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8期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脾胃学术思想浅析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钱氏《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理法方药完善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载医案23例,下卷载诸方药。论治上,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攻不伤正、注重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贯穿始终。兹将其脾胃学术思想浅析如下。1脏腑柔弱实脾调中为法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在......

点击显示 收起

    宋代名医钱乙,字仲阳,是中医儿科学杰出的一代宗师。钱氏《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理法方药完善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载医案23例,下卷载诸方药。钱乙学术造诣精湛,善将前人理论与儿科临床实际相结合,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儿科五脏辨证理论,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论治上,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攻不伤正、注重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贯穿始终。该书集中体现了钱乙在中医儿科医学上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兹将其脾胃学术思想浅析如下。

  1  脏腑柔弱  实脾调中为法

  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关于“变蒸”学说,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钱乙将变蒸论列为卷首,他认为胎儿在母腹中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出生后仍然“脏腑柔弱”,“全而未壮”。初生儿生长力旺盛,其“骨脉”、“五脏六腑”、“神智”,天天都在变易,蒸蒸日上,逐渐向健全方面发展。早在八百多年前已能认识小儿生理特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钱乙将小儿的生理与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由于体质柔弱,抗病力不强,故容易感受外邪侵袭,且发病急,变化快,合并症多,往往表里兼病,寒热夹杂,虚实并见。

  钱乙强调小儿“脾胃虚”的特点,创立了“脾主困”的辨证纲领,“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皆突出了“困”字,困含脾为湿囿之义,脾乏之象,把脾胃病的虚实特点作了高度概括。脾居中焦,五行属土,万物之母,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钱氏宗仲景“脾旺四季不受邪”之说,指出“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并确立了以“实脾”、“调中”为治疗脾胃病的根本大法。钱氏十分注意调治小儿脾胃,不仅把虚羸、积、疳、伤食、吐泻、腹胀、慢惊、虫症等从脾胃论治,并且认为疱疹、咳嗽、黄疸、肿病、夜啼等也与脾胃密切相关,可从脾胃论治。如虚羸是“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泻后脾胃尚弱,不能传化谷气”所致;积是“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脾胃不能传化水谷”所致;诸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腹胀由“脾胃虚,是攻作也”;夜啼是“脾脏冷而痛”;慢惊是“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脾虚生风而成”:咳嗽若“痰盛者,先实脾”;黄疸是“胃热”、“胃怯”;肿病是“脾胃虚而不能制肾”等。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调治脾胃是治疗的关键。

  2  辨证诊治  顾护脾胃为要

  小儿辨证,昔称为“五难”。钱乙根据“小儿脉微难见”,“小儿多未能言,言也未足取信”的实际困难,创立了以望诊为主的五脏辨证。着重以五脏的虚实辨正邪的盛衰,故也称五脏虚实辨证。钱乙在临床上明“五脏所主”,以使人知其常,立“五脏病”,以使人审其变,并提出了“视病新久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小儿为“哑科”,历来诊病首重望诊,有诸于内,必形于诸外。钱乙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而上证”、“目内证”,对于小儿病情的诊断具有现实意义。

  钱乙诊治小儿疾病,往往采用先调治其脾胃,使中气恢复后再治其本病;或先攻下后再补脾健胃;或补脾以益肺、制肾等,总是处处以顾护脾胃为要。如对“伤风”的治疗,钱乙从补脾和胃入手,不为先标后本所囿。对“伤风手足冷”证,钱乙认为“脾脏虚怯也,当补脾后发散”。如“皇都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西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斜,反露晴,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钱乙认为属虚实互见之证,且子病及母,故“肺若虚甚,母脾亦弱,木气乘脾,四肢即冷”。“目微斜,露晴者,肝肺相胜也,肢冷者,脾虚也”。“肝经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实故也”。故钱乙先用益黄散补脾,阿胶散补肺,在“脾虚证退后”,才继以泻青丸、导赤散、凉惊丸治之以善其后。对于肝强胜肺,脾肺两虚,虚实互见之证,治以培土之法而收生金抑木之效。这是钱乙脏腑虚实辨证实际应用之典范。

  3  方药严谨  治病培土为本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载方一百二十首,其中既有古方,又有自制方。钱乙立方遣药选择严谨,化裁精明,善于继承,更善于创新,他善用经方治小儿病,如用“麻黄汤”治小儿伤风发汗,咳嗽喘急。以及用麻黄汤化裁的麻杏石甘汤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钱乙还善于化裁古方,如将《金匮》崔氏八味丸减附桂,取名六味地黄丸治小儿诸病,为《小儿药证直诀》第一方,现已成为大小皆宜的通用方。七味白术散是钱乙治疗小儿脾胃病最有代表性的良方,由治气虚,脾衰肺损,食少体瘦之四君子为主方,加葛根、藿香、木香而成。葛根专入胃,兼入脾,辛甘性平,轻扬并发,入足阳明胃经鼓其胃气上行,生津止渴,解肌退热;藿香专入脾、胃、肺,辛香微温,助脾醒胃,可升可降,化湿浊,止吐泻。木香专入肝脾,味辛而苦,下气宽中,三焦之气要药。尤以中焦为安,中宽则上下皆通。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尤为显效。

  钱乙治小儿病,注重培土为本。如“朱监簿子,五岁,夜发热,晓如故。众医有作伤寒者,有作热治者,以凉药解之不愈。其候多涎而喜睡。他医以铁粉丸下涎,其病益其,至五日,大引饮……”。钱乙认为“夜发热,晓如故”乃脾胃阳虚也,宿食停滞中焦而生热,晓则阳气旺,食稍运,故热退。他医不明,竟误为实热,误投凉药,损其中阳,患儿出现喜睡多涎,脾虚困顿之候,他医复妄用铁粉丸下涎,中气受戕,脾胃津液被劫。钱乙以健脾助运为主,三用七味白术散而愈。张山雷在《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一书中指出:“看似一个板方,轻微淡远,何能起病?实是苦心斟酌,渗淡经营,用法之灵,选方之当,推为圣手,吾无间然”。又“东都王氏子吐泻,诸医药下之至虚,变慢惊”,钱乙认为是脾胃虚寒,当补脾,同时指出“不可别攻”。其间曾出现“不大小便”、“身冷”、“闭目”、“失音”等证。钱乙仍坚持培土为主,而不同意通利,这是根据《素问·标本病传论篇》“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且必调之,乃治其他病”的原则取得预期效果的典型病例。钱乙治疗诸病验案,每一例皆有独到之处,触类旁通,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

  4  钱氏学术  后世医家之宗

  钱乙五脏虚实辨证的学术思想不仅在儿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世诸家学说的兴起都有深远影响。如南宋易水派创始人张元素对钱乙学术有深刻研究,治小儿多宗钱乙。他治肝风用钱氏泻青丸:治肺热用钱氏泻白散;治心热用钱氏一味黄连泻心汤;治脾热用钱氏泻黄散,其“五脏补泻法”实际上是钱乙五脏虚实辨证的发展,元代滋阴学派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是钱乙“阳盛阴虚”之说的发展,而丹溪的大补阴煎与钱乙六味地黄丸有异曲同工之妙。

  钱乙的脾胃学术思想同样对后世医家影响至深。李东垣脾胃论的形成与钱乙脾胃学说有相承关系,李氏受钱乙“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的启发,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钱乙所立的异功散、白术散深受李氏的推崇,李氏创立的补中益气汤、调中汤、益胃汤等方药的组成也包含着钱乙补脾健胃的心机。钱乙治疗杂病从脾胃收工亦有后世之师。如明·吴昆在《医方考》中明确提出“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

  总之,钱乙在学术上远溯灵素,近师南阳,结合儿科,师古不泥古,无论在辨证诊法上,还是治法方药上都对中医儿科的进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后世医家称钱乙为中医儿科学之创始人,把钱氏《小儿药证直诀》誉为第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备受世人敬仰。


  作者单位: 646000 四川泸州,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儿科

  (编辑:丁  薇)

作者: 戴世银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