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3期

中西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50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基本方(茵陈、大黄、苦参、柴胡、枳壳、虎杖、金钱草、郁金、莱菔子、赤芍、滑石等),配合西药S-腺苷蛋氨酸治疗淤胆型肝炎50例,并与传统西药治疗45例比较,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中药基本方(茵陈、大黄、苦参、柴胡、枳壳、虎杖、金钱草、郁金、莱菔子、赤芍、滑石等),配合西药S-腺苷蛋氨酸治疗淤胆型肝炎50例,并与传统西药治疗45例比较,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疗效较好,且能缩短病程。

    【关键词】  淤胆型肝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淤胆型肝炎全称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为特征的综合征[1]。目前现代医疗缺乏特效治疗,且临床病程较长。笔者近3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患者95例(包括在湘雅医院进修期间所治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讨论修订淤胆型肝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18~62岁,平均47.6岁,病程1~10个月;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21~59岁,平均49.2岁,病程2~12个月。治疗组中病毒性肝炎29例,酒精性肝炎11例,药物性肝炎7例,其他3例;对照组中病毒性肝炎27例,酒精性肝炎12例,药物性肝炎4例,其他2例。所有病例均具有下述特点:总胆红素(TB)>171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同程度异常,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汁酸(TBA)、胆固醇(CH)均明显升高,伴皮肤瘙痒,或伴乏力、纳差、腹泻等症,并排除肝内占位性病变及胆总管或肝内大的胆管梗阻。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护肝药(维生素C、维生素K1、甘利欣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中西结合治疗组以自拟中药方(茵陈30g,大黄12g,苦参15g,柴胡12g,枳壳12g,金钱草50g,郁金12g,虎杖15g,赤芍12g,莱菔子20g,滑石2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300ml,早中晚餐前各服100ml。随证加减:早期热盛加炒栀子12g,龙胆草6g,后期痰瘀明显加法半夏12g,丹参12g,桂枝12g,脾虚加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15g。同时以西药S-腺苷蛋氨酸(商品名:思美泰)1.0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除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外,熊去氧胆酸片(江苏克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50mg,分2次于早晚两餐时口服,门冬氨酸钾镁(商品名佳美,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ALT正常或接近正常,TB及直接胆红素(DB)下降≥50%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ALT、TB及DB有不同程度下降为有效;TB及DB不降或上升,或病情加重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乏力、纳差、腹泻及黄疸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

    2.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中显效20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0%;对照组中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53.3%。两组疗效比较,P<0.05。

    2.3  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的比较  见表1。

    2.4  不良反应  治疗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1  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淤胆型肝炎主要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的肝脏疾病,较常见的有病毒性、药物性、酒精中毒性、妊娠性、复发性等淤胆型肝炎。共同特征为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常有皮肤瘙痒、大便色白、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胆固醇(CH)明显升高等。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黄疸”、“积聚”等病范畴,其病机特点为湿热(痰)瘀结,肝胆络脉阻滞,本病可出现在阳黄与阴黄之中,初期多属阳黄,系湿热与痰瘀蕴结,胆汁泛溢,后期多属阴黄,为寒湿痰瘀胶结,正气渐损[2]。

    基于上述病机认识,笔者采用化湿退黄、利胆通络、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之法治疗本病,早期当辨寒热,后期兼顾扶正。方中茵陈是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大黄、虎杖兼具退黄、通腑、活血之功,金钱草利胆通淋,苦参清热燥湿,滑石清热利湿,柴胡、枳壳理气疏肝,山楂、莱菔子健胃消积,赤芍凉血化瘀,诸药合用,使湿清黄退,瘀消结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中所含的甲基茵陈色原酮、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等均有利胆作用,茵陈煎剂有护肝、降酯、抗凝以及促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大黄具有利胆、泻下、健胃、抗菌作用,能显著提高胆汁流量;金钱草煎剂有明显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作用,且对多种杆菌、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柴胡皂苷和总挥发酸具有明显抗病毒、抗感染作用以及利胆、促肝细胞再生作用。

    对于本病,传统西医治疗无特殊疗效,临床试验表明,S-腺苷蛋氨酸可通过转甲基作用,促进细胞膜磷脂甲基化,使细胞膜流动性增高,促进胆汁分泌,并通过转巯基作用,使牛磺酸升高,谷胱甘肽增多,具有肝脏保护作用,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淤积,且副作用少,无停药反跳现象[3]。

    临床研究表明,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汤剂加S-腺苷蛋氨酸治疗淤胆型肝炎,症状缓解明显,肝功能恢复显著,疗程缩短,疗效确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亚历.图解消化病学——临床经典诊断与治疗方法.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234-236.

    2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77-284.

    3  秦波,郭树华,赵有蓉,等.腺苷蛋氨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158-160.

     作者单位: 415200 湖南临澧,临澧县中医院

  (编辑:巨岩琳)

作者: 游运舸,罗承勇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