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1期

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祛风化痰通络汤。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更明显,且未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祛风化痰通络汤。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医证候积分改变,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更明显,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祛风化痰通络汤;临床观察

  自2004年3月~2005年9月我们用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并与同期西药治疗的病例做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65.4±4.7)岁;病程2h~5天,平均(18±6.0)h。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4~77岁,平均(65.3±4.6)岁;病程2h~5天,平均(18±5.5)h。全部病例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及头部CT改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风痰火亢证,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伴有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以西医常规治疗为基础,如百澳蚓激酶60万u tid、肠溶阿司匹林75mg qd,加强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压≥180/105mmHg者,给予卡托普利12.5mg tid,伊泰青150mg qd,脑水肿致颅内压高者给予甘露醇125ml降颅压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祛风化痰通络汤协定方:天竺黄15g,白僵蚕10g,栀子10g,黄芩10g,瓜蒌壳10g,地龙15g,全蝎5g,酒大黄10g,防风10g,甘草5g,用煎药机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21天。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血液流变学和安全性指标: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

  1.5  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标准参照文献[1],按轻症1分,中症2分,重症3分计算。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判定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损害评分[3]。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包,统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变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中医证候积分改变情况比较  (略)

  2.3  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表3示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有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2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情况  (略)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略)

  2.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  治疗组2例出现轻微上腹不适、恶心。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仍能坚持服药。两组治疗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均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异常改变。

  3  讨论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中医学对脑血管病认识经历了“外风论”、“内风论”、“血瘀论”、“络病论”4个阶段[4],目前普遍认为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络瘀阻造成脑失所养,而致神志、精神、语言、肢体功能等诸种障碍,脑络瘀阻以络虚为本,风、火、痰、毒、热,皆可致瘀,为中风之标实。其急性期常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于机体、病机多变,风(内风与外风)、火、痰、热、毒、瘀、气、虚等相互影响,此病因病机之多端相互交织,但本病以标实为主,热生痰、痰生风;热则腑实,毒蕴成瘀;故以痰、热、毒为病机关键,血瘀及内风可视为痰热毒蕴积的结果。如仅对其一部分病因和局部病变单独治疗,对于纠正整体功能紊乱,改善全身健康状态不利。祛风化痰通络汤针对病机特点,以清热化痰通腑解毒为治疗关键,配合祛风通络,则玄府开通,络脉疏利,脑之神机气立,故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方中用酒大黄、栀子、黄芩清热解毒,用天竺黄、地龙、白僵蚕、全蝎、瓜蒌壳化痰,因防风为风药走卒,甘草调和诸药。又天竺黄、地龙既能化痰开窍又能清热通络,白僵蚕、全蝎既能祛风化痰又能搜络止痉,瓜蒌壳既能化痰理气又能清热宣肺,栀子清三焦浮游之火,酒大黄通腑攻下又清热活血,黄芩清利头目又解上焦之火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不仅导泻降压排毒,而且有抗感染、改善微循环、降纤、缩短凝血时间、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等多重作用;防风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降压、抗感染作用;天竺黄有镇静、镇痛、抗凝、扩张血管作用;瓜蒌壳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组织缺氧作用;栀子有镇静、镇痛、降压作用,并能减轻脑血栓所致脑水肿;黄芩有镇静、解热、降脂作用,并能清除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乙酰胆碱等[4];白僵蚕有抗惊厥、抗凝、降胆固醇等作用;全蝎具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其提取液可抑制血栓形成,减轻血栓重量,同时使激活的部分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延长;地龙提取液能明显延长血小板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的时间,减少血栓长度和干重[5]。所以,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良好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1.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3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970,58,299.

  5  吴以岭.络病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22-423,866.

  作者单位: 410007 湖南长沙,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编辑:陆  淼)

作者: 余小平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