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5期

针药并举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0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笔者自1998年起应用中药针刺疗法治疗外伤性梨状肌综合征3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1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梨状肌综合征诊疗标准[1]拟定:(1)有明确髋部外伤史(包括闪扭史)。(2)臀部和下股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性疼痛。(3)臀部梨状肌处压痛,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自1998年起应用中药针刺疗法治疗外伤性梨状肌综合征3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梨状肌综合征诊疗标准[1]拟定:(1)有明确髋部外伤史(包括闪扭史);(2)臀部和下股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性疼痛;(3)臀部梨状肌处压痛,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直腿抬高试验在60°以内疼痛明显,>60°疼痛减轻,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4)X线拍片检查无骨折、脱臼、骨质增生样改变。

  1.2  一般资料 

  共60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两组各30例,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略)

  注:两组比较,P>0.05

  1.3  治疗方法

  1.3.1  中医组 

  (1)针灸疗法,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为主。主穴:环跳、阿是穴、秩边、次髎。配穴:殷门、承山、阳陵泉、阳交、绝骨。按疼痛放射部位选取上述4~6穴,用毫针刺法、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下传,行针2~3min后,改用电针,采用疏密波,刺激量逐渐由中度到强度,通电10~15min。每日1次。(2)中药:急性期疼痛剧烈,活动困难,方用桃红四物汤加牛膝、乳香、没药、延胡索、制香附、青皮。慢性期髋部重坠肿胀或有灼热感,舌红苔黄,方用加味二妙散。臀部酸软,下肢麻木,遇寒及天气转变加重,喜热畏寒、舌淡苔白,方用独活寄生汤。

  1.3.2  西医组 

  口服消炎痛,同时用醋酸强的松龙25mg加1%的普鲁卡因10ml做痛点注射,2~3天1次。

  1.3.3  疗程 

  两组均连续观察20天,评定疗效。

  1.4  结果
  
  1.4.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梨状肌综合诊疗标准[1]拟定:(1)治愈:臀腿痛消失,梨状肌无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及梨状肌紧试验阴性;(2)好转:臀腿痛缓解,梨状肌压痛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但长时间行走仍臀痛;(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1.4.2  治疗效果 

  两组均有效,中医组总有效率96.67%,西医组总有效率93.33%,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略)

  注:两组比较,△P<0.05

  2  讨论

  梨状肌起始于S2~4椎骶前孔外侧和骶结节韧带,肌纤维穿出坐骨大孔后,抵止于股骨大转子,髋部外旋肌受骶丛神经支配。梨状肌把坐骨大孔分成上下两部分,坐骨神经大多从梨状肌下孔穿过,在臀大肌下面降至大腿后面,并在该处分为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小腿、足部的感觉及支配运动。髋臀受到暴力冲击或闪扭时,髋关节急剧外旋,梨状肌猛烈收缩;或髋关节突然内收、内旋,使梨状肌受到牵拉,均可使梨状肌遭受损伤,使该肌膜破裂或部分肌束断裂,梨状肌出血,急性水肿并呈保护性痉挛状态,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臀腿疼痛。急性期筋膜损伤,压迫或刺激严重,故疼痛剧烈,活动困难;随着瘀血的消散、吸收,则压迫、刺激减轻,而疼痛减轻;若误治、失治、迁延则瘀血难尽,肌筋膜与肌纤维发生粘连,则麻木疼痛明显;压迫过久则神经变性,肌肉运动失去调控,而导致活动障碍,腿膝酸软乏力,甚至肌肉萎缩。

  中医无梨状肌综合征病名,依其临床表现相当于祖国医学的“筋伤”、“腰腿痛”、“损伤痹证”等范畴[2],病机特点主要是气滞血瘀。由于暴力冲击或闪扭,损伤经脉、筋肉,经脉受损则气机不畅,气血运行不利而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筋肉附于关节,司运动,筋肉损则运动失司,故活动困难。经脉受损,气血不利,筋肉失养,故后期多腿膝乏力,肢体麻木。故治疗在早期以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后期当补养气血、舒筋止痛。从经络辨证来看,梨状肌综合征主要以足太阳、足少阳经所过部位症状为主,当属足太阳、足少阳经脉筋病变,故取足太阳、足少阳穴为主,以调理气机,疏通经络气血的阻滞,针刺具有缓解痉挛,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神经活动作用,有明显的止痛作用。疏密波是密波、疏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交替持续时间约为15s,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适应的特点,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较好地加强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故综合治疗能收到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4-205.

  2  孙树椿,孙之镐.中医筋伤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0-122.

  作者单位: 417100 湖南涟源,涟源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林剑雷)

作者: 胡承根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