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3卷第20期

苦参的研究近况和发展前景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苦参的主要有效成分苦参类生物碱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等广泛的生理活性,近年来苦参的研究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苦参的分析方法及其药物动力学的最新进展与研究动向。【关键词】苦参。药物动力学苦参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sophoraflavescensAit。...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苦参的主要有效成分苦参类生物碱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等广泛的生理活性,近年来苦参的研究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苦参的分析方法及其药物动力学的最新进展与研究动向。

  【关键词】  苦参;分析方法;药物动力学
  
  苦参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常见于沙地、山坡、灌丛、草地,全国各地广泛分布。苦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药物之一,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文字记载。苦参中已提取分离鉴定出百余种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种生物碱和黄酮,其次还有挥发油、脂肪酸、游离氨基酸等成分。生物碱主要为喹嗪啶(quinolizine)类生物碱,如苦参碱(matr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极少数为双哌啶类(dipiperidine-type);黄酮类化合物多数为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少数为黄酮、异黄酮、查耳酮及其醇,其中仅有3种为苷;挥发油成分以二十烷烃为主要成分,就结构类型来看,以烯烃为主,其次为烷烃和醇类,尚含酸、醛、酮、酚等,再次为脂肪酸,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

  近年研究表明,苦参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其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等生理活性;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白内障的作用,对cAMP磷酸二酯酶的抑制活性、抗炎活性,对磷酸酶Cγ1(PLCγ1)的抑制活性,抗癌活性,酚类物质具有抗病原体作用,抗心律失常作用等生理活性。其中,最有开发前景的是其在抗肿瘤、治疗乙型肝炎、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等方面的药理活性。近年来,国内外均较为重视苦参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苦参中的分析方法及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  分析方法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1.1 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张毅[1]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苦参中苦参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KromasilC18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乙腈∶磷酸盐缓冲液(pH 7.6)∶三乙胺(15∶25∶65∶0.1,用磷酸调至pH 7.8)为流动相,220nm为检测波长。苦参碱与其他成分分离良好,在5.2176~52.176m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平均回收率100.5%,RSD为2.18%。张良等[2]采用HPLC法测定了苦参中异苦参酮的含量。选用岛津Shim-pack CLC-ODS(150mm×6.0mm,5μm)色谱柱;甲醇∶水(70∶30)为流动相,288nm为检测波长。异苦参酮进样量在0.6~6μg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线性关系。高、中、低3种不同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100.9%、101.0%、101.7%;RSD分别为2.8%、2.9%、2.8%。

  1.1.2  苦参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周秀梅等[3]采用HPLC法测定了复方苦参注射液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及槐定碱的含量。选用YWG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磷酸盐缓冲液(水1000ml+三乙胺2.0ml,用磷酸准确调节pH值至2.8)∶乙腈(97∶3)为流动相,在210nm检测。苦参碱、槐定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分别在35~245mg/L、15~105mg/L、50~350mg/L,与峰面积有良好线性关系。苦参碱、槐定碱、氧化苦参碱的回收率及RSD分别为99.7%,0.54%;99.2%,0.62%;99.9%,0.41%。程蓉[4]采用HPLC法测定了博性康速溶膜中苦参碱的含量。选用VP ODS(6.0mm×150mm,5μm)色谱柱,0.016mol/L磷酸二氢钾∶0.016mol/L十二烷基磺酸钠∶乙腈(30∶30∶40)为流动相,205nm为检测波长。苦参碱在0.22~1.75μg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9.7%,RSD为1.6%。

  1.1.3  生物样品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孟根达来等[5]采用ODS柱(150mm×4.6mm,5μm),20%乙腈∶磷酸∶三乙胺缓冲液(50mmol/L的磷酸、70mmol/L的三乙胺、3.7mmol/L SDS,用三乙胺调pH值至3.0)为流动相,以磷酸三乙胺为离子对试剂,在220nm检测,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血药浓度,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均在0.30~20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和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3%和96.87%,两组分最低检出限为50μg/L,两组分日内、日间RSD均<7%。该法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血药浓度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何盛江等[6]采用RP-HPLC法测定了大鼠血浆中苦参碱的含量。采用ODS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g,5cm预柱)。乙腈∶水(10∶90,磷酸盐缓冲液调pH值至2.7)为流动相,于220nm检测。苦参碱在1~50μg/ml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5)。3个不同剂量的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分别为3.92%,4.31%;3.21%,3.62%;2.12%,2.41%。平均回收率及RSD值分别为98.51%,2.11%;99.31%,1.09%;99.12%,1.13%。

  1.2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Yunqiu Yu等[7]建立了一种新的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测定了野靛碱、槐果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拉马宁碱、槐醇、氧化槐果碱7种喹嗪烷类生物碱。分析时间15min。采用50mM磷酸缓冲液(含有1%HP-β-CD和3.3%异丙醇,pH 2.5)为缓冲液,丁溴东莨菪碱为内标。线性范围分别为野靛碱、拉马宁碱5.50~88.0μg/ml,槐果碱、槐醇5.00~88.0μg/ml,氧化槐果碱、苦参碱5.60~89.6μg/ml,氧化苦参碱24.0~384μg/ml。7种生物碱的回收率为96.0%~102.9%,RSD为1.50%~3.00%。李顺祥等[8]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用外标峰面积法测定了苦参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电泳条件:0.02mol/L磷酸缓冲液(pH 7.0),电压20kV,温度25℃,检测波长210nm,进样量10kPa·s。苦参中生物碱得到了较好分离。苦参碱在70~350μg/ml、氧化苦参碱在50~250μg/ml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二者的加样回收率和RSD分别为97.47%,1.43%;97.67%,1.20%。陈亚飞等[9]采用此法很好地分离和测定了吗特灵注射液中槐果碱、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王桂芳等[10]亦采用此法测定了苦参药材及其制剂夜夜安洗液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该法分离效率高,试剂用量少,简便快速,可作为苦参药材及其制剂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1.3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具有柱效高、分析速度快等特点,可准确地测定生药苦参及其制剂中苦参类生物碱的含量。查干一汤是土木香、珍珠干、苦参、山柰等4味药材组成。王青虎等[11]采用此法测定了查干一汤中苦参碱的含量。色谱条件:CBP1-M25-025毛细管柱:柱温260℃,进样器温度280℃;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280℃,分流比30∶1。线性范围为0.2~1.0μg,6次平均回收率97.78%,RSD为1.04%。本法简便快速,但由于毛细管柱内径细,液膜薄,柱容量小,出峰快,因此对色谱仪的进样、检测和记录系统等有些特殊要求,有一定的局限性。

  1.4  薄层扫描法(TLCS)  薄层扫描法广泛应用于苦参中生物碱的含量测定中。江海燕等[12]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苦参不同炮制品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以硅胶G-CMC-Na板为层析板,展开剂有2种,氯仿∶甲醇∶氨水(60∶8∶0.3)用于分离苦参碱;氯仿∶甲醇(10∶1)加氨气至饱和用于分离氧化苦参碱。稀碘化铋钾试剂为显色剂。扫描波长:λs=510nm,λk=650nm;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在2~6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苦参碱及其氧化苦参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8.6%及97.6%,RSD分别为2.74%及1.58%。唐灿等[13]用双波长反射法锯齿形扫描测定了心安颗粒中苦参碱的含量。以硅胶G板为层析板,苯∶丙酮∶醋酸乙酯∶浓氨试液(2∶3∶4∶0.2)为展开剂,显色方法为喷以碘化铋钾试液,再喷以少许5%亚硝酸钠溶液至斑点显色清晰。扫描波长:λR=650nm,λs=480nm;苦参碱在0.08336~2.084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苦参碱的平均回收率为104.63%,RSD为0.5049%。

  1.5  荧光猝灭法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均具有叔胺氮,能使乙酸乙烯酯荧光试剂产生荧光猝灭。庞志功等[14]利用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其有定量猝灭作用,用丙二酸和醋酐缩合自制乙酸乙烯酯荧光试剂,测定了苦参及其根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其线性范围为2×10-9~8×10-6g/ml。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4×10-11g/ml和4.5×10-12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9%和92.8%,RSD分别为3.3%和3.5%。

  1.6  酸性染料比色法  杨毅恒等[15]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了鞣苦胶囊中苦参总生物碱含量,以氧化苦参碱为对照品,在pH 7.6缓冲液中与溴麝香草酚蓝形成离子对,用氯仿提取后,进行比色测定。氧化苦参碱在0.698~13.96mg/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氧化苦参碱的平均回收率为102.67%,RSD为0.74%。刘斌等[16]以苦参碱为对照品,采用该法测定了苦参汤有效部位总生物碱的含量,苦参碱的线性范围为1.67~8.33mg,平均回收率为103.84%,RSD为0.75%。

  1.7  其他方法  薄层-分光光度法[17]及酸碱滴定法[18,19]也被广泛用于制剂中苦参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2  药代动力学研究

  栗志文等[20]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健康人口服苦参素软胶囊后的药代动力学行为。采用Spherisorb-SiO2柱(250mm×4.6mm,5μm),甲醇∶正己烷∶氨水(80∶20∶1.2)为流动相,于220nm检测。在0.1~4.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8);最低检出浓度为0.05mg/L。该制剂的T1/2、Tmax、Cmax、AUC0~6分别为(2.48±0.86)h、(1.69±0.69)h、(0.79±0.31)mg/L和(2.41±0.71)mg/(L·h)。提供了苦参素软胶囊在健康人体的动力学数据,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王建明等[21]研究了经皮给药后氧化苦参碱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行为。采用Nucleosil-NH2柱,流动相为乙腈∶无水乙醇∶pH 1.8磷酸(80∶10∶8)。检测波长为220nm。流速1.2ml/min。在0.00576~0.0288μg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大鼠经皮给药后药代动力学行为符合二室模型,氧化苦参碱透皮吸收后未发生生物转化,而以原型存在。这种情况与文献报告的口服后氧化苦参碱转化为苦参碱是不同的。

  王毅等[22]研究氧化苦参碱注射液的人体药代动力学行为。采用Inertsil-ODS-3色谱柱(150mm×4.6mm,5μm),20%乙腈∶磷酸∶三乙胺缓冲液(50mmol/L的磷酸、70mmo/L的三乙胺和3.7mmol/L十二烷基磺酸钠组成,pH 3.0)为流动相,于220nm检测。以槐定碱为内标物,采用内标法计算血药浓度,氧化苦参碱在0.3~19.2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最低检测浓度为0.05mg/L。氧化苦参碱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与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的函数曲线符合,单剂量肌肉注射400mg后,其药代动力学特性为一级吸收双指数消除。本实验所得的人体消除半衰期(133min)较文献报道氧化苦参碱家兔iv后消除半衰期(40~50min)长。

  贺敦伟等[23]建立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苦参素浓度的方法,考察苦参素注射液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采用LichrospherC18柱(150mm×4.6mm,5μm)甲醇∶磷酸盐缓冲液(含0.05mol/L磷酸二氢铵,0.1%TEA,用磷酸调至pH3.5)(10∶90)为流动相,于220nm检测。在1~10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最低检测限为1ng。3个不同浓度的绝对回收率及相对回收率分别为(92.0±5.6)%,(104.3±3.6)%;(86.1±4.7)%,(98.2±3.0)%;(83.6±4.2)%,(96.6±4.7)%。Beagle犬iv苦参素注射液后药代动力学行为符合二室开放模型。

  3  前景与展望

  目前,对苦参的研究有了一定基础,但在制剂研究和质量控制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开发出一些新型的制剂以适应各种疾病的需要,提高其科技含量,研究出一些新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增加制剂的质量可控性。

  在我国,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1亿多人,每年治疗经费高达百亿元,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颇多,但临床疗效高低不一,临床比较认同的是IFN-α,但因其价格较贵及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限,而苦参碱有与IFN-α疗效作用相似,且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的优点,将是一种极有前途的乙型肝炎治疗药物。

  早期的研究主要侧重在苦参生物碱类成分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对苦参黄酮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苦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白内障等药理活性,应引起广大学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毅.HPLC法测定苦参中苦参碱的含量.安徽医药,2004,8(2):123-124.

  2  张良,闵盛,王珊.HPLC法测定苦参中异苦参酮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004,24(2):199-200.

  3  周秀梅,史芩.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3种生物碱.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705-706.

  4  程蓉.HPLC测定博性康速溶膜中苦参碱的含量.中国中药杂志,2004,29(9):913-914.

  5  孟根达来,王毅,贾福群.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药物分析杂志,2003,23(6):440-443.

  6  何盛江,宋力,栾立标.RP-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苦参碱的含量.中草药,2004,35(9):999-1000.

  7  Yunqiu Yu,Peilan Ding,Daofeng Chen.Determination of quinolizidine alkaloids in Sophora medicinal plant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4,523:15-20.

  8  李顺祥,王实强.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苦参中生物碱的含量.中国中药杂志,1999,24(2):100-102,126.

  9  陈亚飞,田颂九,宋景政,等.毛细管电泳分离和测定吗特灵注射液.药物分析杂志,1999,19(5):296-299.

  10  王桂芳,张守尧,郭正国,等.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苦参药材及其制剂夜夜安洗液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000,20(5):331-333.

  11  王青虎,包明兰,高玉峰,等.气相色谱法测定查干一汤中苦参碱的含量.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69):232-234.

  12  江海燕,陈勇,张辉.苦参不同炮制品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测定.中成药,2001,23(3):185-187.

  13  唐灿,孙琴,杨思进,等.薄层扫描法测定心安颗粒中苦参碱的含量.中成药,2004,26(11):958-959.

  14  庞志功,汪宝琪,王翔,等.用荧光猝灭法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药物分析杂志,1998,18(6):378-380.

  15  杨毅恒,翟所迪.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鞣苦胶囊中苦参总生物碱的含量.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6):63-65.

  16  刘斌,石任兵,周素蓉.苦参汤有效部位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2):76-79.

  17  邹桂欣,尤献民.薄层—分光光度法测定参归颗粒中苦参碱含量.时珍国医国药,2001,12(3):212.

  18  袁军,徐燕,韩光.鞣酸苦参碱及其片剂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中国药业,2001,10(7):39.

  19  赵春香,王丽娜,李春实.迈清注射液中苦参碱含量测定方法的修改.中国药业,2002,11(5):51.

  20  栗志文,马小亚,王美钠,等.苦参素软胶囊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西北药学杂志,2004,19(4):149-151.

  21  王建明,周永强,程立华,等.氧化苦参碱经皮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医药信息,2004,21(1):54-55.

  22  王毅,孟根达莱,郑文艳,等.氧化苦参碱注射液的人体药代动力学.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3,19(4):301-302,305.

  23  尹莉芳,张陆勇,江振洲.苦参素注射液在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8):691-692.

  (编辑:林剑雷)

  作者单位: 050017 河北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通讯作者)

 

作者: 陈香爱,袁志芳,张兰桐△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