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3期

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不足所导致的小便失常症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出《灵枢·口问》篇。意为由于中气的虚弱或下陷可导致大小便的病变。如饮食不节及劳倦,或久病体虚而致脾胃虚弱就会清气不升,浊阳不降,小便因而不利,气虚下陷则溲频数,甚则气虚不摄纳出现尿余沥或遗尿。”又有“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化与不化”,有中气下陷而气虚不化之说。...

点击显示 收起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出《灵枢·口问》篇。意为由于中气的虚弱或下陷可导致大小便的病变。中气即指脾胃之气,居于中焦是人体升降之枢纽,起着清阳出上窍,浊阳出下窍的生理功能。如饮食不节及劳倦,或久病体虚而致脾胃虚弱就会清气不升,浊阳不降,小便因而不利,气虚下陷则溲频数,甚则气虚不摄纳出现尿余沥或遗尿。《医学心悟》说:“中气虚则不能统摄以致遗溺。”又有“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化与不化”,有中气下陷而气虚不化之说。这就充分说明中气不足可使膀胱气化不利而导致小便失常。

    另中气不足可导致小便次数及量的改变外,还可影响质的变化。因脾有升清的功能,能将饮食中的精微物质上输于肺,通过心与肺的功能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反之如中气下陷精微物质就会下泄,则可出现蛋白尿,出现这一类病变均宜用补中益气法,方用补中益气汤,举例说明如下。

    1  尿少

    例1,患者,女,40岁。胃寒发热,尿量减少,全身水肿,以颜面及下肢尤甚,经检验诊断为肾小球肾炎。曾用西药中药治疗症未改善,来我处就诊时除水肿外兼见面色少华,头昏乏力气短,腹胀纳差,手足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腰背酸楚,舌苔薄白,脉沉。此病乃属肾阳虚,由于肾阳虚则导致脾虚致中气不足,再加上久用西药伐脾土致中气更虚,精微下泄,乃以补脾升清温阳利水法,方用补中益气汤黄芪40g,党参30g,柴胡9g,升麻9g,炙甘草6g,白术15g,山药15g,泽泻、茯苓各15g,山萸肉10g,桂枝6g,制附片10g(先煎)嘱连续服15天,每日1剂。服后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胃纳增加,查尿蛋白明显减少,又嘱患者改汤剂为丸剂晨服补中益气丸,夜服济生肾气丸2个月以巩固疗效,追踪至今未发。

    2  尿频

    例2,患者,女,50岁。因劳累过度10余日来每晚小便达4~5次,头昏倦怠,下腹坠胀,腰酸纳差,苔微黄,根部较厚,脉细滑。此属劳倦伤脾,中气下陷,湿郁化热,膀胱失约,入夜则阳气愈虚故多尿。治以益气升清兼清湿热。方用补中益气全方加苍术15g,茯苓15g,台乌10g,扁蓄15g,瞿麦15g,黄柏12g,服7剂后夜尿减为1~2次再继服5剂而愈。

    3  小便不禁

    例3,患者,女,25岁。近1年来尿频数,量少甚则滴沥不尽,面色少华,纳差,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脾虚气陷,肾虚不能固摄,治以补中升阳,滋肾固摄。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桑螵蛸12g,菟丝子、覆盆子各10g,台乌9g,益智仁10g,首服7剂,服后小便减少,再继服7剂而愈。

    4  体会

    补中益气汤中重用黄芪,配人参、白术、炙甘草达到健脾益气,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综合全方配伍之意,一是达到了补气健脾以治中气不足之本,一是升提下陷的阳气,以求降浊升清,于是脾胃调和,升举有力,小便失常者用此方治疗就能收到较好效果。

    在这里需说明一下,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小便病变时,首先需辨清是否虚证,以小便解时不痛或隐痛、下腹坠胀,腰酸软无力,面色少华易倦或脉细无力为主要证候,所以临床上一定要辨清。辨证正确、用药得当,就能获其满意疗效。

    作者单位: 400015 重庆,重庆电信医院

  (编辑:于  伽)

作者: 杨先敏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