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5期

先天性耳前瘘管并耳后感染1例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因“左耳后红肿、疼痛及溃烂6个月”到我院就诊。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后乳突区充血、红肿。肿胀加重,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行耳后脓肿切开排脓引流术,及全身抗感染治疗,肿痛减轻,但创面长期不愈合,持续流脓。2个多月前,患者到我院就诊,X线胸片和细菌培养除外结核等特殊感染,行左耳后脓肿清创缝合术。...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12岁。因“左耳后红肿、疼痛及溃烂6个月”到我院就诊。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后乳突区充血、红肿。肿胀加重,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行耳后脓肿切开排脓引流术,及全身抗感染治疗,肿痛减轻,但创面长期不愈合,持续流脓。2个多月前,患者到我院就诊,X线胸片和细菌培养除外结核等特殊感染,行左耳后脓肿清创缝合术。术中见耳后形成1个约3.5cm×2.5cm大腔,彻底刮除肉芽、炎性坏死组织,切除部分溃烂皮肤,减张缝合切口。但术后第5天,切口再次溃烂流脓、渗液,用探针探查,发现脓腔沿耳后向上前延伸,从而发现耳廓顶、在耳后沟前上端有一瘘口,约1.5mm×0.5mm,按压瘘口,有脓液流出(见图1)。进一步询问病史,此瘘孔自出世就有,从而明确诊断: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予抗感染、伤口换药、冲洗,炎症基本控制后,于2006年4月行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术中发现除经软骨下向耳前延伸约1cm外,瘘管主干沿耳后沟向后延伸达3cm,至耳后沟中部还向软骨下方伸入0.5cm至骨面膨大成囊状并溃烂,与耳后溃烂区相通。彻底切除瘘管组织,刮除肉芽炎症病变,从乳突区转移皮瓣,缝合切口。术后愈合良好。

  2  讨论

  先天性耳前瘘管为第一、二腮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1],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瘘管的开口很小,多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在耳廓之三角窝或耳甲腔部[1]。有学者统计,瘘管约90%开口于耳轮前方,亦可开口于耳轮脚与屏间切迹至口角的连线上或在耳廓各部位[2]。感染时,局部红肿、疼痛、流脓液,重者,周围组织肿胀,皮肤可以溃破成多个漏孔。瘘管深长者,可影响耳道软骨部及耳廓,一般不波及耳后沟及耳道骨部。有感染者行局部抗感染治疗,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应在炎症消退后行瘘管切除术[1]。此例患者,首发为耳后乳突区、耳后沟红肿、充血,形成脓肿,切开排脓后,经久不愈;炎症坏死物清除缝合后,又再溃烂,探查过程发现瘘管。瘘孔位于耳廓顶、耳后沟前上,较隐蔽,位置罕见,一直未被发现;瘘管极其深长,又是向耳后沟延伸,伸入耳后沟3cm,国内外更少有报道,末端膨大发炎溃烂,引起组织感染,经久不愈。此患儿因耳前瘘管位置、形态特殊,造成早期误诊误治,病情延误6个月。

  (本文图片见封三)

  【参考文献】

  1  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5.

  2  姜泗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与鉴别诊断.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415.

  作者单位: 515000 广东汕头,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

  (编辑:陆  淼)

  【中图分类号】  R764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12岁。因“左耳后红肿、疼痛及溃烂6个月”到我院就诊。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后乳突区充血、红肿。肿胀加重,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行耳后脓肿切开排脓引流术,及全身抗感染治疗,肿痛减轻,但创面长期不愈合,持续流脓。2个多月前,患者到我院就诊,X线胸片和细菌培养除外结核等特殊感染,行左耳后脓肿清创缝合术。术中见耳后形成1个约3.5cm×2.5cm大腔,彻底刮除肉芽、炎性坏死组织,切除部分溃烂皮肤,减张缝合切口。但术后第5天,切口再次溃烂流脓、渗液,用探针探查,发现脓腔沿耳后向上前延伸,从而发现耳廓顶、在耳后沟前上端有一瘘口,约1.5mm×0.5mm,按压瘘口,有脓液流出(见图1)。进一步询问病史,此瘘孔自出世就有,从而明确诊断: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予抗感染、伤口换药、冲洗,炎症基本控制后,于2006年4月行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术中发现除经软骨下向耳前延伸约1cm外,瘘管主干沿耳后沟向后延伸达3cm,至耳后沟中部还向软骨下方伸入0.5cm至骨面膨大成囊状并溃烂,与耳后溃烂区相通。彻底切除瘘管组织,刮除肉芽炎症病变,从乳突区转移皮瓣,缝合切口。术后愈合良好。

  2  讨论

  先天性耳前瘘管为第一、二腮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1],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瘘管的开口很小,多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在耳廓之三角窝或耳甲腔部[1]。有学者统计,瘘管约90%开口于耳轮前方,亦可开口于耳轮脚与屏间切迹至口角的连线上或在耳廓各部位[2]。感染时,局部红肿、疼痛、流脓液,重者,周围组织肿胀,皮肤可以溃破成多个漏孔。瘘管深长者,可影响耳道软骨部及耳廓,一般不波及耳后沟及耳道骨部。有感染者行局部抗感染治疗,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应在炎症消退后行瘘管切除术[1]。此例患者,首发为耳后乳突区、耳后沟红肿、充血,形成脓肿,切开排脓后,经久不愈;炎症坏死物清除缝合后,又再溃烂,探查过程发现瘘管。瘘孔位于耳廓顶、耳后沟前上,较隐蔽,位置罕见,一直未被发现;瘘管极其深长,又是向耳后沟延伸,伸入耳后沟3cm,国内外更少有报道,末端膨大发炎溃烂,引起组织感染,经久不愈。此患儿因耳前瘘管位置、形态特殊,造成早期误诊误治,病情延误6个月。

  (本文图片见封三)

  【参考文献】

  1  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5.

  2  姜泗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与鉴别诊断.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415.

  作者单位: 515000 广东汕头,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

  (编辑:陆  淼)

作者: 杨晓燕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