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2期中医中药

从“因地制宜”看区域地理环境和“中医外感病”的关系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中医诊治疾病,很讲究“因地制宜”,纵观历史上著名之医家,莫不立足于此点。就拿现今中医界所宗法之《伤寒论》和“温病学”来说,从其产生、完备皆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清代,地处江南一带的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等医家,在前人的启发下,从江南多温多湿的地理环境和病邪的偏重出发,师仲景之意而变其法,经过多年的实......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诊治疾病,很讲究“因地制宜”,纵观历史上著名之医家,莫不立足于此点。从《内经》理论出发,结合本地实际,使祖国医学不断地完善丰富,登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就拿现今中医界所宗法之《伤寒论》和“温病学”来说,从其产生、完备皆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东汉张仲景,地处中原(河南),在本地“伤寒十居七八”和邪多风寒及危重杂证的长期治疗实践中,渐渐形成了“药专力宏、剂量大、配伍严密”的用药风格,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为“经方”之鼻祖。清代,地处江南一带的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等医家,在前人的启发下,从江南多温多湿的地理环境和病邪的偏重出发,师仲景之意而变其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了中医对病因、病理过程的看法,充实了中医治法,形成了独特的“温病学派”。地理环境的差异,南北气候的不同,这种不均一性,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施加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实际上,这些差异,乃是形成祖国中医史各种学术流派的一个最根本的重要因素。《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1] 有言:“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势使然也”。正是此意。假如单从纯学术、用药分析;从规范化上强求治病方法的统一,抛开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来看待研究这些中医学术的派别、治病方法,就容易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单一性,这恰恰是丢弃了中医的精华之一,正所谓“舍本逐末”而已。
    
  1 地理环境和中医外感病的关系
    
  云南会泽地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大约东经103°,北纬26.5°之间,受印度洋湿润季风影响,本属亚热带,但是因海拔较高,大部分地方高度约在2000m左右。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其气温湿,其地寒凉,春无温熙之阳、柔和之风;夏无酷日;秋偏雨湿;冬无严寒,甚则反温的一个四季不太分明,气温变化较大的特殊地理环境,其致病因素也由此偏重。就外感病来说,本地常年多见风寒之邪,四季皆为湿重。且“温病”之发病规律,与教材《温病学》之记载差别很大:春温较少而风湿多;暑温多见阴证而湿温偏多;秋燥病临床上很少观察到典型病例。据临证来看,无论什么季节,各种外感病,初起症状多有风寒之症,如头身痛,恶寒偏重,流清涕,喉痒、咳嗽、痰清白等症状,且挟湿邪者居多,如呕恶,脘闷,四肢重着等症状。首治用“辛温开泄”法多见效,如“杏苏散”、“荆防败毒散”之类,而多加用祛湿之品。究其原因:地势高,山凉水冷则寒邪常盛;温润之风影响,则湿邪久住。这样,由于外邪的偏重,导致外感病的病因、病理变化等,不同于北方,也不同于江南一带的特殊错杂类型。由此,会泽地区用药配方也渐渐形成了一个有别于“经·时方”的体系。仔细分析本地区以前的名医医案和现在一些有名望的中老年医生的立法用药,不难发现。治疗“外感病”上,“因地制宜”,随机达变,在“风寒及湿邪”偏重上用药得当,首散其邪,再治其变,能在“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的基础上,达到了“各得其所宜”的境界。从他们的这些经验来看,外感病在本地区的发生、转归,与风寒及湿邪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临床案例
    
  2.1 2001年1月4~13日,节令小寒与大寒间 收集50例风寒型感冒患者,年龄在16~40岁之间,男女各半。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痛,鼻流清涕,喉痒微咳,痰白清少,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脉浮紧等风寒外袭之主证,但其中35例皆有恶心脘闷,腹胀便溏,肢体重着等挟湿症状。用“荆防败毒散加藿香、厚朴、苍术”治愈。
   
  2.2 2002年4月8~18日,节令清明与谷雨间 收集50例风热型感冒患者,年龄15~50岁之间,男26例,女24例。均见发热,微恶风,微汗出,头身酸痛,咳嗽痰粘,口咽干,喜饮水,乳蛾红肿,舌质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风热侵袭之主证。但其中40例,初起病则见鼻流清涕、量多之象,30例见泛恶,脘闷不适而胀等挟湿症状。上40例用“银翘散加防风、白芷等辛温之品,挟湿者皆投藿香、厚朴、砂仁等品,均愈”。
   
  2.3 2003年7月10~20日,节令小暑与大暑间 收集10例暑温患者,年龄8~37岁之间,男女各半,均见壮热,汗出多,心烦口干、喜冷饮,脉象洪数等暑温起病即入气分阳明症状,但其中6例却出现鼻流清涕、恶寒、咳嗽吐清稀白痰之内热表挟风寒之伴随症;9例有暑多挟湿之恶心脘闷,腹胀便稀溏,下肢重着无力等证。上6例用“清暑泄热之白虎汤加香薷、苏叶;挟湿者白虎汤投入苍术、蔻仁等,针对病情,散寒清里,祛湿,勿使太过,均愈”。
     
  3 结果

  以上三组患者,1、2、3组挟湿邪者各占70%、60%、90%,为多数,2组实为风热证,但40例初起并见风寒之象,殊难理解,占比例80%。3组出现6例卫分风寒外束之征,有悖于暑温诊断定义,占比例60%。其中原因,分析下来与本地区海拔高、地气凉及湿气经年偏盛有很大关系。其患病症状的不循常规,错综变化,实际上也与本地区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外邪之偏重因素有关。在治疗上,“以药测证”,行之有效。诚然,常中有变,变中有常,其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4 讨论

  由此看来,云南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因素对外感病邪之性质、病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以风寒偏重挟湿者居多,即使病证为热邪入中,初起也多见风寒之象并存,且因湿邪较重,始终贯串病程,应相对立变方变法顾之,虽然近几年来,受全球气候影响,云南地区气候也相对变化较大,但因其地理位置使然,万变不离其宗。由此而产生的对外感病致病邪气的偏重,却始终存在。故“因地制宜”,强调人和自然界的统一关系,对指导我们诊治疾病、应付某些疑难杂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内容,较之西医的地域差别对外感病的发生、转归的认识,比如“流感”为什么一些地区发病,一些地区不发病?……更具有深刻的含义。中医学宝库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有待我们的继续发掘、提高。
    
  参考文献

    
  1 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100.

  (编辑云 兆)

  作者单位:654200云南会泽县中医院 

作者: 张于华 2005-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