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4期

乌梅丸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9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笔者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本病3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2治疗方法本方药物组成:乌梅60g,细辛5g,炮姜8g,黄连8g,当归15g,附子8g,蜀椒8g,桂枝10g,党......

点击显示 收起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更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又常易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亦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笔者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本病3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18~58岁;病程3个月~20年。全部病例符合1992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性慢性腹泻,如黏液便、脓血便等;(2)排除肠道及寄生虫感染;(3)结肠镜检查或组织学检查有慢性炎症、腺体变形、黏膜溃疡等。

    1.2  治疗方法  本方药物组成:乌梅60g,细辛5g,炮姜8g,黄连8g,当归15g,附子8g,蜀椒8g,桂枝10g,党参20g,白头翁15g,地榆15g,炒枳壳10g。加减用药:湿热偏重者,去附子、干姜、蜀椒,加黄柏、秦皮;脾胃虚寒者,黄连减量为3g;脾肾阳虚者,加重附子量为15~30g,加补骨脂、赤石脂;腹痛甚加白芍;便血加侧柏叶。全部病例服用此方,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3  结果

    1.3.1  疗效标准  本组39例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正常,大便化验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化验较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镜检、化验均无改善。

    1.3.2  治疗结果  本组39例痊愈16例(41.03%);有效20例(51.28%);无效3例(7.69%),总有效率92.31%。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46岁,干部。腹胀肠鸣,黏液血便,每日5~6次,持续2年余,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复发2个月,经外院肠镜检查示:距肛门30cm以下结直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糜烂,浅溃疡形成,上覆黄白苔样物及黏液。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于2002年5月12日来我处就诊。证如上述,形体较瘦,口苦,饮食减少,精神不佳,腹部叩之如鼓,但轻轻揉按后腹壁较软,舌苔白腻,脉细。中医辨证为寒热虚实错杂,气血不调。给予乌梅丸加减:乌梅60g,细辛5g,炮姜8g,黄连8g,当归15g,附子8g,蜀椒8g,桂枝10g,党参20g,白头翁15g,地榆15g,炒枳壳10g,木香12g。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症状明显减轻,腹泻每日2~3次,继用乌梅丸加黄芪30g,改党参为人参10g,连用15剂症状完全消失。1个月后复查肠镜病变处黏膜稍充血,血管纹理模糊,糜烂及浅溃疡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获临床治愈。

    3  讨论

    本病属中医“久泻”、“休息痢”、“肠风”等范畴。多因外感湿热毒邪,或饮食不节,或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而损伤脾胃,湿热留滞大肠,与气血相搏,损伤血络,病久伤及脾胃,出现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本虚标实之证。乌梅丸温清并用,为治疗寒热夹杂、蛔厥主方。方中重用乌梅之大酸,涩肠止泻固脱;桂枝、附子、蜀椒、细辛、炮姜辛温发散行气、温中散寒蠲饮;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地榆收敛止血;白头翁清利下焦湿热;枳壳行气导滞;当归补血活血;党参补气扶正。全方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祛邪扶正,气血双调,涩肠止痢。实为治疗寒热虚实错杂溃疡性结肠炎之良方。

  作者单位: 400047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校医院中医科

  (编辑:丁  薇)

作者: 卫永琪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