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20期

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36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结核性脑膜炎是最严重的结核病,也是一种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过去死亡率近乎100%,自从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合并使用激素后,虽使其病死率由25%~40%降至15%以下,但致残率仍较高。为此,我们于2002年5月~2004年5月共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药的方法治疗结核性脑膜炎36例,效果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均为住院......

点击显示 收起

  结核脑膜炎是最严重的结核病,也是一种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过去死亡率近乎100%,自从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合并使用激素后,虽使其病死率由25%~40%降至15%以下,但致残率仍较高。为此,我们于2002年5月~2004年5月共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药的方法治疗结核性脑膜炎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为住院患者,经病史、体格检查、CSF及X线胸片、头颅CT检查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排除其他脑血管意外及炎症。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0~64岁,平均28岁;合并肺结核23例,头痛34例,意识障碍18例(嗜睡2例,意识模糊7例,浅昏迷6例,深昏迷3例),精神症状4例,动眼神经麻痹4例,肢体瘫痪4例,尿潴留3例,尿失禁6例,病理反射18例。脑脊液均为渗出液,蛋白定量180~620g/L,平均3163g/L,脑脊液压力1145~3192kPa。

  1.2  治疗方法  常规采用SRHZ方案强化抗痨治疗。成人:INH 700~900mg,RFP 600mg,PZA 1500mg,SM 750~1000mg,每日1次。儿童:INH 15~20mg/kg,RFP 10~15mg/kg,PZA 20~30mg/kg,SM 20mg/kg,每日1次。疗程:INH静滴2~3个月后减量改为口服,共18个月,RFP 12个月,PZA6个月,SM3个月。另外在常规应用脱水剂、糖皮质激素及支持治疗反复3次,再测脑脊液压力,最后1次注入生理盐水5ml+异烟肼100mg+地塞米松5mg共25ml,酌情决定置换次数,2或3次/周,10~14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结核性脑膜炎症状、体征消失,无合并症,CSF实验室检查正常2次;明显好转:症状、体征消失,无合并症,CSF有轻度异常,细胞数在(0.08~0.2)×109/L,蛋白质0.4~0.6g/L;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有并发症,CSF有显著好转;无效:经4次治疗后CSF及全身症状无好转及恶化。

  1.4  结果  36例患者平均治疗5~20次,痊愈32例,好转2例,无效2例。

  2  讨论

  脑脊液内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因此,鞘内给药,确保抗结药物在脑脊液中的有效浓度,是防止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症、后遗症的有效手段,抗结核药大多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如异烟肼脑脊液药物浓度相当于血清药物浓度的20%~90%,利福平为10%~20%,链霉素为20%,炎症反应时药物较易通过血-脑屏障,但脑脊液中有效药物浓度仍较低。

  作用机制:(1)可减少脑脊液总量,降低颅内压力;(2)清除红细胞及其产物,减轻对脑膜的刺激,迅速缓解头痛、恶心等;(3)注入生理盐水,既能使颅内压力保护相对稳定,又能稀释脑脊液,降低脑脊液内蛋白含量。地塞米松能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同时可对抗氧自由基,减轻脑水肿,减少颅底及椎管内的粘连和脑脊液循环阻塞。

  (编辑:乔  晓)

  作者单位: 466001 河南周口,周口市中心医院

 

作者: 董宇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