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5期

心律失常的辨证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心律失常是一个极其常见而又非常重要的临床现象,是医生经常遇到的重要课题。心律失常既可见于正常人,更多见于病理过程,它不仅可见于心脏本身病变,亦见于心脏以外的情况。在不少场合,心律失常可能为治疗的中心。再者,心律失常一旦出现,往往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常会出现心悸、气促、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

点击显示 收起

  心律失常是一个极其常见而又非常重要的临床现象,是医生经常遇到的重要课题。本病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方面的任何一项异常。心律失常既可见于正常人,更多见于病理过程,它不仅可见于心脏本身病变,亦见于心脏以外的情况。在不少场合,心律失常可能为治疗的中心。再者,心律失常一旦出现,往往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常会出现心悸、气促、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所以应积极治疗。有关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现代医学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很多患者受益匪浅,但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不破坏致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仅使病变区内心肌细胞电生理性能如传导速度和(或)不应期长短有所改变,用目前治疗方法能根治的患者<1%,而长期服药又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严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1]。这给广大医疗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无奈,但广大医药工作者仍不断从不同的途径探讨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记载,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都有论述。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也有了很大发展,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运用中医辨证施治,能使很多心律失常患者痊愈和不同程度的缓解,且没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根据中医文献记载和临床所见,心律失常应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其脉象多表现为“结脉”、“代脉”、“促脉”、“迟脉”、“数脉”,甚至更严重的绝脉等病脉[2~4]。分型辨证治疗见下。

  1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辨证治疗

  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等。快速型心律失常在中医临床上可分为痰浊内蕴、痰火扰心,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心气不足、心虚胆怯,肝肾阴亏、阴虚火旺,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肾阳虚衰、心阳欲脱6个类型。其临床表现和辨证治疗具体分述如下。

  1.1  痰浊内蕴,痰火扰心 

  四诊摘要:心悸不安,时作时止,胸闷烦躁,痰多黏稠或呕吐痰涎,口干口苦,头晕、失眠多梦,或噩梦纷纭,小便黄,大便黏腻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多见于素体肥胖之人的各种早搏、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房颤等患者。治则: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味:黄连10g,姜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茯苓10g,甘草6g,炒枣仁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方药分析:素体肥胖,过食肥甘,滋生痰浊,郁久化热,痰热上扰心神,心气不相顺接,故发生本病。方中黄连清热除烦,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连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疗效,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理气化痰,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茯苓、枣仁宁心安神。诸药相合,共奏清化热痰、宁心安神之效。

  辨证加减:热盛者加栀子10g,黄芩10g,苦参30g清热泻火,苦参对各种早搏、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房颤均有一定疗效,其中以房早效果最好;火热伤阴加生地15g,石斛30g,麦冬10g以清热养阴;心悸惊惕者,加朱砂0.5g(冲服),珍珠母30g重镇安神。

  1.2  肝郁气滞,气机不畅 

  四诊摘要:心悸,气短,胸胁胀满伴疼痛,心烦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结代。本证见于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期。治则:舒肝解郁、调畅气机。方药:逍遥散(《内科摘要》)和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味: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茯苓10g,白术10g,薄荷6g,香附10g,赤芍10g,枳壳10g,甘草10g,郁金10g,炒枣仁15g。方药分析:本证多因情志不畅、木郁不达,心失所养而致。方中以柴胡疏肝理气为主药,配合当归、白术养血柔肝,川芎、赤芍理气活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当归有减慢心率的作用,对冠心病所致室早有效,茯苓、白术健脾,郁金、香附、枳壳理气疏肝、条达气机。

  辨证加减:肝郁化火加炒山栀10g,黄芩10g,龙胆草6~10g以清热泻肝;呃逆频繁者加旋复花10g(包),代赭石30g,柿蒂10g以降逆止呃。

  1.3  心气不足,心虚胆怯 

  四诊摘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善惊易恐,头晕自汗,少寐多梦易醒,体倦纳呆,平时如常人,稍受惊吓则症发,发作时脉来动、数,舌象如常。多见于各种特发性或原发性病较轻的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房扑和房颤等。治则:补心益气、安神定志。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和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加减:茯苓15g,茯神15g,远志15g,人参10g,炒枣仁15g,龙眼肉10g,石菖蒲20g,当归10g,黄芪30g,广木香10g,大枣10g,白术10g,炙甘草10g,龙齿20g,珍珠母30g。方药分析:本证多见于阵发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病程短,以心胆气虚为主,治疗应在益气养心的基础上,辅以安神定志之药。方以茯苓、茯神、甘草益气养心,炒枣仁、龙眼肉、当归、远志宁心安神,人参、白术、黄芪补益心气、养心安神,龙齿重镇定神定惊。诸药合用,共奏养心安神定志之效。

  辨证加减:惊恐不安明显者可加琥珀3g(冲服),磁石30g,朱砂0.5g(冲服)以镇心安神;失眠者加夜交藤30g,柏子仁10g养心安神;舌红者加黄连6g,麦冬10g,生地10g以清热养阴。

  1.4  肝肾亏虚,阴虚火旺 

  四诊摘要:心悸不安,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结代。治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世医得效方》)和朱砂安神丸(《寿世保元》)加减:人参10g,玄参10g,丹参20g,茯苓15g,五味子10g,远志20g,桔梗10g,当归10g,天冬10g,麦冬10g,枣仁20g,柏子仁10g,生地20g,朱砂0.3g(冲服),黄连10g,炙甘草6g,太子参30g。方药分析:心肌炎及其后遗症的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多为阵发性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各种期前收缩等,年轻者多见,病机多为病程日久,邪毒伤阴、虚火上扰心神所致,治疗当以滋阴清火为主,佐以安神。方中以太子参、玄参、丹参益气养阴活血,生地、黄连清火,麦冬、柏子仁、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麦冬能扩张血管,有强心、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诸药相合,共奏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之效。

  辨证加减:心烦失眠较重者加远志10g,知母10g;火热之象明显者加苦参15g;瘀血重者加赤芍2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以活血化瘀。

  1.5  心肾阳虚、水饮凌心 

  四诊摘要:心悸眩晕,胸脘痞闷,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水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滑或结代或虚数。多见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心律失常。治则: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方药:真武汤(《伤寒论》)合五苓散(《伤寒论》):制附子10g,茯苓30g,白芍10g,生姜10g,猪苓10g,泽泻15g,桂枝20g,白术10g,甘草5g,葶苈子10g,五加皮10g。方药分析:本证多见于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心律失常。方中桂枝、附子温补心阳,温阳益气,桂枝有扩张血管、强心、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葶苈子、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五加皮、葶苈子据现代药理研究有强心作用,白术、生姜健脾去湿。诸药合用则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辨证加减:水饮上泛而恶心呕吐者加陈皮10g,姜半夏10g;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20g。必要时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1.6  肾阳虚衰,心阳欲脱 

  四诊摘要:心悸,喘促,四肢逆冷,大汗淋漓或四肢抽搐,舌质淡,苔白或少,脉沉迟或结代或脉微欲绝。本证见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导致急性外周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治则: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参附汤(《正体类要》)加味:红参15~30g,制附子10g(先煎),黄芪30g,白术15g,桂枝10g。方药分析:本证发病急迫,阳微欲脱,急当回阳固脱。方中以红参、附子、桂枝温阳救脱,黄芪、白术益气温阳健脾,以助回阳之力。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对抗肾上腺素诱发家兔的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律失常,有提高室颤阈值的作用,且对能导致折返激动的心室晚电位有一定的作用。

  辨证加减:若心阴虚者加天冬10g,麦冬10g,生地10g养阴生津;兼痰浊阻滞、胸闷胸痛者加全瓜蒌30g,石菖蒲10g,枳壳10g,陈皮10g;兼见胸闷如窒,加降香10g,檀香10g以理气宽胸。必要时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2  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辨证治疗

  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各种早搏、并行心律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和中药治疗分述如下: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上可分为痰浊内蕴、阻滞经络,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心肾阳虚、心悸不宁,气阴两亏、心神不宁,气机逆乱、痰浊内阻,5个类型。其临床表现和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2.1  痰湿内蕴、阻滞经络 

  四诊摘要:胸闷,胸痛,眩晕较重,头重如裹,心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沉迟。多见于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治则:健脾化湿、祛痰通络。方药: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合导痰汤(《济生方》)加减:姜半夏10g,陈皮1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20g,竹茹10g,大枣10g,枳实10g,菖蒲10g,桂枝10g,薤白10g,胆南星10g,瓜蒌15g。方药分析:本证多因脾阳不足、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益气、燥湿化痰;菖蒲、竹茹、胆南星、瓜蒌、薤白温化寒痰,枳实调畅气机、桂枝温阳。诸药合用,痰化湿去,脉络调和,诸证自可恢复。

  辨证加减:胸痛、胸闷重者可加用元胡10g,丹参20g加重活血止痛之力;眩晕明显者加天麻10g,菊花10g,清利头目;痰蒙清窍、突然昏扑者,可先给予苏合香丸灌服,以开窍醒神。必要时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2.2  气机不畅,气滞血瘀 

  四诊摘要:心悸胸闷,憋气刺痛,胸胁胀满,疼痛部位固定,夜间痛甚,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律失常常发生于休息状态下,舌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治则:调畅气机,活血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和四逆汤(《伤寒论》):柴胡10g,枳壳10g,川芎15g,当归10g,生地10g,赤芍15g,牛膝10g,红花10g,桃仁10g,桔梗10g,附子10g(先煎),干姜10g,炙甘草10g,桑寄生30g,葛根30g,丹参30g。方药分析:本证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后遗症及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方中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柴胡、枳壳、川芎行气化滞,生地滋阴补血,附子、干姜通阳活血,当归养血生血,川芎、牛膝调和气血,桑寄生、葛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诸药合用,可使脉络调和,气血条畅。

  辨证加减:气滞重时可加大理气药用量,并加郁金30g,香附10g等理气之品;病久血瘀重者加三棱10~30g,莪术10~30g;心悸不安者加龙骨30g,牡蛎30g;日久化热者加黄连10g,黄芩10g。

  2.3  心肾阳虚,心悸不宁 

  四诊摘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动则心慌憋喘,心律失常病史较长,舌淡苔白,脉沉迟结代或乍迟乍数。多见于严重的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长期的房颤室率缓慢者。治则:温补心肾、宁心安神。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加味:麻黄10g,附子10g,细辛3g,干姜10g,桂枝15g,生黄芪30g,炙甘草10g。方药分析:本证多见于心律失常病史较长,如严重的心动过速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长期的心房纤颤的患者。方中以附子、细辛、干姜振奋心阳、温肾固脱,麻黄温通散寒,生黄芪益气补元,桂枝温阳通脉,炙甘草益气和中,并缓和附子、干姜燥热之性。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改善窦房结自律性、传导性,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传导作用;麻黄能兴奋交感神经、加快心率,与附子药效有相加作用;炙甘草可兴奋肾上腺皮质。诸药相合,共奏温补心肾阳气之效。

  辨证加减:肾阳虚较重者加用仙灵脾10g,仙茅10g,菟丝子20g,鹿角胶10g;心阳虚衰、汗出脉欲绝者加红参10g,五味子10g。必要时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2.4  气阴两亏,心神不宁 

  四诊摘要:心慌气短乏力,失眠健忘,口干欲饮,自汗怕风,易感冒,劳累及感冒后心律失常加重,舌质淡,苔薄白或舌质偏红少苔,脉沉细、结代。治则: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方药:生脉散(《千金要方》):人参10~30g,麦冬20g,五味子10g,黄芪30g,太子参30g。或:5%GS 250ml+黄芪注射液30ml或生脉注射液30ml静滴。方药分析:本证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后遗症病人。病程较长,耗气伤阴。方中重用人参30g补气,麦冬20g养阴,辅以五味子10g敛护心气。药理研究表明,生脉散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调整心肌细胞代谢、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辨证加减:阴虚火旺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加黄连6g,炒山栀10g;肾阴不足、腰膝酸软加龟版10g,鳖甲10g,枸杞10g;失眠者加炒枣仁15~30g,柏子仁10g,怕风易感冒者合玉屏风散。

  2.5  气机逆乱,痰浊内阻 

  四诊摘要:胃腔痞闷胀满,嗳气恶心,纳差,心悸眩晕,胁痛胁胀,舌苔腻,脉弦滑结代。多见于胆心综合征及有消化系统疾病者。治则:和中降逆、化痰降浊。方药:旋复代赭汤(《伤寒论》)加减:旋复花10g,代赭石15g,人参10g,半夏10g,炙甘草5g,生姜10g,大枣10g。方药分析:见于胆心综合征及因胃病患者。方中以旋复花、代赭石降逆止呕,半夏、生姜燥湿化痰温中,郁金、公英、双花利胆解毒,竹茹舒肝和胃止呕,人参补益中气。诸药合用,以使肝胆舒利,胃和神安,气机条畅,心脉复常。

  辨证加减:肝胃不和,烧心吞酸者加黄连3g,吴茱萸3g,煅瓦楞子30g,炒乌贼骨30g;腹胀者加川朴10g,青皮10g,槟榔10g;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5~10g,枳实10g;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加郁金30g,蒲公英30g,双花30g,恶心重加竹茹10g。

  总之,在心律失常目前还没有十分理想治疗方法之前,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64.

  2  陈可冀.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26-330.

  3  冷方南.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12-219.

  4  徐济民.黄杨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3):13.

  作者单位: 200090 上海,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

  (编辑:于  伽)

  【中图分类号】  R541.7     

  心律失常是一个极其常见而又非常重要的临床现象,是医生经常遇到的重要课题。本病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方面的任何一项异常。心律失常既可见于正常人,更多见于病理过程,它不仅可见于心脏本身病变,亦见于心脏以外的情况。在不少场合,心律失常可能为治疗的中心。再者,心律失常一旦出现,往往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常会出现心悸、气促、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所以应积极治疗。有关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现代医学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很多患者受益匪浅,但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不破坏致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仅使病变区内心肌细胞电生理性能如传导速度和(或)不应期长短有所改变,用目前治疗方法能根治的患者<1%,而长期服药又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严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1]。这给广大医疗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无奈,但广大医药工作者仍不断从不同的途径探讨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记载,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都有论述。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也有了很大发展,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运用中医辨证施治,能使很多心律失常患者痊愈和不同程度的缓解,且没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根据中医文献记载和临床所见,心律失常应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其脉象多表现为“结脉”、“代脉”、“促脉”、“迟脉”、“数脉”,甚至更严重的绝脉等病脉[2~4]。分型辨证治疗见下。

  1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辨证治疗

  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等。快速型心律失常在中医临床上可分为痰浊内蕴、痰火扰心,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心气不足、心虚胆怯,肝肾阴亏、阴虚火旺,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肾阳虚衰、心阳欲脱6个类型。其临床表现和辨证治疗具体分述如下。

  1.1  痰浊内蕴,痰火扰心 

  四诊摘要:心悸不安,时作时止,胸闷烦躁,痰多黏稠或呕吐痰涎,口干口苦,头晕、失眠多梦,或噩梦纷纭,小便黄,大便黏腻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多见于素体肥胖之人的各种早搏、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房颤等患者。治则: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味:黄连10g,姜半夏10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茯苓10g,甘草6g,炒枣仁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方药分析:素体肥胖,过食肥甘,滋生痰浊,郁久化热,痰热上扰心神,心气不相顺接,故发生本病。方中黄连清热除烦,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连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疗效,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理气化痰,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茯苓、枣仁宁心安神。诸药相合,共奏清化热痰、宁心安神之效。

  辨证加减:热盛者加栀子10g,黄芩10g,苦参30g清热泻火,苦参对各种早搏、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房颤均有一定疗效,其中以房早效果最好;火热伤阴加生地15g,石斛30g,麦冬10g以清热养阴;心悸惊惕者,加朱砂0.5g(冲服),珍珠母30g重镇安神。

  1.2  肝郁气滞,气机不畅 

  四诊摘要:心悸,气短,胸胁胀满伴疼痛,心烦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结代。本证见于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期。治则:舒肝解郁、调畅气机。方药:逍遥散(《内科摘要》)和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味: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茯苓10g,白术10g,薄荷6g,香附10g,赤芍10g,枳壳10g,甘草10g,郁金10g,炒枣仁15g。方药分析:本证多因情志不畅、木郁不达,心失所养而致。方中以柴胡疏肝理气为主药,配合当归、白术养血柔肝,川芎、赤芍理气活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当归有减慢心率的作用,对冠心病所致室早有效,茯苓、白术健脾,郁金、香附、枳壳理气疏肝、条达气机。

  辨证加减:肝郁化火加炒山栀10g,黄芩10g,龙胆草6~10g以清热泻肝;呃逆频繁者加旋复花10g(包),代赭石30g,柿蒂10g以降逆止呃。

  1.3  心气不足,心虚胆怯 

  四诊摘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善惊易恐,头晕自汗,少寐多梦易醒,体倦纳呆,平时如常人,稍受惊吓则症发,发作时脉来动、数,舌象如常。多见于各种特发性或原发性病较轻的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房扑和房颤等。治则:补心益气、安神定志。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和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加减:茯苓15g,茯神15g,远志15g,人参10g,炒枣仁15g,龙眼肉10g,石菖蒲20g,当归10g,黄芪30g,广木香10g,大枣10g,白术10g,炙甘草10g,龙齿20g,珍珠母30g。方药分析:本证多见于阵发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病程短,以心胆气虚为主,治疗应在益气养心的基础上,辅以安神定志之药。方以茯苓、茯神、甘草益气养心,炒枣仁、龙眼肉、当归、远志宁心安神,人参、白术、黄芪补益心气、养心安神,龙齿重镇定神定惊。诸药合用,共奏养心安神定志之效。

  辨证加减:惊恐不安明显者可加琥珀3g(冲服),磁石30g,朱砂0.5g(冲服)以镇心安神;失眠者加夜交藤30g,柏子仁10g养心安神;舌红者加黄连6g,麦冬10g,生地10g以清热养阴。

  1.4  肝肾亏虚,阴虚火旺 

  四诊摘要:心悸不安,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结代。治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世医得效方》)和朱砂安神丸(《寿世保元》)加减:人参10g,玄参10g,丹参20g,茯苓15g,五味子10g,远志20g,桔梗10g,当归10g,天冬10g,麦冬10g,枣仁20g,柏子仁10g,生地20g,朱砂0.3g(冲服),黄连10g,炙甘草6g,太子参30g。方药分析:心肌炎及其后遗症的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多为阵发性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各种期前收缩等,年轻者多见,病机多为病程日久,邪毒伤阴、虚火上扰心神所致,治疗当以滋阴清火为主,佐以安神。方中以太子参、玄参、丹参益气养阴活血,生地、黄连清火,麦冬、柏子仁、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麦冬能扩张血管,有强心、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诸药相合,共奏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之效。

  辨证加减:心烦失眠较重者加远志10g,知母10g;火热之象明显者加苦参15g;瘀血重者加赤芍2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以活血化瘀。

  1.5  心肾阳虚、水饮凌心 

  四诊摘要:心悸眩晕,胸脘痞闷,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水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滑或结代或虚数。多见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心律失常。治则: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方药:真武汤(《伤寒论》)合五苓散(《伤寒论》):制附子10g,茯苓30g,白芍10g,生姜10g,猪苓10g,泽泻15g,桂枝20g,白术10g,甘草5g,葶苈子10g,五加皮10g。方药分析:本证多见于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心律失常。方中桂枝、附子温补心阳,温阳益气,桂枝有扩张血管、强心、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葶苈子、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五加皮、葶苈子据现代药理研究有强心作用,白术、生姜健脾去湿。诸药合用则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辨证加减:水饮上泛而恶心呕吐者加陈皮10g,姜半夏10g;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20g。必要时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1.6  肾阳虚衰,心阳欲脱 

  四诊摘要:心悸,喘促,四肢逆冷,大汗淋漓或四肢抽搐,舌质淡,苔白或少,脉沉迟或结代或脉微欲绝。本证见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导致急性外周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治则: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参附汤(《正体类要》)加味:红参15~30g,制附子10g(先煎),黄芪30g,白术15g,桂枝10g。方药分析:本证发病急迫,阳微欲脱,急当回阳固脱。方中以红参、附子、桂枝温阳救脱,黄芪、白术益气温阳健脾,以助回阳之力。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对抗肾上腺素诱发家兔的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律失常,有提高室颤阈值的作用,且对能导致折返激动的心室晚电位有一定的作用。

  辨证加减:若心阴虚者加天冬10g,麦冬10g,生地10g养阴生津;兼痰浊阻滞、胸闷胸痛者加全瓜蒌30g,石菖蒲10g,枳壳10g,陈皮10g;兼见胸闷如窒,加降香10g,檀香10g以理气宽胸。必要时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2  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辨证治疗

  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各种早搏、并行心律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和中药治疗分述如下: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上可分为痰浊内蕴、阻滞经络,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心肾阳虚、心悸不宁,气阴两亏、心神不宁,气机逆乱、痰浊内阻,5个类型。其临床表现和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2.1  痰湿内蕴、阻滞经络 

  四诊摘要:胸闷,胸痛,眩晕较重,头重如裹,心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沉迟。多见于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治则:健脾化湿、祛痰通络。方药: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合导痰汤(《济生方》)加减:姜半夏10g,陈皮1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20g,竹茹10g,大枣10g,枳实10g,菖蒲10g,桂枝10g,薤白10g,胆南星10g,瓜蒌15g。方药分析:本证多因脾阳不足、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益气、燥湿化痰;菖蒲、竹茹、胆南星、瓜蒌、薤白温化寒痰,枳实调畅气机、桂枝温阳。诸药合用,痰化湿去,脉络调和,诸证自可恢复。

  辨证加减:胸痛、胸闷重者可加用元胡10g,丹参20g加重活血止痛之力;眩晕明显者加天麻10g,菊花10g,清利头目;痰蒙清窍、突然昏扑者,可先给予苏合香丸灌服,以开窍醒神。必要时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2.2  气机不畅,气滞血瘀 

  四诊摘要:心悸胸闷,憋气刺痛,胸胁胀满,疼痛部位固定,夜间痛甚,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律失常常发生于休息状态下,舌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治则:调畅气机,活血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和四逆汤(《伤寒论》):柴胡10g,枳壳10g,川芎15g,当归10g,生地10g,赤芍15g,牛膝10g,红花10g,桃仁10g,桔梗10g,附子10g(先煎),干姜10g,炙甘草10g,桑寄生30g,葛根30g,丹参30g。方药分析:本证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后遗症及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方中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柴胡、枳壳、川芎行气化滞,生地滋阴补血,附子、干姜通阳活血,当归养血生血,川芎、牛膝调和气血,桑寄生、葛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诸药合用,可使脉络调和,气血条畅。

  辨证加减:气滞重时可加大理气药用量,并加郁金30g,香附10g等理气之品;病久血瘀重者加三棱10~30g,莪术10~30g;心悸不安者加龙骨30g,牡蛎30g;日久化热者加黄连10g,黄芩10g。

  2.3  心肾阳虚,心悸不宁 

  四诊摘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动则心慌憋喘,心律失常病史较长,舌淡苔白,脉沉迟结代或乍迟乍数。多见于严重的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长期的房颤室率缓慢者。治则:温补心肾、宁心安神。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加味:麻黄10g,附子10g,细辛3g,干姜10g,桂枝15g,生黄芪30g,炙甘草10g。方药分析:本证多见于心律失常病史较长,如严重的心动过速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长期的心房纤颤的患者。方中以附子、细辛、干姜振奋心阳、温肾固脱,麻黄温通散寒,生黄芪益气补元,桂枝温阳通脉,炙甘草益气和中,并缓和附子、干姜燥热之性。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改善窦房结自律性、传导性,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传导作用;麻黄能兴奋交感神经、加快心率,与附子药效有相加作用;炙甘草可兴奋肾上腺皮质。诸药相合,共奏温补心肾阳气之效。

  辨证加减:肾阳虚较重者加用仙灵脾10g,仙茅10g,菟丝子20g,鹿角胶10g;心阳虚衰、汗出脉欲绝者加红参10g,五味子10g。必要时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2.4  气阴两亏,心神不宁 

  四诊摘要:心慌气短乏力,失眠健忘,口干欲饮,自汗怕风,易感冒,劳累及感冒后心律失常加重,舌质淡,苔薄白或舌质偏红少苔,脉沉细、结代。治则: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方药:生脉散(《千金要方》):人参10~30g,麦冬20g,五味子10g,黄芪30g,太子参30g。或:5%GS 250ml+黄芪注射液30ml或生脉注射液30ml静滴。方药分析:本证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后遗症病人。病程较长,耗气伤阴。方中重用人参30g补气,麦冬20g养阴,辅以五味子10g敛护心气。药理研究表明,生脉散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调整心肌细胞代谢、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辨证加减:阴虚火旺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加黄连6g,炒山栀10g;肾阴不足、腰膝酸软加龟版10g,鳖甲10g,枸杞10g;失眠者加炒枣仁15~30g,柏子仁10g,怕风易感冒者合玉屏风散。

  2.5  气机逆乱,痰浊内阻 

  四诊摘要:胃腔痞闷胀满,嗳气恶心,纳差,心悸眩晕,胁痛胁胀,舌苔腻,脉弦滑结代。多见于胆心综合征及有消化系统疾病者。治则:和中降逆、化痰降浊。方药:旋复代赭汤(《伤寒论》)加减:旋复花10g,代赭石15g,人参10g,半夏10g,炙甘草5g,生姜10g,大枣10g。方药分析:见于胆心综合征及因胃病患者。方中以旋复花、代赭石降逆止呕,半夏、生姜燥湿化痰温中,郁金、公英、双花利胆解毒,竹茹舒肝和胃止呕,人参补益中气。诸药合用,以使肝胆舒利,胃和神安,气机条畅,心脉复常。

  辨证加减:肝胃不和,烧心吞酸者加黄连3g,吴茱萸3g,煅瓦楞子30g,炒乌贼骨30g;腹胀者加川朴10g,青皮10g,槟榔10g;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5~10g,枳实10g;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加郁金30g,蒲公英30g,双花30g,恶心重加竹茹10g。

  总之,在心律失常目前还没有十分理想治疗方法之前,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64.

  2  陈可冀.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26-330.

  3  冷方南.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12-219.

  4  徐济民.黄杨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3):13.

  作者单位: 200090 上海,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

  (编辑:于  伽)

作者: 杨连利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