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8期

经络实质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经络实质研究一直是中外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虽然有学者提出经络与神经系统、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皮层内脏系统、生物控制系统、第三平衡、信息论等密切相关,但这些都未能解释经络实质,“类分化细胞集合论”的提出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经络的实质问题。1经络客观存在性经络是客观存在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佐证:古典......

点击显示 收起

    经络实质研究一直是中外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虽然有学者提出经络与神经系统、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皮层内脏系统、生物控制系统、第三平衡、信息论等密切相关,但这些都未能解释经络实质,“类分化细胞集合论”的提出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了经络的实质问题。

  1  经络客观存在性

  经络是客观存在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佐证:古典医著中大量有关“经络”的论述;气功状态下“气”在经络中的感传现象;病邪传注途径现象;几千年来中外利用经络理论指导的针灸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近年来大量学者进行的经络现象研究如通过对经络的“客观检测”(经红外线辐射显示、高频高压电场下放电、放射性核素成像等方法)证明人体体表存在着某种与古代经典著作中记载的经脉循行路径基本一致的轨迹;有学者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来研究,发现人体活体细胞对于机械刺激的凝胶收缩反应是借助细胞连接结构自动进行传布的。研究证实,针刺经穴诱发的循经感传活动其实具有活体细胞的刺激——反应——传导耦联特征[1],从活体细胞实验研究这一角度证实了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

  2  经络实质的研究

  2.1  传统经络学理论  传统医学理论认为: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上下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分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显然传统经络学理论缺乏阐述有关经络实质的内容,对经络的描述是粗糙而抽象的,再加上“气血、阴阳、脏腑”等传统医学名词术语本身存在的不易理解性且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气血、阴阳、脏腑”的实质也是一个迷,所以如何运用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对经络进行科学的定义就显得尤为必要,但要对经络进行科学的定义,必须研究并明白经络的实质是什么。

  2.2  经络实质的研究历程  近几十年来,中外不少学者对经络的实质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而最为热点的课题就是对经络的实质结构与感传功能的研究;也有学者从经络现象的研究以欲达到对经络实质的研究,但面对丰富多变的经络现象,动用了几乎所有的解剖学研究方法却始终无所获;1989年国家科委将《经络的研究》列为国家攀登计划首批12个项目之一,并于1993年正式实施;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边缘学科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才更加微观地认识到人体结构、功能活动的发生、调控等方面的客观运动变化规律,为经络的实质研究找到了突破口。综合国内外与经络研究相关的内容,发现经络与神经、神经体液、皮层内脏、生物控制系统论、第三平衡论、信息论、电磁波等密切相关。回顾所有对经络的研究,大多是从针感、病邪的传注途径、相同或相近功效的腧穴连接线径着手的,这样所得出的结论不但抽象、空洞,而且还一直误导着对经络本质的研究方向。既然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就一定有其物质基础,并且这种物质基础必须是存在于生物体内,而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病毒、类病毒因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除外),对大多数高等多细胞生物来说,其细胞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化。经络就是这些分化细胞与其胞间质集合的功能表现(简称“类分化细胞集合论”)。所以一切分化细胞及其胞间质是构组经络的物质基础,某一类分化细胞及其胞间质全部的集合,就构组成一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单位——经络。事实上目前已有学者从细胞的胚胎来源来研究,认为由于个体发生过程的连续性,以微管蛋白为核心的细胞过膜连接结构为主的分子解剖学通道是形成经络最原始构架的观点,的确从胚胎发育方面去研究分化细胞发生的全过程有利于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只是由于受到现代生物解剖学的影响,非要找到经络的组织解剖学特点,从而将我们引导到错误的研究方向上去。

  经络与现代解剖学中的组织、器官概念完全不同,现代细胞生物学定义组织是一类或几类特殊的细胞及其胞间质一起组成的聚集体;器官是不同的细胞、组织构成一定的功能结构单位。所以经络不完全归属于某一组织或器官,但经络的确客观地存在于各组织、器官之中;由于组织或器官在细胞构组上的复杂性,经络混存某一组织或器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低等单细胞生物向高等多细胞生物进化时,细胞出现功能分化,这是经络形成的前提条件,细胞分化的目的是使生物体功能多样化以更适应不停变化的自然界,直至最终组织、器官形成,不过在组织、器官形成的同时,经络仍以其固有的功能系统存在下来。生物体的细胞功能分化与生物进化密切相关,细胞的功能分化程度决定了经络的复杂程度。当生物体细胞的功能分化越低,所形成的经络就越简单,反之,生物体细胞的功能分化越高,其经络的构成就越复杂;也就是说生物进化的程度越高,其经络系统就越复杂,所以经络并非人类所特有。在此之前,由于对经络实质的认识不清,无法把握对经络研究的方向、方法问题,以至造成许多对经络实质认识上的混乱,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将经、穴的位置倒置——“经就是功能相近或相似的穴的连线”,从而对穴作出极为错误的定义(见后内容)。所以未来对经络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界定出哪些分化细胞参与了经络的构组;(2)实验研究“经络与细胞分化的性、量关系”;(3)经络的重新分类与定义;(4)经络功能的潜在挖掘与影响因子相关研究;(5)经络布化结构特点的研究……在方法上仅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是完全不够的,要运用一切自然因素(物理、化学与人的因素),作为刺激和检测的手段或工具,更佳客观、全面地反映经络的实质。经络的结构与分化细胞在生物体中的布化密切相关,而分化细胞在生物体中的布化受基因控制。这种控制表现在基因从时间序、空间结构序和功能序3个方面将这些功能分化细胞布化到各组织、器官中。把具有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分化细胞及其胞间质归为“类”,一类分化细胞及其胞间质的全部集合就构成一特定功能的经络,生物体经络的全部联合就构成一个完整的经络系统。

  2.3  理解“基因按时间序、空间结构序和功能序”3个方面将分化细胞布化到生物体内  分化细胞在生物体内布化具有明显的时间序、空间结构序和功能序特征,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进行细胞分化?分化细胞在什么时候布化到生物体的什么位置上?在这一位置上布化分化细胞多少?布化哪几类分化细胞?分化细胞将在什么时候处于什么样的功能状态?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基因的控制完成的。经络是靠分化细胞的类、量和序3个方面来实现的。具体地讲,经络是由两类或两类以上的分化细胞,在序的控制下通过量的变化来实现的。生物体的某一经络,都是由同一类功能分化细胞及其胞间质所组成的,但因为序的原因,同一经络上分化细胞及其胞间质存在明显量的差异,这种量的不一,就出现了经、络之分,量多者为经,量少者为络,所谓多少是指一个单位时间内活动于单位解剖剖面下某类分化细胞及其胞间质的数量总和。用公式表示:ρ=t·(α+β)/s(其中t为时间,以秒为单位,α是类分化细胞的总数,β是胞间质的量,s是解剖剖面的面积)。

  功能分化细胞与其胞间质是经络构组的物质基础,是决定经络功能的最主要因素,但“信使连接通讯”几乎是所有经络都具有的共同功能之一,所以一直以来由于对经络实质的不清楚,将经络的“信使连接通讯”功能错误地理解为经络功能的全部,再加上将针感传导理解为传统经络现象的最主要特征,从而错误地引导人们将“神经系统理解为经络的实质”;其实由于分化细胞的复杂性,经络的功能也是多样而复杂的,除经络的“信使连接通讯”功能外,尚有营养功能、防御功能、构架与填充功能等。

  经络的功能发挥受着许多因素的控制,这些因素一方面是源于生物体自身,另一方面来源于外周环境的影响。所以生物个体在什么时候发挥什么经络功能,发挥多大功能与自身基因、天体运行规律和有无其他临时刺激因子密切相关。分化细胞存在辈、代关系,所谓辈就是同母横层关系,所谓代就是同宗纵阶关系,正因为所有的分化细胞都是由最初的精母细胞所分化而来,分化细胞再通过“类”与“量”的非均匀性布化以实现由分化细胞所构组的经络在关系上达到和协与统一。

  3  经穴与经络的关系

  《内经》对腧穴的论述较为全面,但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国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各版中医院校教材对腧穴作过6次定义:从最初的腧穴是“经络之气交会输注的部位”,到最后的“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其实一直以来由于对经络实质问题的不清楚,造成了对经穴的实质认识也是模糊、含混不清的,从而造成历史上将“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天应穴(阿是穴)3类”的错误认识,其实经穴就是腧穴。

  3.1  经穴的实质以及经穴与经络的关系  经穴是经上的特殊功能单位,是经中分化细胞及其胞间质相对富集、形成具有与经络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一个特殊功能场所。如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等组织研究的《胃经腧穴与结缔组织构造和钙元素富集的关系》就已经论证了这点。

  3.2  经穴的生理功能与构组该经的分化细胞的类及其胞间质直接有关  同一经上的经穴在功能上的差异由分化细胞及胞间质的量、所处的空间结构序和时间序3个方面所决定,所以经穴都存在于经上,且同一经上的经穴因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也不完全一样;络上无穴,原因是构组络的分化细胞与胞间质本身在布化上的特点——少而疏散,分化细胞与胞间质的富集现象很少发生。分化细胞在基因的控制下按自身时间序、空间结构序和功能序的规律特点广泛地布化于机体各部,尤其生物体中一些特殊的组织、器官是分化细胞大量富集的场所。它们已经不仅具有经穴的一般功能,而且还控制和影响该类所有分化细胞的功能活动,所以它们的一部分以脏腑(中医学概念)的名义完全从经穴的概念中独立出来,但又由于组织、器官不完全是某一类分化细胞所构成的,这就是造成中医学中的脏腑与西医解剖学中的脏腑有些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原因所在。

  3.3  衡趋化法则  宇宙下的任何一个物质对象,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协和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质、能布化在时间序和空间结构序上都是围绕一个自然法则在进行——衡趋化。对一个生物体而言,其细胞的功能分化不论多么复杂,经络的功能总是互制而统一的。而处于经上的经穴在功能上一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另一方面各经穴的作用又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从时间序和空间序上来讲,具有“近亲远疏”的特征。简单地讲就是一个事物的许多子对象在属性上表现为与时间、空间密切相关,同一时间内空间越相邻的子对象越具有同性特征;时间离得越久,空间隔得越远,子对象就越具差异性,这就是自然界的“近亲远疏”规律。对经穴而言,由于细胞的功能分化是受生物的时间序、空间结构序控制的,再加生物细胞发育过程的连续性,就决定了经穴同样也具有与时间、空间上的“近亲远疏”规律。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同一生物个体的分化细胞虽然在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分化细胞在物质组成成分上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各物质存在于分化细胞中的比度不一和空间结构序不同,代表生物全息论的克隆技术已完全说明了这些。所以一个生物体的某一局部的多个经穴,尽管不属同一经脉,但在功能上存在着许多相同、相近和相似的特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某处患病,既可以取同经上的经穴,也可取他经之穴治疗的原理所在;同时也解释了局部患病局部取穴为主的治病道理(德国陶道自然疗法研究中心陶景怡博士发明的群针术其治病原理即在于此)。

  3.4  影响经穴生理功能的其他因素  经穴的生理功能一方面由分化细胞及胞间质的类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受时间序和空间结构序的影响。比如:A经上的A1穴由分化细胞a及其胞间质所组成,由于时间序(指年龄大小和四季变化)的不同,A1穴的生理功能也存在差异;同样位于A经的A2穴、A3穴、A4穴……也由同一类的分化细胞a及其胞间质所组成,但由于空间结构序(上下、内外)的不同,A1穴、A2穴、A3穴、A4穴……在功能上也存在差别,只是它们仍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A1穴、A2穴、A3穴……An穴呈逐级递变,也就是相邻近的A1穴与A2穴、A2穴与A3穴……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许多相似或相近性,而彼此较远的A1穴和An穴在生理功能上就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研究经穴的生理功能不但要研究构组该经的分化细胞,同时还要结合时间、空间来分析,这就涉及到传统医学中的运气学说理论的内容。经穴的功能发挥与刺激因子直接相关。不同的分化细胞对同一刺激因子与同一分化细胞对不同的刺激因子具有不同的反应,所以通过经穴对刺激因子的反应研究有助于理解经穴的实质。传统的经穴刺激不外有针刺、灸法、拔罐和外力的机械点按,现代还补充了穴位注射、能量波的照射、埋线等新方法。不过这些经穴刺激的方法都是些表面性的,没有经穴刺激实质性内容。经穴的刺激分为体外因素与体内因素,但所有的因素不外乎“能”与“质”两大因素的改变。如果将经穴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象来研究,其“能”、“质”、“性”处于相互协和统一的状态,什么样的“能、质”状态,就有什么样的功能表现,即“性”,当“破坏”了经穴原有的“能、质”状态时,则“性”也将发生改变,所以对经穴的刺激本质上就是对经穴局部“能、质”状态的改变,不论经穴的“能”或“质”是增还是减,改变后的系统将重新对系统内的“能”、“质”进行平衡布化,从而引起功能(性)的改变,另外由于经穴本身的相对稳定性,也即“能”、“质”状态的相对稳定,增加的“能”、“质”在衡趋化过程中将不断地向外释放;减少了的“能”、“质”将在平衡趋化过程中不断地从周围获取,从而引起邻近经穴的反应,在这些反应中,以同类分化细胞构组的同经穴和距离较近的异经穴反应最为明显。1994年6月通过鉴定的由南通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邵政一等研究的《经穴类半导体特性的药理学实验研究》课题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目前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资料表明,有机体几乎所有分化细胞对所有刺激、调控作用的反应,首先都是从细胞膜的信号转换开始的,细胞内的众多信号传导序列经常存在着一些自动的“作用交叉点”即某一信号传导序列的某种蛋白质可以同时又是另一信号传导序列的作用环节,从而使得不同信号传导序列之间可以发生直接的转化,人们称其为细胞信使级联现象[2]。

  3.5  经穴刺激后反应  感传现象不完全是所有经穴刺激后反应的全部。例如超声波或次声波,一些短波谱射线对经穴作用时,生物个体不会产生“气感”,但对经穴“能”的加持是客观存在的,反应也必然客观存在,只是检测的手段与方法不同而已。所以对经穴采取什么样的能刺激或质刺激以获取相应所需的功能效应将是针灸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经穴中的分化细胞及其胞间质在受到刺激后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反应称之为经穴效应,生理状态下经穴效应是动态改变的,掌握这点,对于理解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的实际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对于理解临床实际操作中的补泻手法提供理论依据。经穴效应可以用穴应性与穴应值来表示。穴应性是经穴效应的功能性化反映;穴应值是经穴效应的量化反映。目前尚不能对穴应值进行测定,原因是穴应值是一个较为复杂综合的变量值,是以后针灸研究的重点。虽说在国内,自1958年张协和首创经络测定仪以来,先后试制出了各种类型的探测仪,并对人体经穴从电参数多方面进行测值,以欲从电流(I)、电阻(R)、电感(Z)、电容(L)、频率(F)、电压(V)、波型(M)等参数的变化来了解经穴效应,不过由于所应用的方法及所收集的数据存在局限性,所以这种所谓的“客观检测”存在着非客观的成分。针灸治疗的实质就是以特定的刺激因子通过作用某些经穴以获取需要的经穴效应,来对机体进行衡趋化的调整过程。

  “类分化细胞集合论”以全新角度阐述了经络的实质,为经络实质的深入研究指引了方向,未来经络的研究重点将是经络类的重新定义,分化细胞的类、量与经穴的关系,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因子对经穴的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  E·J·安布罗斯,D·M·伊斯蒂.细胞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263.

  2  刘永全.整合素与信号传导.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0,23:33.

  作者单位: 408200 重庆,丰都县人民医院

  (编辑:于  伽)

作者: 代启彬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