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7期

对Wallenberg综合征的CT与MRI特点的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CT与MRI的特点。方法对18例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头部CT与MRI检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经头颅CT扫描仅1例显示小脑梗死,余17例未见异常。MRI检查的18例中有2例未见异常,16例可见延髓背外侧梗死,其中9例梗死病变仅限于延髓(其中7例病变仅限于延髓背外侧,2例病变......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CT与MRI的特点。方法  对18例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头部CT与MRI检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经头颅CT扫描仅1例显示小脑梗死,余17例未见异常。MRI检查的18例中有2例未见异常,16例可见延髓背外侧梗死,其中9例梗死病变仅限于延髓(其中7例病变仅限于延髓背外侧,2例病变侵及半侧延髓);6例延髓合并小脑梗死;1例延髓伴桥脑梗死。结论  眩晕,交叉性感觉障碍,构音、吞咽困难,同侧Horner征及肢体共济失调是最常见的临床特征,部分病例伴第6、7、8对脑神经或锥体束受累的表现。头颅MRI检查优于CT,但并不是所有Wallenberg综合征MRI检查均有阳性发现。

  【关键词】  Wallenberg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CT;MRI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主要由供应延髓背外侧及小脑后下部的小脑后下动脉(inferior posterior cerebellar arteries,IPCA)的闭塞所致,1895年由Wallenberg首先报道,并经解剖证实为小脑后下动脉(IPCA)血栓形成所致。近年来,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对于Wallenberg综合征的病变部位及病因有了新的认识,现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8例确诊的Wallenberg综合征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52~82岁,平均62.2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史8例,冠心病史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5例,高脂血症史4例。18例均为急性起病,起病后1~9天入院。

  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眩晕18例(100.00%),呕吐18例(100.00%),声音嘶哑18例(100.00%),交叉性感觉障碍16例(88.89%),吞咽困难、饮水呛咳15例(83.33%),呃逆12例(66.67%),共济失调12例(66.67%),同侧Horner综合征9例(50.00%),眼球震颤8例(44.44%),对侧肢体痛温觉减退及锥体束征阳性2例(11.11%),头痛2例(11.11%),周围性面瘫、展神经麻痹、听力减退1例(5.56%),上消化道出血8例(44.44%)。查体:眩晕,交叉性感觉障碍,构音、吞咽困难,同侧Horner征及肢体共济失调是Wallenberg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本组资料显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眩晕、呕吐和软腭麻痹,其次为交叉性感觉减退,再者是共济失调与Horner综合征。由于IPCA的变异及侧支循环形成等原因,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也比较复杂。本组18例中1例除有延髓背外侧受损的症状外,还伴有外展神经麻痹、听力减退等症状,2例有对侧锥体束征阳性。

  1.3  影像学检查  18例患者经头颅CT扫描仅1例显示小脑梗死,17例未见异常。MRI检查的18例中有2例未见异常,16例可见延髓背外侧梗死,这其中9例梗死病变仅限于延髓(其中7例病变仅限于延髓背外侧,2例病变侵及半侧延髓);6例延髓合并小脑梗死;1例延髓伴桥脑梗死。

  2  讨论

  经典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指IPCA闭塞引起延髓外侧部缺血所产生的一组病症,首先由Wallenberg报道[1]。IPCA是椎动脉最大且变异最多的分支,在延髓相当于橄榄体下缘,由椎动脉外侧发出,弯曲向后上绕行,于舌下神经根与副神经根之间,经绳状体及延髓前端上方至小脑底面。IPCA的分支有:小脑支、脉络膜支和延髓支,继而发出多级分支,分别供应小脑、第四脑室脉络丛和延髓的背外侧部。由于IPCA的延髓支为终末支,其余各分支均有较广泛的吻合支,故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主要表现为延髓支供血区—延髓背外侧面缺血,临床上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根据延髓背外侧主要解剖结构,其经典症状为:(1)网状结构,此结构中有下行交感神经纤维,此纤维受损表现为同侧Horner征,有时有呃逆;(2)三叉神经脊束及核,受损后出现同侧面部痛温觉障碍;(3)脊髓丘脑束,受损后出现对侧肢体痛温觉减退;(4)脊髓小脑束或绳状体,受损后出现同侧共济失调;(5)疑核、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受损后出现同侧吞咽困难,饮水咳呛,软腭抬举无力,反射减弱或消失,构音障碍;(6)前庭神经核,受损后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本组病例大都有上述临床特征。因延髓支的分布区域大小、范围有很大差异,故小脑后小动脉闭塞表现亦有所不同。部分病例病变范围可向周围扩展,临床出现第6、7、8对脑神经及锥体束受累的表现,出现眼外展受限,周围性面瘫,听力下降,对侧肢体力弱及锥体束征阳性。但实际上,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并非是Wallenberg综合征唯一的病因,血管造影和尸检结果证明基底动脉、椎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闭塞时,均可引起延髓外侧综合征[1]。

  本组18例患者CT检查仅1例显示小脑梗死,这是因为CT扫描受后颅凹骨性伪影干扰,不易发现脑干及小脑病变,而MRI检查16例显示延髓梗死灶,其中6例伴小脑梗死,因此分辨力高,无骨性伪影干扰的MRI更适用于Wallenberg综合征的检查,同时MRI检查显示的病灶部位表明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并非仅仅有延髓支供应的延髓背外侧受累,其他侧支供血区同样可以受累。故MRI检查延髓和小脑同时有梗死者应称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此时不宜诊为Wallenberg或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如果MRI检查只有延髓或延髓和桥脑有梗死灶,应称为Wallenberg综合征或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不宜诊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另外2例MRI检查小脑及延髓均未发现异常信号,临床上均表现为典型的Wallenberg综合征,症状持续1周以上,经综合治疗后恢复好,可能原因为:(1)病灶极小及部分容积效应所致;(2)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3)病程短,MRI尚未能显示病灶[2]。

  【参考文献】

  1  彭维.临床综合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80-581.

  2  沈卉君,周小平,赵怀玉.Wallenberg综合征22例临床及MRI分析.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9(3):291-292.

  作者单位: 434000 湖北荆州,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编辑:田  雨)

作者: 廖忠银方璟孙贵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