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1期

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24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随着CT的普及,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检出率日渐增高,有文献报道占头颅外伤的1。除脑挫裂伤灶与血肿外,在脑实质内未见大片低CT值区域,均急诊行开颅手术治疗。本组术后合并脑梗死发病时间为术后10~72h。其中术后病情无好转,复查CT或MRI发现脑梗死14例,术后病情好转又出现症状加重而复查CT或MRI发现脑梗死10例。...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CT的普及,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检出率日渐增高,有文献报道占头颅外伤的1.19%~4.15%[1,2],如诊治措施不当,易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000~2004年,本院共收治该类患者24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8~71岁,平均42岁;其中车祸伤17例,跌坠伤6例,打击伤1例。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GCS评分3~8分,一侧瞳孔散大12例,两侧瞳孔散大4例。入院时均经CT检查,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8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6例,脑水肿2例。除脑挫裂伤灶与血肿外,在脑实质内未见大片低CT值区域,均急诊行开颅手术治疗。本组术后合并脑梗死发病时间为术后10~72h。均经CT或MRI证实。其中术后病情无好转,复查CT或MRI发现脑梗死14例,术后病情好转又出现症状加重而复查CT或MRI发现脑梗死10例。其中位于颞叶6例,位于枕叶2例,位于额叶8例,位于顶叶4例,位于基底节区4例。位于手术清除血肿侧20例,对侧4例。

  1.3  血供与梗死部位  据CT断层解剖血供区域,源于大脑中动脉的颞叶10例,大脑后动脉的枕叶5例,大脑前动脉的额叶3例,多血供区的脑干1例,基底核3例,半球2例。

  1.4  治疗及结果  发病后均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进行治疗,再次手术减压18例,非手术治疗6例。按GCS恢复标准评定治疗结果:良好8例,轻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

  2  讨论

  2.1  发生机制  颅脑损伤后出现脑梗死的机制,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脑血管痉挛:外伤后出现的脑挫裂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使体内儿茶酚胺大量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增多,血管自身代谢障碍,造成血管炎性损伤,引起血管痉挛,导致缺血改变而出现脑梗死。儿童因脑血管纤细,轻度外伤打击即可引起深穿支分支血管闭塞[1]。(2)脑血管损伤:主要为暴力下头部加速旋转,强大的不均匀的向心力损伤血管内膜及平滑肌中环层,导致管腔狭窄、附壁血栓形成、血管内膜脱落或继发性血栓脱落,则可致远端血管梗死,尤其是在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老年人更易发生。颅脑外伤后因颅骨骨折使大血管断裂或挤压变形,直接压迫颅内血管,或因颅内高压导致血管拉长、扭曲或移位,产生血管闭缩,相应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则致脑梗死。基底节区脑梗死发病率可高达73%以上[2,3],这与基底节区供血小动脉的特殊解剖有关:①基底节供血小动脉呈垂直出入,颅脑加速旋转易使动脉肌层及内膜撕裂;②供血小动脉属终末动脉且很少吻合支,来自颈内动脉的微栓易于此处栓塞。(3)血流及血液状态改变:脑血管受损后局部血管收缩以及脑外伤引起的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均可使血流量减少、血流缓慢、红细胞沉积、局部血液黏滞度增高。血管损伤释放组织凝血活酶,激活血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使血浆内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而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4]。任何创伤均可导致血管内红细胞聚集,在应激状态下使已形成的原始血小板释放;由于自由基产生增加,可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还可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这些因素均可提高血液黏度,促进血栓形成;脑外伤治疗中过度脱水,补液不足,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流变慢;外伤后体内脂肪的过多动员,使血脂增高,以及止血剂的不合理应用,促进了血栓的形成。如患者患有糖尿病或外伤后应激性血糖增高,可使血管弥散性改变,动脉弹性降低,血流灌注减少,同时出现血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影响脑微循环灌注,导致脑梗死。(4)潜在性疾病:有报道外伤性脑梗死中双侧豆状核点状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57%[4]及81%[5],而梗死恰发生于邻近钙化处,考虑可能存在某种先天性代谢性或内分泌系统的潜在病变。

  2.2  诊断  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外伤后可出现偏瘫、失语、偏盲、头痛、恶心、呕吐及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持续意识障碍、瞳孔散大、脑疝形成。大部分患者于外伤后24~48h出现迟发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最长延迟至第16天出现。而以上表现,尤其是早期发病者,很难与原发脑损伤相鉴别。故应重视临床症状与体征,对于颅脑损伤后出现不能用原发伤合理解释的表现者,应常规行头颅CT扫描,或行MRI检查,必要时24~48h内及时复查,争取做到早期诊断。CT扫描是诊断此病最有力的证据[5],由于颅脑损伤后脑梗死出现的脑部症状大多出现在伤后24h或更长时间,早期CT表现即使阴性,而后出现梗死症状者,应及时复查CT或行CT薄层扫描,必要时多次复查以确诊。如高度怀疑脑梗死,但CT扫描阴性或可疑时,可行MRI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3  治疗与预后  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对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颅内高压症状明显甚至脑疝形成者,应立即行手术治疗[6]。手术方式很多,包括额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经血管内成形术、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等。多可改善症状,但均有一定的创伤和并发症。对于单纯性外伤性脑梗死或伴有脑挫裂伤及颅内小血肿,无须手术治疗,可采用以下方式:(1)减少氧自由基及钙的损伤:甘露醇、维生素E和C、糖皮质激素、尼莫地平等有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及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应用小剂量甘露醇、辅用β2七叶皂苷钠及早期较大剂量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脱水治疗。尼莫地平、西比灵等还能通过阻滞Ca2+通道、减少Ca2+在细胞内聚集,减轻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缓解脑缺氧,改善梗死区供血[4]。(2)血液稀释疗法: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静脉滴入,适当增加液体入量,停用止血剂,早期避免应用人体白蛋白等提高血液黏稠度的药物,适当控制血糖。(3)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及高压氧治疗:二者均可提高血氧含量与氧分压,有利于改善局部缺氧状态,消除脑水肿,促进脑复苏。本组病例从确诊后1~3天开始均应用激光血管内照射或高压氧治疗,取得良好效果。(4)神经营养治疗:可采用脑复康、脑多肽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治疗。(5)其他治疗:治疗期间采用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

  3  小结

  笔者认为: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的预后与梗死的范围、部位,继发大脑半球损害的程度,原发脑损伤的轻重以及治疗时机等有关。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引起的大面积梗死预后差、死亡率高,存活者多伴有后遗症[2]。单纯性脑梗死治疗效果好,一般很少有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杨振铭,杨波,欧阳世杰,等.116例小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的临床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11):668-670.

  2  万刚,余国春.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外科杂志,1999,37(5):311-313.

  3  樊金陵,郭建军,马东周.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梗塞21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9(4):200-202.

  4  张培功,秦东京,庄悦新,等.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4):254-256.

  5  赵振国,青科,陈余辉,等.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5):273-279.

  6  柴中民.外伤后脑梗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4):251-254.

  作者单位: 137400 内蒙古兴安盟,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医院脑外科

  (编辑:乔  晓)

作者: 韩雪峰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