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19期

中医药治疗中风51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中风又名“卒中”,多因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原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并走于上而引起,以猝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为表现,亦有未见昏仆,而仅有症状者,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之风邪相似,故名为中风,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相同,病因方面认为本病的......

点击显示 收起

     中风又名“卒中”,多因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原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并走于上而引起,以猝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为表现,亦有未见昏仆,而仅有症状者,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之风邪相似,故名为中风,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相同,病因方面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因素有关。

  1  病因病机

  1.1  积损正衰  年老体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思虑烦劳过度,气血亏损,致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逆乱于上而发生本病,火极风动,血虚液燥,可以动风,内风旋转必气大俱浮,迫血止涌而致中风危候。

  1.2  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饥饱失宜,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闭清窍而致。肝火内炽,炼液成痰,至肝风夹痰火横窜经络,痰阻脉络,蒙闭清窍而致。

  1.3  情志所伤  五志过极、心火亢盛、肝阳暴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逆上,心神昏冒而致,故《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

  1.4  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筋失养而致。

  1.5  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素问·调经论》谓:“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一”。故易发生本病,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旋动而致本病。

  总之中风的病因病机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而致,故《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并经过相关检查(特别是CT检查)而确诊,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34岁,平均63.5岁;其中39岁以下2例,40~49岁9例,50~59岁15例,60~69岁13例,70~79岁11例,80岁以上1例;51例病人中,脑出血12例,脑缺血39例(脑梗死36例,脑血栓形成3例)。

  2.2  治疗方法  中风的病因病机多为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肝阳化风,气血并逆而致,辨证多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故以镇肝熄风汤为基础。怀牛膝、玄参、天冬、龙骨、牡蛎、代赭石、茵陈、龟板、白芍、川楝子、麦芽、甘草,随症加减,并静滴清开灵注射液40~60ml。缺血性治疗,静滴灯盏花素注射液30ml(10ml/支)或15ml(15ml/支),根据病情轻重可选加血塞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出血性治疗,根据出血量,先行止血治疗2~3周后,再行静滴灯盏花素注射液20ml(10ml/支)或100ml(5ml/支)。患肢推拿按摩、被动功锻炼治疗。

  2.3  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辨证诊断疗效标准》,经过治疗51例病人中,治愈36例,好转12例,无效3例(1例并发阑尾炎转入他科治疗,1例病情加剧放弃治疗,1例因其他原因放弃治疗)。

  3  病案举例

  例1,患者,女,51岁,患者因“晨起时突然出现口眼斜,言语蹇涩,左侧肢体半身不遂3h”入院,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时有头晕目眩,烦躁,纳寐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查体:T 36.2℃,P 68次/min,R 18次/min,BP 120/70mmHg,精神差,神清合作,言语困难,口角向右侧歪斜,左侧鼻唇沟较右侧变浅,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敏感,颈稍强,心、肺(-),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左侧肢体运动受限,左侧上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左侧巴氏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ST-T改变,CT:右颞叶大面积脑梗死(约5cm×5cm),血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电解质、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入院诊断:中风—中经络(右颞叶大面积脑梗死);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15g,天冬15g,玄参12g,代赭石12g,牡蛎15g,龟板15g,龙骨15g,白芍12g,川楝子6g,茵陈12g,麦芽6g,甘草6g水煎服,1剂/d,静滴清开灵注射液40ml,灯盏花素注射液30ml,血塞通注射液0.5g。患者入院当晚不省人事,二便失禁,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滴3次/d,治疗6天,神志转清,20%甘露醇250ml改为2次/d,治疗10天,20%甘露醇改为1次/d,治疗13天,停用20%甘露醇,经治疗20天,症状消除,左侧上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期间患肢行推拿按摩及吸氧治疗。

  例2,患者,男,72岁,患者因“饮酒后失语,右侧肢体半身不遂3h”入院,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纳寐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脉弦。查体:T 37℃,P 80次/min,R 20次/min,BP 177/95mmHg,精神差,神清失语,瞳孔等大等圆(双侧直径3mm),对光反射迟钝,颈软,心、肺(-),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右侧上下肢肌力为0级。神经系统检查:右侧肱二、三头肌腱、膝腱、跟腱反射消失,病理性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心电图:ST-T改变;左室肥大。CT:左侧丘脑出血(1.6cm×1.6cm)。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电解质均正常。入院诊断:中风—中经络(左侧丘脑出血);肝肾阴虚,肝阳暴亢。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方药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15g,玄参12g,麦冬12g,天冬12g,茵陈12g,龙骨15g,牡蛎15g,黄芩12g,大枣12g,钩藤12g,石决明12g,杜仲12g,全虫3g,蜈蚣1条,水煎服,1剂/d。静滴清开灵注射液60ml,并行静滴止血敏、止血芳酸及脱水治疗14天后,停用止血及脱水药物,增加静滴灯盏花素注射液20ml,治疗23天后,CT示:左侧丘脑病灶完全吸收,但形成低密度梗死灶,住院55天,症状明显改变,右侧上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正常,其间配合吸氧、口服尼群地平片10mg 3次/d,寿比山片2.5mg 1次/d,心达康片10mg 3次/d,并行推拿按摩、被动功能锻炼治疗。

  例3,患者,男,59岁,患者因“看电视后,突然左侧肢体半身不遂,言语蹇涩10h”入院,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口眼斜,神疲肢倦,纳呆少寐,二便调,舌边尖红,质淡红,苔黄,脉弦细。查体:T 36.5℃,P 80次/min,R 18次/min,BP 120/85mmHg,精神尚可,言语困难,口角向健侧斜,伸舌左偏,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敏感,颈软,心肺(-),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增强,患肢皮感较健侧减弱,生理性神经反存在,病理性神经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正常,CT:右豆状核区脑出血(4.5cm×2.5cm×5cm,占位明显,周围水肿,左侧脑室受压变形),肝功、肾功、凝血常规、血脂、血糖、电解质均正常,既往有高脂血症。入院诊断:中风—中经络(右侧豆状核出血);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药拟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15g,天冬12g,玄参12g,代赭石12g,龙骨12g,牡蛎12g,龟板12g,白芍15g,川楝子9g,麦芽6g,茵陈12g,甘草3g,水煎服,1剂/d。静滴清开灵注射60ml,并结合静滴20%甘露醇注射液12天,止血芳酸注射液,止血敏注射液20天后,给予静滴灯盏花素注射液10ml,中药守上方加全虫3g,蜈蚣2条,治疗56天,症状及阳性体征消除,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5级,CT复查:右侧外囊区血肿已完全吸收,局部呈低密度表现,其间配合口服三七总苷片50mg,3次/d,推拿按摩及针刺治疗。

  例4,患者,男,79岁,患者因“四肢无力1天”入院,尤以左侧肢体为甚,肌肤不仁,伴头晕目眩,神疲肢倦,时有咳嗽,咳痰,言语蹇涩,纳寐可,二便调,舌边尖红,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查体:T 36.7℃,P 76次/min,R 18次/min,BP 140/90mmHg,精神尚可,神志清,合作,自主体位,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敏感,颈软,头、肺(-),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肌力:左上肢2级,左下肢3-级,右侧上下肢3级,肌张力正常,生理性神经反射存在,病理性神经反射未引出。实验室及辅助检查:CT:(1)左枕叶及右侧脑室体部旁脑梗死;(2)左右顶叶钙化灶;心电图:正常;血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常规、血脂、血糖均正常,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2级、中危组。入院诊断:中风—中经络(多发性脑梗死);肝肾阴虚。治法:滋肝养肾,潜阳熄风。方药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20g,天冬15g,玄参15g,当归15g,龟板15g,茵陈12g,龙骨12g,牡蛎12g,白芍12g,蜈蚣1条,全虫3g,丹参15g,红花9g,川芎12g,水煎服,1剂/d。静滴清开灵注射液40ml、灯盏花素注射液15ml,红花注射液20ml,治疗45天,四肢肌力基本正常,其间配合口服三七总苷片50mg,3次/d,脑复康片0.8g,3次/d及推拿按摩治疗。

  4  讨论

  中风不仅危及生命,而且给患者造成长期或终身的感觉、运动障碍,是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疾病,是目前第二致死、第一致残之疾病,中风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防止病情加深加剧,改善患者的预后,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供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合并症及再发,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除早期血肿抽吸或脑外科手术治疗,利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文中所举病例、病情有轻有重,起病有诱因或无诱因,病灶的范围大小不同,就其治疗目的在于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镇肝熄风汤具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的作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降低血小板黏附率,能改善大脑、肢体的供血。推拿按摩及被动功能锻炼促进患肢气血运行,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肌力感觉恢复,再结合社会、职业康复,从而使患者早日恢复生活自理。

  总之,采用中医药治疗中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有利于社会。

  作者单位: 678000 云南保山,保山市中医医院

  (编辑:杜文燕)

作者: 周再华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