寒凝督脉和痰湿中阻五型。罗翌 [15] 等分析的632例急诊眩晕患者,其中,颈性眩晕主要证型为肝肾阴虚和气血亏虚,而高血压病所致的眩晕则主要为风阳上扰。而袁明 [15] 则认为CV属肾阳亏、脾气虚之象,辨证为清阳不升,采用升补阳气、温养气血、疏通督脉的手法治疗颈性眩晕50余例,均获痊愈或显效,无无效病例。腹针创始人薄智云教授 [16] 认为颈性眩晕以肾脾之虚居多,因此,腹针治疗眩晕的处方以引气归元加商曲、气穴构成基础方。引气归元以后天补先天,不仅可以补脾,而且可以补肾,而商曲、气穴又都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商曲位于离廓,气穴位于坎廓,再能增加补脾肾的功能。因此,无论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均可用上方得以调理。
   
  以上文献对颈性眩晕的辨证分型多源于专家个人经验判断,辨证辨病等方面存在不一致、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分型的多样化,但综上所述,仍可见虚证在CV中所占比例为多数,治疗上多从虚论治。笔者在进行中央保健局重点课题“老年人颈椎病综合诊治”的研究过程中,观察126例颈性眩晕的患者中,属虚证者(包括肝肾虚、脾虚、气血虚等)占85%以上,而其他各型则较少见。因此,采用补脾肾和补益气血的中药方剂+腹针等治疗,有效率达94.9%,3个月复发率为9.4%,较对照组(静滴西其汀和口服西比灵)疗效佳,3个月后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组(另文发表)。但以上结果仅为初步临床研究,样本量偏小,因此,进一步基于临床流行病学/DME原则,开展CV的大样本横断面调查研究,应用多维数据分析规范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规律是必需的。颈性眩晕辨证分型的规范化,可为进行中医药治疗CV的疗效评价研究打下基础,能更科学、准确地反映中医药防治疾病所具有的真实效能,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并有利于中医药防治CV的效果为国际医学界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薛爽,王国相.什么是颈性眩晕.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9,9(5):297-300.
   
  2 宋世岩,王丽萍.赛莱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研究.中国厂矿医学,2004,17(2):114-115.
   
  3 贺景宏,任秀红,孙凤玲.赛莱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6例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87):8400.
   
  4 孙建民,朱增红,樊玉苗.赛莱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疗效观察.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6(6):62.
   
  5 钱敏,石静萍.赛莱乐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实用全科医学,2004,2(3):200-201.
    
  6 李飞跃,李中伟.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CSA的经验.中医正骨,1996,8(3):19-20.
   
  7 章明,周林宽.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辨证治疗前后微量元素变化.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8(2):39-40.
   
  8 方晓明.辨证分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8例.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933.
   
  9 赵春梅.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医药研究,1994,(4):36-37.
   
  10 张文柱.补肾活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吉林中医药,2004,25(1):26.
   
  11 曹飞,高宗强,杨富国.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之我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4):33-34.
   
  12 曾素娥,李永健,彭文杰.泽泻汤加味合灯盏花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0例.辽宁中医杂志,2004,31(4):302-303.
   
  13 倪进军.颈性眩晕临床辨证治疗分析.颈腰痛杂志,2001,22(3):263.
   
  14 胡军.颈性眩晕的辨证与辨病.河北中医,2001,23(8):600-601.
   
  15 罗翌,汤湘江,周红,等.632例急诊眩晕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分析.新中医,2002,34(6):29-30.
   
  16 袁明.“升阳”理论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中的作用.按摩与导引,1992,4:8-10.
   
  17 薄智云.腹针疗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7-118. 

  (编辑毅 文)

  作者单位:510000广东省中医院骨科 

作者: 王羽丰 林定坤 邓晋丰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