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1期中医中药

调治脾胃在临床中运用的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脾胃位居中焦,是脏腑的中心环节。凡是心血的来源,肺气的充畅,肾精的溢养,肝血的归藏,以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等人体各部分都依赖脾胃供给“气”和“精微”,故《内经》指出脾胃是五脏六腑的给养仓库,所以称为“仓廪之本”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临床上调治脾胃应注意以下几点。1调治脾胃要注意升、降......

点击显示 收起

  脾胃位居中焦,是脏腑的中心环节。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的经脉贯胃,互相构成表里关系,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输布津液等任务。凡是心血的来源,肺气的充畅,肾精的溢养,肝血的归藏,以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等人体各部分都依赖脾胃供给“气”和“精微”,故《内经》指出脾胃是五脏六腑的给养仓库,所以称为“仓廪之本”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临床上调治脾胃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调治脾胃要注意升、降、润、燥
    
  脾为太阴之脏,为阴土,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其性温而主升,喜燥恶湿;胃为阳明之腑为阳土,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性燥而主降,喜润恶燥。脾与胃,升与降,润与燥,升降相同,湿燥相济,互为表里,相反相成,以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脾虚易生湿,脾为湿困,则出现脘闷纳呆或泄泻、腹胀等证候,治宜燥湿健脾,常用平胃散、四君子汤等类。胃有病常易反生过燥,过燥易化热,郁热燥火易伤阴,出现脘痛灼热,口苦咽干,舌干少津或牙痛,齿龈出血,吐血、衄血、大便干结等证候,治宜清热降火,滋养胃阴,常用清胃散、玉女煎或增液承气汤等类。
   
  脾气宜升,升则健,如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出现气短懒言,久泻脱肛,带下崩漏,虚损劳热,甚则内脏下垂等证,治疗时陷者宜举之,如补中益气汤之类以益气升阳,提携中气。胃气宜降,降则和,如果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便结等证,治宜逆者降之,常选旋覆代赭汤、桔皮竹茹汤、枳实导滞丸等类以和胃降浊,消滞通导。

  2 调补脾胃,要平补、运补,不宜峻补、壅补
    
  “脾以运为健,胃以通为补”,调补脾胃,多以平补、运补取胜,而不宜峻补求近功,反对壅补。因脾虚所致泄泻、腹胀、痰湿、食少等症,多由运化无力,脾精不散,湿邪困中所致,治疗应重在甘平助运,脾得健运则湿化气行。如用甘腻壅补,则会反碍气机,助湿生满,五味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为常用方。
   
  偏脾阳虚的以黄芪建中汤、理中汤等为主方,常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枳壳等辛、苦、温以畅泄气机。胃得润降,则胃气冲和,受纳如常,治胃虚一般常用甘凉润降法。
    
  对胃阴不足,多用清补而反对滋腻壅补,临床常用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或一贯煎等。
   
  如胃痛日久,易伤胃阳,胃阳不振则致寒凝气滞,痰饮内停,治疗时不可执润降之偏,需取吴茱萸、半夏、肉桂、良姜等辛热之品,属久痛入络,在调中和胃的同时常配丹参、赤芍、元胡等祛瘀止痛之类。

  3 调治脾胃,可安五脏
    
  “中土为四运之轴,上输心肺,下益肝肾,外灌四旁,充养营卫,脾胃一健,则谷气充旺,可令五脏皆安”。《内经》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故其他脏腑的病证,每从脾胃着手,可取其效。如补土生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若脾气虚弱,可聚湿生痰壅肺,影响肺气宣降失常,而出现喘咳、痰多。故有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肺气虚弱,宜降无力,可影响脾脏,以致湿停中焦,脾阳受困,出现水肿、腹胀便溏、体倦食少等症,临床常用补土生金法,方取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等加味。
    
  (编辑唐 城)

  作者单位:256400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索镇医院

作者: 徐淑鸿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