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8期

穴位透刺结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70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笔者自2003年1月~2005年6月在张力平衡针法的启发下,采用穴位透刺法治疗中风偏瘫7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2治疗方法1。3针刺手法偏瘫患者上肢常呈挎篮样屈曲,肩下沉,臂内旋,上肢使诸关节屈曲的上肢屈肌呈亢进状态,上肢伸肌呈弛缓状态。在上肢透刺时从外侧(阳经)穴位进针,得气后,行强刺激提插捻转手法......

点击显示 收起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其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给病人及家属带来极大痛苦和负担。笔者自2003年1月~2005年6月在张力平衡针法的启发下,采用穴位透刺法治疗中风偏瘫7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43~75岁;病程1~6个月。所有患者均经上级医院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1.2  治疗方法

  1.2.1  取穴  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髀关,曲泉透膝阳关,三阴交透绝骨,丘墟透申脉。随症配穴:口眼歪斜者加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语言蹇涩者加风池透风府;肩凝不举者加腋缝透胛缝;若见足内翻外旋者加商丘透照海;足下垂者加解溪透中封。

  1.2.2  针具  30号2~5寸不锈钢毫针,根据部位选择不同尺寸针具。

  1.2.3  针刺手法  偏瘫患者上肢常呈挎篮样屈曲,肩下沉,臂内旋,上肢使诸关节屈曲的上肢屈肌呈亢进状态,上肢伸肌呈弛缓状态;下肢常呈强直外旋,骨盆上抬,足内翻,行走划圈样步态。下肢伸肌呈亢进状态,屈肌弛缓[1]。在上肢透刺时从外侧(阳经)穴位进针,得气后,行强刺激提插捻转手法,然后向内侧(阴经)穴位透刺,行均匀柔和捻转手法,以内侧穴位有胀麻感为度。下肢针刺时,若透刺两穴分属阴阳两经,则从内侧(阴经)穴位进针,得气后行强刺激提插捻转手法,然后向对侧穴位透刺,行均匀柔和捻转手法,以对侧穴位有胀麻感为度。若透刺两穴同属阳经,则针刺得气后行弱刺激手法,后向相应穴位透刺,以得气为度。若透刺两穴皆属阴经,则针刺得气后行强刺激提插捻转手法,后向相应穴位透刺,并行强刺激手法。行针时间为1min,留针20min后取针。针刺环跳穴时,使针感传至足尖。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再继续下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2]  治愈:瘫痪肢体恢复,生活基本自理;显效:瘫痪肢体有明显改善,生活大部分可自理;有效:瘫痪肢体有改善,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瘫痪肢体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观察表  (略)

    由上表可知,透刺结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病程在3个月内治疗效果显著,显效率达88.63%,3个月以上者随着时间延长,治疗难度加大,显效率仅为73.08%。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8岁,工人,初诊日期:2004年7月14日。主诉:左侧肢体瘫痪1个月。患者1个月前因激动而突感头痛、头晕,左侧肢体无力,被家人急送中国人民解放军161医院急救。CT提示:脑出血(基底节区)。住院治疗15天,后经人介绍来我所针灸治疗。查体:患者神志清,头晕、头痛,吐词尚清晰,左肩下垂,左臂痉挛,内旋呈挎篮状,大拇指僵硬,其他四指可小范围活动。左腿僵硬,足内翻外旋,弧形步态。血压:150/90mmHg,心率74次/min,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滑。中医诊断:中经络(风痰阻络),西医诊断:脑出血。治则:利湿化痰,疏通经络。取穴:百会透前顶,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髀关,曲泉透膝阳关,三阴交透绝骨,商丘透照海,丘墟透申脉。

  操作手法:患者仰卧位,百会穴沿皮刺得气后,循督脉向前,透刺至前顶穴。取肩髃穴(医者左手托起患者左上臂)、曲池穴,进针得气后,行强刺激提插捻转手法。肩髃穴针感满布肩部并向臂部放射。曲池穴针感放射至前臂及手指。合谷穴针刺得气后行柔和捻转手法。然后分别向极泉、少海、劳宫穴透刺并行柔和捻转手法。针环跳穴时须使针感传至足尖,丘墟穴须使针感满布外踝,再向髀关穴、申脉穴透刺,行柔和捻转手法。针曲泉、三阴交两穴,得气后行强刺激提插捻转手法,再向膝阳关、绝骨穴透刺,并行柔和捻转手法。商丘穴针刺得气后行强刺激捻转手法,令酸胀感满布内踝,再向照海穴透刺。各穴行针时间均为1min,留针20min后出针。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上、下肢痉挛状况缓解,可配合穿衣,手可握拳。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生活完全自理,恢复正常。

  4  讨论

  中风偏瘫病人特有的异常姿势为上肢呈挎篮样屈曲,臂内旋,上肢诸关节屈曲。颈向患侧侧屈,躯干向患侧弯曲。下肢强直外旋,骨盆上抬,足内翻,行走呈划圈样步态。其病理机制为:大脑损伤后,由大脑支配的高级运动功能受到抑制,失去对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级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即中枢痉挛性瘫痪。由于高级中枢的抑制性指令消失,导致脊髓反射亢进,出现以抗重力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的肌痉挛,即支配抗重力肌的运动神经元(下肢为伸肌,上肢为屈肌)兴奋性增加,牵张反射活化而呈现亢进状态,形成偏瘫特有的异常运动模式。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时引起的肌痉挛模式[1]。“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多中心临床评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技术研究整理项目。其根据中风偏瘫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学特点,提出选择上肢屈肌侧(阴经穴位)和下肢伸肌侧穴(阳经穴位)用弱刺激手法(均匀柔和的捻转手法)。上肢伸肌侧穴位(三阳经穴位)和下肢屈肌侧穴位(足三阴经穴位),用强刺激手法(提插捻转手法)以兴奋非优势肌群,抑制优势肌群,达到调和阴阳,恢复伸、屈肌张力的动态平衡[3]。

  《难经·二十九难》记载“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从脑卒中偏瘫病人临床表现看正是由于阴阳经脉气机失调所致。透刺为针灸治病方法之一,具有一穴贯两经,沟通阴阳经经气的功能。本组取穴均为关节附近阴阳两侧穴位。应用透刺手法可达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调和阴阳经经气的功效。另外,针刺一穴,从皮下深处透至另一穴,减少另一穴对皮肤的刺激,保护营卫之气,具有取穴少,痛苦小,病人易于接受并坚持治疗。

  现将穴位透刺与张力平衡针法相结合,对透刺两穴分属阴阳两经者上肢从阳经穴进针,下肢从阴经穴进针,采用强刺激提插捻转手法以兴奋非优势肌群,然后透刺至对侧穴,行均匀柔和捻转手法,以抑制优势肌群,达到阴阳调和,恢复伸肌、屈肌张力的动态平衡,促进偏瘫肢体的恢复。本法安全、经济、有效,操作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永善.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3  章薇.张力平衡针法在中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医生,2004,32(6):39.

  作者单位: 430011 湖北武汉,武汉市江岸朱吉军中医内科诊所

  (编辑:杜文燕)

作者: 朱吉军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